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章贡】流传600多年的赣州话,你还会说吗?

章贡发布 2021-12-1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章贡发布



赣州方言,最能证明赣州的文化内涵,因为这是一门经历了600多年历史演变的语言。去往异乡的游子,倘若说起赣州方言,最能拉近同乡的亲近感。脱口而出的那一刻,便足以证明大家来自同一片土地,更让人不禁想起赣州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明中期以后,赣南地区匪患严重,朝廷为了剿灭盗贼,维护社会治安,从广西地区调来大量狼兵驻扎于赣州城内,这些狼兵主要来自于东兰、那地、南丹等西南官话地区,他们带来了庞大的军户家属群体,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当地客家方言的西南官话。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号阳明)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负责平定赣南的匪乱。王阳明为了防止匪徒蒙混进城,要求城内军民都要学会官话,否则就以匪徒论处。城内的百姓见此便纷纷学习西南官话,信丰县城当时也仿照赣州城做了类似要求,因而现在的信丰县城也通行西南官话。自此,西南官话便取代客家话成为了赣州城内的通用语言。

赣州话又被称为孤岛语言,最大的原因在于赣州绝大部分地区都盛行客家话,唯有章贡区和信丰县城通用赣州话(西南官话)。特别是很多俚语只在章贡区内应用,接下来举例一些比较有趣的方言。首先赣州话非常具有生活气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居民都得到公家安置的一些供水点去排队买水。赣州人说排位子不叫排位子,叫“排尾子”,即每一个新来的人跟在队伍的尾巴排队。其次,赣州方言极具创新力。上世纪50至80年代,水东郊区人因为受城里人欺负而为赣州城人起了一个绰号“西瓜皮”,一直流传至今。同时赣州人还会从外地方言或客家话中创造新词汇。三、四十年代,许多省政府机构移驻赣州城,在日常交流中,赣州人便把南昌人爱讲的“作噱头”改造成了“作噱子”,创造了一条新词汇,形容一个人得意洋洋的样子。赣州方言除了综合了外地的智慧,还讲求音、形、意的结合。比如,很多人不懂“恰拉”是什么意思,“恰拉”,蜘蛛也,蜘蛛立起来张网的姿态与动作,用“恰拉”来表述,真是形象得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赣州城最流行之处是“东方之珠”歌舞厅。据说曾有外地人问本地人赣州哪家歌舞厅最好,本地人将“之珠”谐音“蜘蛛”,告诉他是“东方恰拉”,外地人转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家歌舞厅。

赣州话的精华在于各种有趣的俚语,不管是雅的还是俗的,舶来的还是土生的,原版的还是自创的,都是赣州城所独有的,是赣州语言文化的精粹之所在。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老城区的居民陆续离开密集的居住区,赣州话的生存语境消失了,赣州话也就淡化了。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给赣州方言带来巨大的冲击。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爱说赣州话,也说不好赣州话。无论从学校教学还是广播电视,甚至日常生活,赣州方言都呈式微之势。现如今,城里的公交车报站名时,有普通话,有客家话,却唯独没有赣州话。

一个地方的方言,紧紧系缚于血脉故土之中,承载着这个地方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地图。不同的方言,对应着不同地区的历史传承、民俗逸趣、行事礼仪和人情风物。可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方言及其对应的文艺形式随之凋敝,“故乡”的缩影也日渐淡去。

赣州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话是其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需以庄重虔诚的态度,上下合力,多方共勉,保护赣州话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更需要我们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激活方言,唤起方言新的生命力,来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



*部分资料来源于龚文瑞《赣州话的故事》,《一城两世界:江西赣州方言岛的历史》




来源 | 赣州华侨城

编辑丨李双

校对丨曾婧

审核丨钟敏 

值班主任丨王潍 

监审丨许建平



推荐阅读:

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 汇聚磅礴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国重点媒体聚焦章贡区

课后托管,赣州这类服务收费标准来了!

江西省教育厅发布防溺水紧急通知!(附:章贡区已办证泳池名单)

中央、省委提出的这些换届纪律要求须记牢!



章贡区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zgfb_2016@163.comzgqsjb2011@163.com来稿请尽量 图+文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章贡发布”微信号下载“智慧章贡”APP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