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被遗忘的一群人:有一种命运叫中师生

孤灯书生 幺傻讲故事 2021-03-14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



他们本来能够成为最骄傲的那群天之骄子,然而,命运却将他们打入了社会最底层。


他们本来能够展翅翱翔在最蔚蓝明净的那片天空中,可是,他们却在最卑贱的泥土中艰难生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师生。


我曾经是一名中师生。


大荔师范学校门口,里面楼房的第二层,有一间是我们的教室


我当年考上了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


现在,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和全国所有中等师范学校一样,都从地图上消失了。


我上大荔师范的时候,同宿舍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极为聪明,极为博学,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


前几天,我才打听到他的联系方式。


打电话过去,是他儿子接听。


他儿子说,他爸爸正和一群老头下象棋。他爸爸在他们乡镇最偏远的小学当老师。那学校里只有几个老师。


挂断电话,我枯坐良久。


我没有想到,当年那个风华正茂聪明绝顶的英俊少年,在偏远闭塞的乡间小学度过了一生。


枯树、残月、铁钟、危房、鸡鸣狗跳……


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种的场景,扑面而来……



突然想起那年我当记者采访的一件事情。


一名女子在街边饭馆打工,被滚落的切肉墩子砸断了脚趾。


老板不赔偿医药费,她没钱交医药费。


在我采访的时候,她一直哭着,哭得非常伤心。


我说:我会让老板给你交医药费,你别哭了。


她说:我不是哭这个,我是哭我的命运。


她曾经是一名中师生,毕业于湖南一所师范学校,分配到偏远的山村小学。


此前好几个月,工资没有发,她便带着孩子出来打工……


中师生,我悚然一惊。


我也曾经是中师生。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中师生。


中师生的全称是:中等师范学校学生。


学历是中专,来源是从农村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


中师生的历史从1982年开始,到1996年结束,整整15年,整整15届。


个别地区甚至延长到1999年。


每一个中师生都是当时初中百里挑一的最优秀的学生。


每一个中师生的人生都极为曲折,极为坎坷。


每一个中师生的身上都打着时代的深深烙印。


每一个中师生都有一段不愿与人启齿的经历。



那个特殊的十年过去后,基层教师急缺。


整整十年,大学中专都没有考试招生。


现在,拨乱反正,一切走入正轨,却发现教育远远滞后。


要让国家腾飞,离不开人口素质。


要提高人口素质,离不开基础教育。


要普及基础教育,离不开基层教师。


而全国乡村,极端缺乏基层教师。


怎么办?就从乡下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最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进入中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师生。


培训三年后,把他们放在乡村,来普及基础教育。


于是,一群又一群农村最优秀学生的命运,就这样被注定了。



让最优秀的一群人来从事最基础的教育,这是国家之幸。


让最优秀的一群人散落在最偏远的乡村,这是个人不幸。


那一年,我初中毕业,全校200多名同学,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荔师范;那一年,全校有100多名同学初中毕业,上了高中。


三年后,我背着铺盖,沿着山路,一步步地去往山村学校报到;三年后,上了高中的100多名同学中,有16名考上了西交大、西工大、北大、北航、北师大……


又过了四年,我拿着粉笔,依然站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上,窗外有一只母猪带着一群猪仔跑过;又过了四年,那16名昔日的同学大学毕业,全部分配到北京、上海、西安……


又过了六年,我穷困潦倒,工资经常领不到,媒婆都不愿意登门,连个媳妇都找不到,只好南下打工;又过了六年,那16名同学都在大城市安了家,有的人还得到了提拔。


又过了八年,一直做流浪记者的我,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孤独地租住在城中村,根本就不敢奢望爱情;又过了八年,那16名同学全部成为单位的中层干部,不但住着宽敞明亮的三居室四居室,而且有人还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


………


我奋斗了十八年,依然无法和他们坐在屋檐下喝咖啡。



当初我们都在同一座教室里,听着同一个老师讲课,住在学校同一面窑洞的集体宿舍里。


我们都穿着同样破烂不堪的衣服,吃着同样难以下咽的包谷馍红薯馍。


我的父亲因为几元钱的学费而发愁,他们的父亲也同样为几元钱的学费而煎熬。


然而,在我们15岁那一年,我们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我成了中师生,他们成了高中生。


此后,我像一粒种子,飘落在陡峭的山涧,连阳光都照射不到。他们生长在平缓的山坡,享受着得天独厚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这一切,都因为我是中师生。


中师生,那是最悲催的一群人。


中师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剧,这是一代人的悲剧。



当年的中师生,每一个人都是超级学霸。


那一年,我出生的那座陕西北部县,全县招收了35名中师生。


如果你参考现在每个县的前35名都上了什么大学,就知道当年的中师生有多牛。


中等师范学校,面向乡村小学培养教师,所以,我们都没有系统学习高中课程。


上大荔师范的最后一学期,有一个同学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了。


他回到家乡,插班进入家乡的高三上学,当时距离高考只剩三四个月。


他只学习了三四个月,就参加当年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


其实一点不奇怪,最聪明的都成了中师生,而次一等才上高中考大学。



大荔师范毕业的时候,学校“开恩”,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参加当年高考。


这两位同学一个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一个考上了宝鸡师范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和宝鸡师范学院,远远不是他们人生的最终目标。


后来,他们一路顺利考上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留学海外,成为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


他们本来就是最优良的品种,只要给一点点水分,就会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然而,更多的同学,在乡村小学里,日复一日地应付着各种考核检查,上课备课,考试排名,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们拿着极端微薄的薪水,弓起脊梁,撑起这个国家的乡村教育大厦。


曾经的万丈豪情,被消磨在每天极为繁琐的工作中。曾经的大学梦硕士梦,也渐渐消失在乡村的雾霭中。


他们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他们是铺路石,任万千人踩踏而过,依旧无怨无悔。


然而,很少有人想过蜡烛和铺路石的感受。


只有做过蜡烛和铺路石的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痛苦、辛酸、无奈、孤独、沧桑、无力……


当年的大荔师范,现在仅剩下这座楼房,这是当年的教师宿舍楼


如果没有中等师范学校,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浙大都要换一茬。


如果没有中等师范学校,中国的巨商富贾精英阶层都要换一茬。


当年的中师生,早就步入了中年。


额头爬满了皱纹,鬓角增添了白发。


回忆起当年,虽然还有些微不甘,但早就学会了淡然。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我们背着山,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年。


所有的痛苦、心酸、无奈、孤独、沧桑、无力……就让它烟消云散吧。


人生有缺陷,才显得完美。


命运有波折,才显得壮观。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


一切随它!


作者:李幺傻,毕业于大荔师范学校,著名暗访记者,畅销书作家,出版书籍30部,代表作《暗访十年》、《江湖三十年》

关注本公号更多精彩原创

作者代表作购买链接

防失联商务合作加客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