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忠德院士:我国迈入制造强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建议
导读
INTRODUCTION
12月28日,《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23)》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对《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单忠德院士分析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的成就,深刻剖析了我国迈入制造强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建议。
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2012年到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3.5万亿元。从2010年已连续13年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超过30%,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
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量”和“质”的稳步提升。2020-2022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经受住了超预期因素影响的较大冲击,在攻坚克难中基本稳住了经济大盘。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环境,持续强化规模优势,积极提升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创新发展,扎实完成了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1.制造强国建设稳中有进,中国制造业展现出较强韧性
在贸易摩擦、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国内外多重严峻挑战下,我国与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差距不断缩小,制造强国建设以进促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回升至27.4%,止住了十多年来以来持续走低的态势。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20年的28.34%提高到2022年的30.46%,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位居首位。
机械工业表现强劲,2022全年规模持续扩大,利润总额增速、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
2.制造业龙头企业彰显责任担当,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在制造强国指数中,“全球500强中一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指数值增幅(3.71)超过“制造业增加值”指数值增幅 (2.56),位列各二级指标首位,肩负起了引领中国制造业复苏的艰巨任务。
从国内产业发展看,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聚牵引和产业链上中下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从国际竞争力看,国有与民营龙头企业共同引领我国制造业“出海”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其中民营龙头企业正加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和新引擎。
3.“新三样”出口拉动外贸增长,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我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由2021年的19.51%下降至2022年的19.11%,外需压力逐步凸显,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需要持续强化。
“新三样”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拉动中国外贸的新增长点,也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新三样”在2022年全年的出口领跑整个外贸,全年电动汽车出口增长131.8%,以太阳能电池为主的光伏产品增长67.8%,锂电池增长86.7%。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凝心聚力建设制造强国,以“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促进“量质匹配”支撑高质量发展。
我国迈入制造强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建议
从外部看,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新型生产要素释放巨大潜能,大国竞争日益加剧。
从内部看,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内卷式”竞争,基础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大循环仍存在堵点。
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型工业化推进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制造业的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有待持续提升。
我国迈入制造强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01稳增长压力较大
除规模发展外各分项数值虽均实现增长,但相较2012-2019年波动更加频繁,稳增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从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增长趋势来看,规模发展2022年仅提升0.35个点,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低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这其中虽有疫情后服务业快速复苏反弹因素,但更反映出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的较大风险。
从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出口增长亮眼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等新兴领域遭遇欧盟双反调查、新电池法案冲击。电动汽车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行业“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待完善。从居民消费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44.7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7.17%。最终消费支出64.1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3.25%,占比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还需要加大力度充分挖掘国内大市场有效潜力。02创新效能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以比亚迪、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为代表的“新三样”领域民营企业加速研发创新,依托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在各自领域取得发展优势。
2022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 (1.55%)和单位制造业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量(7.72项/亿美元)两项指标相较2021年虽同比提升,但仍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5-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年均增长9.9%,增速弱于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年均增速 (11.9%),全社会增长的研发投入并未重点流向工业领域,不利于基础共性、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要持续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效能与创新能力。
03产业基础尚显薄弱
我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值比重 (6.93%),虽实现提升但远未达到2012年(11.54%)同期水平,提升进展较为缓慢,且与美国 (23%)、德国(28%)超过20%以上的高水平差距较为明显。
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仍然存在“卡脖子”风险,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与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特别是集成电路2022年贸易逆差超过2600亿美元,超越原油持续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据2021年《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显示,在26个重点领域中,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影响大的基础产品共有1456项存在薄弱环节。其中国内空白、依赖进口的占29%,已开发但质量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占43%,已开发成功但未产业化的占26%。
产业基础薄弱仍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04装备制造仍需发力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优化布局并持续发力装备制造已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也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来看,我国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乃至工业的拉动作用仍需提升。
从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中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部分重点领域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水平不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仍然存在。
从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来看,亟需推动传统装备焕新、新兴装备壮大、未来装备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端智能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全面加快战略部署实施。
我国迈入制造强国的措施建议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动荡等交织叠加的深度调整期,将迈入深化变革创新、引领转型发展、集中突破提升重要阶段。
需准确把握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及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聚力推动建设制造强国,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持续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产出效率、经济效益,形成具有持续发展力、国际竞争力、开放创新力和强大支撑力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好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制造立国,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
坚持制造立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着力扭转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导致的资源错配、供需失衡等现象,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全力营造全社会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良好环境。
有效驱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量的合理增长夯实“稳”的基础,以质的有效提升激发“进”的动能。
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围绕制造业薄弱环节、短板领域持续发力,掌握中国制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主动权,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
02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
切实把产业科技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制造业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落实各类资金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
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勇担“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任。
03夯实产业基础,筑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根基
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针对重点领域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锤炼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能力水平
持续丰富应用场景,通过强化应用牵引加快核心产品研发生产与迭代应用,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不断筑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根基
继续全力支持各行业、各地区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耕细分领域、聚焦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活力。
提升数实融合创新发展能力
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以数字技术、绿色能源双向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化市场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发展高端制造、高端装备。
不断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领域新赛道的特色优势,开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的增长引擎,推动过去的产业集群向未来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形成以未来市场为引领、未来产业为核心、未来工厂为底座的未来制造新生态。
提升典型场景引领示范能力
典型场景示范应用能提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经验和创新模式,要重点支持新型工业化关键基础制造技术先行先试、成果共享转化。
建设新型工业化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速工业产品和服务选代,加强标准制修订。
拓展工业互联网等数实融合平台的辐射效应,培育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示范验证基地、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高质量推动新型工业化。
04发展装备制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紧贴国家重大战略,研制一批核心性、标志性的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装备自主可控,提升重点环节源头技术供给能力。
统筹传统装备焕新、新兴装备壮大、未来装备培育三大任务,巩因优势装备引领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全产业链优势,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及价值链水平。
前瞻布局未来装备,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和制造环节中的带动作用,培育产业生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一批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速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集群的培育提升,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加速推动装备制造业引领提振工业经济,努力为工业稳增长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深化制造业开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更多的世界一流品牌和一流企业,推动重点产品扩大进出口,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科学带动技术发展、以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先进研发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高端产业能力、国际发展能力”。
本文根据单忠德院士在《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1234
『制造前沿』知识星球已开通
每日持续更新
随时随地查看
↓↓
更多资料下载
点击下方图片
本公众号所载文章为本公众号原创或根据网络搜索下载编辑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读者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真正来源,如标错来源,或因文中所使用的图片、文字、链接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