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企青年U35|夏晔-CYOT

社企青年 社企青年
2024-08-23

 新的觉醒年代,做社企青年!


【前言】今年一月,2021年度社企青年U35榜单正式发布,评选出了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社会企业家。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企业家的榜样。近期我们对每位入选者进行了线上访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与心路历程。


本期访谈嘉宾

夏晔

CYOT联合创始人

WeShare执行总监





 关于CYOT 


CYOT(China Youth of Tomorrow)是一家开创型的社会创新机构——中国有志青年聚集地。CYOT致力于汇聚英才,消除教育和资源的不平等,帮助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成长,实现个人梦想。CTOT的使命是致力于为每一个高潜力和低收入的第一代大学生提供机会,实现梦想,来帮助就业、留学、创业,价值观是平等真诚,积极乐观,创造改变。

2022年3月22日,社企青年U35记者团有幸邀请到CYOT联合创始人夏晔老师为我们分享她的社企之路。



夏老师,可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我过往的经历可以分成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法律职业阶段,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法律专业,刚开始在美国的波士顿市政府做法律合规的工作,回国后在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工作。这一阶段是传统的法律人的路径,尽量上好的法学院,考中国和美国的律师资格证,去顶尖的律所。这一阶段里,我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并不想完全束缚在传统法律人的身份里。虽然成为律师会拥有好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但很难感觉到与社会的互动,也很难感到做的事情在社会上起到非常大的共振。🔹第二个阶段,作为初创团队成员加入腾讯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是从那时候开启了我的创业之旅。在这段过程中,我更大地感受到商业的力量,尤其是通过商业模型business model,能够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很积极的效益。🔹第三阶段,我想要公益和商业结合在一起,创立了CYOT,希望通过自己在商业领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社会多做一些正向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也会侧重于社会企业的方向。我今年9月份会去牛津商学院读书,已经拿到他们的OFFER。牛津是社会企业概念的发源地,所以他们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的教育体系。我也希望在下一个阶段,可以把国外在社企领域比较先进的经验带到国内来,为国内的社创领域带来更具开拓性的视野。



您主要是在哪个城市长大的?您的学习经历大概是怎么样的呢?


我从小是在深圳长大的。我父母的祖籍都是安徽,他们是在年轻的时候移民到深圳。我是跟父母一起移民深圳的,这样的成长经历,给我带来了一个比较丰富的视角。正因为我父母都是安徽的农村走出来的,而我从小到大是在深圳长大的,所以对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的视角都会比较了解。在这种对比之下,我更加能够感触到有一些社会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也需要有一些人去为之而努力。



请问夏老师对社会企业的理解是怎样的?您如何去定义它呢?


国内外关于社会企业的介绍或者文章中,对社会企业边界的定义还不是很清晰,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对社会企业的定义和理解是,它是用偏商业化的手段去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是处于一个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一个平衡点。如果说普通商业公司是在左边,公共利益是在右边的话,社会企业是介于中间的,是可以让两端的利益都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但这种所谓的平衡那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社会企业比较挣扎,怎样去保持两端的平衡,既能很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利益,同时又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商业化手段创造持续的运营收入。

我了解到社会企业也是逐渐的过程。我们一开始创建CYOT时,并没有想做成社会企业,我们的几个创始人也都不是社创领域出身的,大家都是做金融或者法律、营销这些专业出身。但是我们都认为,第一代大学生(指父母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社会问题在中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我们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做一些项目赋能有需要的学生。但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想好用什么样的组织的模式、组织架构,也是在后面的摸索中,我们渐渐发现社会企业更适合我们此外,中国的民非是较难注册的。如果缺乏相关资质,想做纯粹的NGO是很困难的,申请到大基金会的资助也绝不容易。并且就算有资质,对于早期的、纯粹的NGO来说,资助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从扩大规模的需求角度我们希望CYOT可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营收能力,就可以用现金流去扩大我们公益项目的规模。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从一开始没有想好组织架构到慢慢发现了社会企业模式,然后到决定走社会企业之路,这是逐步渐进的过程。



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到社会企业的呢?


CYOT创立半年左右我们才了解到社会企业。在CYOT的项目上线之后,我们开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公益和社创领域的大咖,他们会提到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概念,比如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等,也是从那时起我们才开始慢慢学习到这些新知识。



请问老师这边有全职的伙伴在运营社会企业吗?您在贵机构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是CYOT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公司有全职的CEO,是我们从外面聘请的,主要负责打理日常管理中的执行工作。我自己目前也算是一个免费的全职,主要负责日常运营,但是不发工资,因为我们现在成本没有办法覆盖工资。我现在也是理事会的主席,其实在19年和20年,我更多地是相当于COO的职位负责日常全方位的运营,但是到这两年主要作为战略以及决策的制定者

对于CYOT我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帮助公司获取资源,做一些战略和决策的制定,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逐渐退到运营的后面,希望可以把它打造成可以独立运转的机器。而不是你是公司的主心骨,把你拆掉公司会垮掉,这其实意味着公司没有搭建非常有效的合理的架构。我自己现在也有一些其它的社创的idea,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1-2年去创立其他的社会企业,把我之前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再去用在之后的创业的项目上。



请问夏老师当时的创立社会企业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们专注的对象是第一代大学生,这个概念在国外是非常成熟的。基本在欧美的国家申请大学或者申请研究生时会有选项,让你勾选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也就是说,这是在其他国家非常成熟和受到认可的理念,而且国外与之相关的论文和调查研究也非常丰富。但是在国内,这个领域是几乎空白,一直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这跟我们的历史和国情是相关的,中国在90年代高校扩张之前,大学招生量很少,每年本科加上专科不超过一百万人,但是在90年代末期开始扩招之后,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去年每年本科加专科已经有一千万人左右了。

在早几年,中国的大学中90%以上的人都是第一代大学生,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的父母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到现在00后乃至后面的05后,他们的父母已经是在高校扩招之后上大学的那一代人,那么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就会逐年下降。我给一个数据,中国现在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大概是70%,但是在发达国家是30%-40%左右,在发达国家第一代大学生基本上和贫困大学生或者弱势学生群体是高度重合的。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高校扩招,第一代大学生在中国的比例一定会逐渐下降的。这一群体会越来越跟弱势群体重叠。但是一般社会的理念或者关注它都是有一定滞后性的,中国到现在其实都没有太多人关注到第一代大学生的领域的。以上是我们开始的背景,我们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并且这个领域还是空白。关于我个人的初心,第一,我们家是教师世家,家族亲属中有十几个都是老师,所以我家里有比较深厚的、对教育行业很感兴趣的家族的传统,我从小对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这些都非常的感兴趣。另外,我爸爸是个非常典型的第一代大学生,我爷爷奶奶都没什么文化,我爸爸靠自己努力考取的大学,再移民去深圳奋斗。小时候我爸就一直跟我强调,作为出身比较低微的大学生,想打拼是很难的,当时我对这点不是特别理解,等到我进入大学之后,接触到很多不同家庭背景和社会阶级的同学,这让我看到不同背景和家境的同学最后人生的选择以及职业的方向大相径庭。正是在这样的观察中,让我对爸爸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我也意识到在我爸那个年代,像他这样出身的学生是很多的,想要阶级跨越以及自我实现都很难,更何况在阶级流动逐渐固化的中国,贫困大学生想要自我实现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更多的,基于这样的观察和了解,并且当时有几个朋友他们也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我们就一拍即合,决定发起项目去帮助这些学生。



请问老师您在创业中有哪些特别困难的时刻?


我觉得困难确实是挺多,基本上每天你会都会觉得自己很困难,而且不同阶段的困难还不一样。

在CYOT这件事上,好处是之前我有一段创业经历了,知道有些坑可以绕过和避免。但是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又一次创业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学习和收获。我刚才也提到CYOT不是一开始就想做社会企业,而是后来我们发现路径比较适合我们,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来讲有困难,我们一开始去构架我们的商业模式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阻碍,因为要从单纯的公益性的项目去转化到一个开始有自己造血能力的社会企业,中间必须要做很多战略性调整。如何去构建一个商业模式,既让你有营收的能力,同时要保证你的公益属性,你的受助群体能得到你之前想要达到的公益效果。战略层面需要考虑很多相关方,他们有可能并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我们的媒体资源是很好的,刚设立的时候就有很多热心的导师帮我们免费宣传,他们的设想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组织,为什么现在开始有一些营收的项目,是否初心改变了,是否变成了一个纯商业化的组织。因为并不是很多人对社会企业的属性都很了解,所以你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管理好这些相关方他们的预期与态度也是曾经我们遇到的比较困难的事情。另一个困难主要是初创团队,我理解其实很多创业公司,都会有经历过类似于这样的困难。最开始我们有一个核心创业团队,并且大家对于企业的核心的理念、愿景、模式都达成了共识,但在运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大家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解决核心成员之间的分歧是很难的,因为需要做到尽量没有人员流失且大家都达成共识。另外,每个企业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你很难去借鉴别人的建议。

第一是商业化的过程中的困境,第二是初创团队的分歧,这是我觉得众多的困难当中蛮棘手的两个。



那您是如何解决这种困难的呢?


首先商业化这块,我们现在也还在不断尝试MVP,一些最小可行化的产品,去试验是否符合市场,反馈不行就快速淘汰,如果可行则需对它进行改良和迭代。另外,虽然我们现在定位是一个社会企业,我们采取的是国外的混合式社会企业模式,有一个非盈利性的部分又有盈利性的部分。一方面我们也在很努力地去申请民非,并且和一些国内大的基金会去沟通,申请公益领域的资助,还有高净值人士的捐赠。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开发商业模式,希望是“两条腿走路”一起去解决资金的问题

那对于团队的分歧问题,当核心成员产生分歧时,我认为共情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有很多问题其实是情绪化的,你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充分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跟他们分析利弊。当然在这种基础上还是要做一个果断的决定,当你觉得某一个初创团队的成员离开组织是对组织利益更大,其实还是需要去果断做一个决策,让他离开,而不是拖拖拉拉。



请问夏老师您目前团队全职人员和兼职员的比例大概是什么样的呢?您招募全职的时候比较看重哪些素质呢?


我们现在全职其实是只有一个全职CEO加上我,她拿到的薪酬其实是远低于市场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希望更多的扩充我们的募资渠道,这样可以去用市场的薪酬标准去招到更多全职。我们的兼职较多,加上志愿者团队是有五六十个人。我们日常所有的运营,包括线下的活动、线上课程、编辑部、募资小组以及战略部等等,基本上都非常大依赖于这些兼职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志愿者。这样其实有利有弊,好处是运营成本较低,并且我们团队也能够吸纳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咖。缺点是运营的稳定性很难保证,因为在日常的运营中有很多琐碎且重复的工作,是需要全职来执行的。

所以在招募全职时,第一会更看重个人的价值观,他是否认可我们整个的理念,是否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打一份工而工作。第二,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他能够比较持续地、稳定地去做这些日常运营的工作。第三,我觉得要看是否好学,其实我们CYOT的导师资源是很不错的,他能够在这里有很多的学习机会,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招到一个比较好学,愿意自我提升的人,可以随着组织一起成长。



请问老师您的社会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我们现在主要是有中短期以及长期的目标。首先中短期我们是希望可以有三个方面的升级,第一个就是人员的升级,因为我们早期非常大面积的依赖志愿者和兼职工作人员,但是这种模式到一定阶段中会存在运营能力不稳定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有全职的工作,这会导致刚好某个阶段大家都忙碌的时候,或者是有一些突发的项目开始的时候,很难稳定地保证事情能按时按质的完成。所以希望接下来我们能增加全职员工的比例

另外是对我们的内部的整一个管理的架构的升级,包括项目的操作流程还有每个部门之间的事项与操作流程都做一个非常精细化的完善,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整个运营的稳定性和效率。

第二是项目层面的一个升级,鸿鹄计划是我们招牌的一个项目之一,之前是运营了两年,今天到第三年。我们之前做了一些不同的尝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接下来希望把项目的有效模块固化并建立项目层面的操作手册SOP,为整个项目流程化、操作化、规模化做好准备。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商业模式上有一些新的拓展。在我们自己的募资途径上可以有更多的拓充。一方面是NGO可以有更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增加营收能力,这是中短期比较的着重的方向。

长期来讲,我们希望可以开发更多的项目去满足不同类型的第一代大学生的需求的。其实不同的群体需求其实挺不一样,比如我们现在的鸿鹄计划更适合进入不错的大学,读文科类的专业并且想要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这类学生。对于一本末或二本学校的学生,他们想要回自己的家乡,去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工作,那鸿鹄计划可能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样对于三本还有一些专科的学生,他们又是另外一种需求。因此我们希望在把一个项目打磨好的基础上,尝试其他对第一代大学生不同的群体多元化需求的项目。目前国外有很多针对第一代大学生的短期的公益项目,比如让第一代大学生和一个职场人士进行1-2小时coffee交谈,这是一种短频快的辅导方式,也可以覆盖到更多有需求的学生。我希望之后CYOT可以有余力开发这种类型的项目。



请问夏老师您的社会企业有哪些产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有哪些特别之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们想解决的问题,主要聚焦在第一代大学生群体他们在原生家庭很难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这方面的支持,在人生规划和职场规划的方面缺乏自信心以及长远的眼光。

其次针对他们的需求已经落地了两个纯公益类的项目,一个叫鸿鹄计划,名字来源于鸿鹄之志,我们会给学生提供半年期的一对一的导师匹配,进行人生和职场规划的指导,来弥补他学生从原生家庭得不到相应支持的短板。我们另一个计划叫青蓝计划,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是针对有出国深造需求的大学生,但是被各种门槛和认知限制,例如文书的准备、与教授的沟通、以及留学的费用等等。所以我们这个项目给他们提供留学申请季免费的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去申请国外的学校以及奖学金。我们也会围绕这两个项目做一些线上线下的课程和活动,告诉第一代大学生考研、职场沟通等方面的技巧。目前我们也还在策划一个帮助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因为我们发现就是贫困大学生创业其实有利有弊,弊端是缺乏初创资金与人脉。但是他们有很强的优势,普遍肯吃苦且抗压,展现出的能力往往比家境更优渥的学生更强。另外,创业至少在中国是不讲究出身的,可以靠自己的技能和很好的商业模式,很快的实现阶级的跨越。所以我们的第三个项目是希望可以最近两年内能发起来的,就是给第一代大学生提供初创资金,通过小额的资助让他们去发起自己的创业项目。






请问最后老师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我再补充一点,接下来我个人想做的事情,是希望可以把国外很多在社会企业好的知识、经验和机会拿到国内来。我最近这一两年,参加了很多国际的社会企业家的项目,我发现其他国家的社创企业家都很多的技巧,公共叙事的能力也很强,这一方面确实比中国成熟很多。所以我希望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希望中国的社创家可以走出去,一方面自我提升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外国朋友看到中国其实在社企领域也是蓬勃发展的状态,让大家都听到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声音




有意合作请联系:hsiaxy@gmail.com


记者:谢珍宝  丁慧


文字整理:谢珍宝  丁慧


推文编辑:崔凤至


审核:许优





与社企青年同行,共推中国社企发展!










联合发起人|U35榜单 | 志愿者招募


吕学文 | 杜娄莹 | 白煜琦 | 于擎天 | 陈豪 |


| 姚克俭 | 黄琦宇 | 谢珍宝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企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