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音乐史之四十二:两汉三国时期的琴

一只叫嚷的土拨鼠 还是那只土拔鼠 2023-12-22

路过的朋友请帮忙点点关注点点赞+在看,谢谢。

琴,又叫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乐器。在汉魏时期逐渐确立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

其实之前几期里都或多或少都已经谈到过古琴,今天再详细聊一回。

琴在春秋时候已经很流行,那个时代著名的音乐家几乎个个都是此道高手,比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襄等等乐官。

这和现在的音乐家基本都会弹钢琴是一个道理。

注意师在这里既不是姓,也不是老师,而是乐师、乐官。师旷师襄这俩都是本国最权威的乐师,当然,也是乐官。

师襄就是教过孔子学琴那位,之前我某篇文章也比较详细介绍过。

从春秋到现在,文人士大夫都把学琴作为风雅高贵身份的象征。

琴棋书画的琴,就是专指古琴。

连贵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也要恭恭敬敬去拜师学琴,可见琴在古代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但我就没大搞明白这个乐器有啥高贵神秘之处,不就一个不带共鸣箱(其实还是勉强可以算有一点)、一个面板上绷七根弦、然后戳十三个点嘛?就长下面这样,有啥高贵的?

                        古琴的正面和背面图

古琴为啥在传统文化里这么受追捧,琴棋书画的琴为啥就不能是别的乐器?没人知道。

但可以确知的是,

几千年来,琴都是文人士大夫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象征。

比如《书剑恩仇录》里假扮富商的乾隆第一次见到陈家洛,就带着一张古琴,还是价值连城的名琴焦尾,当场就送给了陈家洛。

据说是东汉蔡邕制作的,但我不大相信乾隆那张真的是焦尾。

一个桐木板几根羊肠弦,几千年下来,就算躲得过乱世天灾,也应该躲不过虫蚁叮咬潮气侵蚀吧?

以我相当平庸的考古知识来看,反正除了少部分因为埋藏条件独特而留存下来的极少数竹木简之外,两汉时期以及之前,能保留下来的竹木制品好像没有啥了吧?

暴露于空气当中还一直在使用的木制品,我绝不相信能千年不朽。东汉到现在,都一千八百年了啊。

表现力更丰富、音量更大的琵琶却成了伶人妓女的标配。

陈家洛在船上宴请乾隆时叫的那个名妓弹琵琶,白居易在九江遇到那个老大嫁座商人妇的教坊退休伶人也弹琵琶。

即使在琵琶音乐最为发达的盛唐,那些著名的琵琶名家,比如曹善才曹保曹刚一家、裴神符、康昆仑、段善本等人,很受朝廷优待,经常出入高官贵胄门庭,地位是比普通伶人艺伎高多了,但本质还是贱民等级的优伶。

就好像是有位曾经大红大紫结交权贵出入豪门的著名女歌唱家,也突然间就人间消失生死不知,一个道理。

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何厚此薄彼,没人知道,古代典籍对此也没有任何解释。

我猜测吧,可能是因为这样:

古琴的音色的确古朴浑厚,符合儒家的中庸审美,内敛、含蓄,也可以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并且还略带神秘感,又迎合了魏晋名士的玄谈审美观。

本想贴一个古琴演奏视频上来的,电脑里找不到着了,大家有兴趣自己百度吧,反正网上多的是。

好听吧?的确是古意盎然,但请注意他们脚下的音箱。因为古琴音量太小,这种公开表演必须借助扩音设备。

这个音色这么好,也有调音台的功劳。

古琴没有共鸣箱,所以音量很小,在二三十平米的静室内欣赏可以,所以道士和尚爱弹古琴,因为寺院道观多在深山,足够安静。

但在室外的话,估计二三十米之外就无法欣赏了,如果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那三五米之外就已经不成了,不能像木吉他一样在闹市也可以表演。

也许就因为无品无共鸣箱,对材质和制作技术要求比多数乐器高,迎合了暴发户们传统贵族士大夫们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这种炫耀身份地位的心理,所以他们喜欢?

这个纯粹是我瞎猜好玩,您别当真。

             装逼神器

总而言之,汉魏时期的贵族阶层文化圈子就把古琴捧上了神坛。

当时的很多文化名人都积极参与琴曲的学习、整理、研究、创作。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大名鼎鼎。

司马相如、桓谭、蔡邕、蔡琰、嵇康、阮籍.........

众所周知,司马相如这个穷屌丝还靠弹古琴骗到了白富美卓文君私奔。

想必卓文君因此认为司马相如风雅高贵,不是低贱之辈,总有天会出人头地。

那倒真没看错,后来司马相如果然也是献赋得官飞黄腾达了。

可惜立马就把卓文君甩了,风雅高贵只是表面,骨子里还是一个喜新厌旧谄媚丑陋的庸俗屌丝。

淮南王安是个有趣的家伙。

咳咳,熟悉我的朋友看破请不要说破,做人厚道一点。

看啥看?就是说你们哪!

臭百合、死海边、一个老赵跳半天;

恶老陈、李会文,你们俩也不是人。

上一段废话请当做没看见,继续说淮南王刘安。

汉初是郡县制分封制并行,刘安是汉高祖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

这位王爷的文化素养可真不错,涉猎也很广泛,文化艺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当然基本可以肯定地说《淮南子》不是他写的,或者说不全是他写的,但毕竟著述甚丰,还包罗万象。

而且他也是个弹琴高手,只可惜这么一位有趣的人后来被人告发谋反,畏罪自杀。

《淮南鸿烈.修务训》中有一段描写盲人弹琴的情节,说:

目不能别昼夜分黑白,然而搏琴抚琴,参弹复徽

意思就是说这个盲人虽然看不见,但绝不会弹错。

这句透露出两个信息:

一是这位盲人技艺有一定水准;

二是说明在汉初时候古琴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被神化,这个盲人显然社会地位也不高,否则不至于留不下名字。

所以,古琴被神化主要还是汉魏、魏晋时期。

汉魏时期积累的琴曲已经不少,有所谓的五曲、九引、十二操,另外还有时人新作的蔡氏五曲嵇氏四弄、《楚曲明光》、《饮马长城》、《广陵止息》(又叫广陵散)等等。

听名字就知道,蔡氏五曲、嵇氏四弄显然是蔡邕家族和嵇康家族整理或创作的。

《楚曲明光》《饮马长城》显然是收集的南方北方民歌再经过整理改编而成。

而这当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广陵散》,必须要单独详细介绍:

听琴那位看着右边的美女脱光上身是几个意思?我想多了,裸奔是魏晋名士标签之一。

重点1:广陵散是否自嵇康以后失传?现存的琴曲广陵散是否是原曲?

《广陵散》这么有名(尤其是《笑傲江湖》出来之后),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古琴曲,也不是原创,更没有在嵇康之后绝对意义上的失传。

《广陵散》又叫《广陵止息》,后世推测很可能是产生于广陵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然后被三国两晋时期的琴家们整理改编成相和但曲的形式,作为琴、筝、笙、筑之曲(《元嘉枝录》语)广为流传。

应璩(音qu)的《与刘孔才书》、潘岳《笙赋》、孙该《琵琶赋》等魏晋时期的文章著述中都提到过《广陵散》的名称,这三人基本与嵇康同时代,说明当时笙和琵琶这些乐器都在演奏《广陵散》,并不是独立的古琴曲。

这些并非孤证的记载,证明了《广陵散》显然不是嵇氏家族原创,而是民间乐曲改编,早期时候多种乐器都可以独奏。

但还是以古琴演奏为主,在嵇康以及嵇康之后的时代慢慢演化为古琴独有的琴曲。

现存最早的《广陵散》谱是1425年出版的《神奇秘谱》,之前我有篇文章详细介绍过《神奇秘谱》的作者朱权,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吐槽一下,这就是古琴的减字谱,我也看不懂。

朱权是朱元璋的儿子,靖难之役被哥哥朱棣连哄带骗拉上贼船,好在成功了。然后哥哥朱棣撕毁平分天下的诺言,封他为宁王,封地在南昌。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把他驱逐出了权力核心圈子,塑料兄弟情啊。

朱权本是领军大将,曾经在北方领军十万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被改封到南昌本质是被驱逐。所以他从此不谈敏感词,一心研究茶道、音乐、文学。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总算还是得了个善终。

顺便说一句,《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造反的那个是第四代宁王,以区区一郡之人力物力,在朝廷势力依然雄厚的前提下仓促起兵,就想篡权成功?

我送他一颗西红柿,还是薄皮的。

结果三下五除二就被王阳明给灭了,宁王一系自此断祀。

暴君的子孙后代基本都没好下场,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怎么又扯远了?这坏习惯真的改改。

朱权本身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财力精力,神奇秘谱也的确搜集整理了不少的优秀曲目,所以当中所载《广陵散》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严格说也没法确定就一定是嵇康所传《广陵散》。

插一句,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苏星河有八大弟子,分为:琴棋书画医匠花戏,各有所长,老大就叫康广陵,显然就是琴道高手。老二棋迷范百龄、老三书呆子苟读、老四丹青名手吴领军、老五阎王敌薛慕华、老六巧匠冯阿三、老七莳花少妇石清露、老八爱唱戏的李傀儡。

嵇康上刑场之前,索琴演奏了一曲《广陵散》,然后长叹: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这个记载可信度应该很高,毕竟嵇康是当时的一流名士,顶级巨星,肯定时人会记录他的临刑遗言并广为流传。

同时这一段记载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一、当时除了他,再没有人会弹《广陵散》。

二、当时没有古琴曲《广陵散》的琴谱,否则他死了别人也可以根据琴谱学习演奏。

但前面我们说过,与他同时代的人记载了其他乐器演奏广陵散的实践。

这就很容易推断,当时改编成型的琴曲《广陵散》的确就只有嵇康一个人会弹,并且在他手上失传,但旋律、结构大致相同的其他乐器版本的《广陵散》依然还在。

那么,其他琴家大概率会找来重新改编成琴曲的可能性极大,而且改编出来的成品和嵇康版《广陵散》不会相差太多。

还有一个地方可以作为佐证,后世所传版本的《广陵散》是一部由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演变而成的泸州大曲器乐大曲。

全曲由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组成。从总体结构上讲,这仍然属于--的相和大曲结构原则。说明它与张永《元嘉伎录》中提到的但曲《广陵散》是有联系的。

所以,《广陵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传

再加上历朝历代的文人士大夫都重视古琴,因此朱权《神奇秘谱》收录的可信度也就比较高。

重点2:广陵散的内容

历史上各家说法都不相同,但大都承认跟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有关。

近人杨宗稷更是明确指出《广陵散》就是蔡邕《琴操》里的《聂政刺韩曲》。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瞄了一眼没错,大大方方抄作业:

杨宗稷(1863年—1932年),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县平田村人,近代琴学大师,师承金陵琴派著名琴师黄勉之,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现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是其弟子。

杨宗稷是真正的古琴专家,其弟子管平湖也是古琴泰斗级人物,不知道还在不?赶紧搜索一下。

PS,想想连我这种如此喜爱音乐而且还对民族音乐史下过点功夫的人,都不知道古琴泰斗管平湖还在不在,可见传统民族音乐的衰退有多厉害,圈子有多小。

查了一下,1967年去世的。管平湖先生对古琴的整理研究贡献极大,详细写出来比我这篇还长,今天就不多说了。继续说杨宗稷,他说:

广陵散,非嵇康所作也,《聂政刺韩曲》也.......今按谱弹之,觉指下一片金革杀伐激刺之声,令人惊心动魄,忘其为琴曲,是以当日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足征余前说不谬。

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皆与聂政刺韩王为父报仇之旨相合,其为《聂政刺韩王曲》毫无疑义

他的观点当然值得重视,但第一段真的是槽点满满。

前一半是你自己的感受,音乐欣赏是纯主观性的东西,你能感受到金戈征伐之声觉得惊心动魄,那也只是你自己,不能代表所有听众;

你在你家门外公开表演这首琴曲,观者成行那是必然,毕竟你是排名前几的当世著名琴家、顶流巨星啊!

你让王菲站大街上唱歌试试?保证彻底堵塞交通。

马牛止听?纯粹胡说,不知道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吗?

马牛停下来,是因为它们在大街上不会是放养状态,得有人牵着。牵着马牛的人停下来看你这个大明星表演,那马和牛自然就得停下来。

怎么就足征余前说不谬?你还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那我早上六点爬上山顶对着东方唱歌,是不是也可以说吾登顶引歌,红日遂升

俺唱歌水平真高,连太阳都赶紧跑出来听!

 

连杨宗稷这种大琴家都要犯这种低级逻辑错误,可见这锅文化里自古以来就缺乏逻辑教育。

后一段话则很有说服力,取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  这区区十个字简直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聂政刺韩故事梗概。

最后再吐槽一下官方音乐史教材,粗体是一字不改原文。

官方教材里定义《广陵散》是一首富有斗争精神的琴曲,这没错;

说因此深受进步文人(暗指嵇康们)的推重和喜爱

讲嵇康临刑前对自己未能将这首富有反抗精神的琴曲传给学生感到十分遗憾。

这就胡说了!作者内心加戏太多。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们对朝廷和时代不满是事实,但他们都是世家大族子弟,还都是高官,这种不满是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怎么不满都是魏、晋家的事,跟普通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嵇康只是感叹一首优秀的艺术作品即将失传。而且他还挟技自秘,之前有的是时间,为何死活不肯教给学生?

中国传统的师父不都是这样吗?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丑陋思想,那真的是自古以来。

官方教材还说因为富有斗争精神所以能够长期流传民间,这更错了!

这里隐含人民群众热爱斗争具有反抗精神的教材版遗失兴泰逻辑,夹带私货。

实际上,能够长期流传民间的传说、歌曲等艺术作品必然是三言二拍那种市井八卦以及白花花的大腿、东北二人转那种。

别不承认啊,绝大多数民众的审美情趣就是这些。

别动不动就拔高,骗得老百姓也觉得自己高大上。

                        打赏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