查看原文
其他

“低物欲”生活一年,我找到最好的消费观

云宇say 云宇的异想国 2024-03-29




这两年,“低物欲”成了一个流行词。

但打开小红书,输入关键词,却发现每个人对低物欲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住着两三百平的豪宅,躺在几万元一张的沙发上,说自己的极简装修就是低物欲;

有人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不额外消费,不娱乐不交际,也说自己是低物欲。

最近一年,我因为在家做自媒体的关系,减少了很多出门机会和非必要社交。

从一开始为了省钱而减少消费,到后来逐渐习惯甚至享受低物欲带来的精神满足,我似乎对这种消费观有了自己的理解。




1



最近618,前几天和好友聊起要买些什么,我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囤一些生活必需品外,其他什么都不想买。

这种现象,已经从去年双十一延续到了现在。

我已经很久没买过百元以上的衣服,也从没买过需要预售的衣服。

几十块钱的纯棉T恤和卫衣、舒适的灯笼裤和灯芯绒长裤,能从春天穿到秋天。

冬天的衣物,我也已经好几年没更新衣柜。穿来穿去,还是喜欢最常穿的那几件。

我成了拼夕夕和1688的常客。

在1688上买衣服,在拼夕夕上买小商品。

我在拼夕夕上买过书架、毛巾、脚踏凳,也买过台历、手机壳和闹钟,除了少数踩雷,大部分都物美价廉。

但即便如此,我一年在两个APP上的订单也不超过10个。

朋友们都在讨论,今年哪个品牌的包包好看,哪个品牌又出了新款鞋。

而我现在最常背的,是一只19元的尼龙斜背小包;最常穿的,是一双几十元的回力帆布鞋。

倒不是说大牌包包和鞋子不好看,只是它们对我似乎已经不再有吸引力。




2



但我并不认为,低物欲就等于抠抠搜搜,甚至完全不消费。

只是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购买“我需要”的产品,而是买了商家让你觉得“我需要”的产品。

有没有发现,我们购买的很多东西,在买回家后就失去了吸引力?

那是因为在购物时,商家用各种小招数诱惑着你的多巴胺,有时是一点有氛围感的灯光,有时是一缕令人愉悦的香气,有时是刺激的满减和折扣,有时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款式和新品……

当你收获满满地回到家中,没有了扰乱判断的多巴胺,才发现自己又买了一堆积灰的东西。

同时,相比盲目消费,我更愿意把钱花在对我来说更有用的地方。

我会买课,也买书。

在我看来,如果能用少量的钱买到知识,比花大量时间试错更划算;

我喜欢找不同的餐馆吃饭,但相比那些大排长龙的网红店,我更喜欢躲在社区的苍蝇馆子;

我也喜欢旅行。

去欣赏大自然的杰作,也感受市井的烟火气。

如果要更换电子产品,我也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然后一直用到它们坏掉为止。

当然,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我的生活是低物欲,不如说我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消费观。




3



在小红书上,人均千万的博主告诉你,女孩要富养,要用丰富的物质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但仔细观察这些博主的生活,不是生活富裕的富二代,就是住着豪宅的网红。

成就她们的不是奢侈的物质,而是上一代的积累,以及依靠贩卖颜值、年龄焦虑得到的价值转化。

对她们来说,一个大牌包包、一次热玛吉是日常开支的一部分,也是帮助自己持续升值的投资。

但对大部分二三十岁的女孩来说,这些往往需要一个月的工资甚至更多。

《三十而已》里,中产阶级的顾佳背着6万多元一只的CHANEL走进富太太们的圈子,却自卑地连包都不敢露出来。

因为物质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无法成为赢得尊重的底气。

一个月入百万的女精英,就算背麻袋也能闪闪发光;而若是靠刷爆信用卡才买得起奢侈品,就算背着CHANEL也只会被认为是山寨。

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女孩来说,最值钱的是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眼界,是独立的人格,是足够令别人刮目相看的能力,是能让自己敢于拒绝的底气。




4



最后,我总结了自己的消费习惯,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买我需要的,而不是我想要的;

2、冷静看待网红经济,对于网红店、网红产品有自己的判断,不盲目跟风;

3、看清消费陷阱,不被满减、满赠冲昏头脑;

4、可以为爱好买单,但不以爱好为名无脑买买买;

5、学会延迟满足,把想要的商品放在购物车一周,再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想买;

6、戒掉超前消费,尽量只在自己财务能力内消费;

7、戒掉多巴胺刺激下的冲动消费。

低物欲未必适合所有人,但至少在二三十岁的年纪,让自己花的每一笔钱,都成为给未来的自己最成功的投资。



作者介绍:

云宇,立志靠码字养活自己的自媒体人,用文字分享成长与经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