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洋:新月之光 | HEM展览
新月之光
王郁洋对于月亮的思索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小时候,他总在书本和大人们的口中听说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树,中秋节,元宵节......对那时的王郁洋来说,月亮是一个承载浪漫与幻想的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稳固地挂在夜晚仅供人们观望书写。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初中课本上得知了阿波罗11号早已载人登月的现实。两个世界的碰撞是残酷的,它让少年时期的王郁洋开始怀疑自己以往得到的知识。哪一个月亮是真的?是记忆中斑斓的彩色,还是航天飞船传回地球的照片上冰冷的黑白?
2012年,王郁洋开始创作主题为“月”的系列布面油画。艺术家戴着装有摄像头的眼镜进行创作,他要从调色板上选取颜色并绘制月亮,却只能从眼镜中看到黑白的实时动态。他因此不会知道自己将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月亮,只能在取下眼镜之后与之惊喜地相逢。艺术家曾说,“我希望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反对我自己”。创作反转着王郁洋童年时期对于月亮的认知:如果他是先得知人类登月的故事,看到黑白的照片,再听说那些绚丽的神话,月亮还会是那个月亮吗?
“月”错位了我们的认知框架,它否定我们从经验和讲述中获得的知识。月亮从来不会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世界的外太空天体,它携带着人类理性自身延展的范式,从神话想象到科学主义,片段化地更迭于人类的认知历史中。过去我们以语言描述它,今天则以数字和图片,人们或许会想到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千年前的开示:“人是万物的尺度”。
实际上,“月”系列远不是王郁洋第一件关于月亮的作品。早在2007年,他就创作了《人造月》,用一万盏不同类型的节能灯创造一个巨大且发光的月球。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一个灯泡创造了一个环境,仅仅因为它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媒介即讯息”,灯管也是一种媒介,它延展了人类的视觉,其存在本身也重塑着人类面对自我和世界的方式。
王郁洋的作品于是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月球这个古老的天体曾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敞开一个神话世界,如今却被人造光残忍地关闭。今天的夜晚变成人造光的夜晚,灯红酒绿是它的语言。它鼓动人类在黑夜探寻内心隐藏的情节,好像人类真有一些只能在微黄或者炫目的灯光下才能诉说和释放的隐蔽。人造光创造了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情绪的,一个人人都拥有自己色彩的世界。银色的月光下那个同一的时空消失了,这是自我的纪元,也是人造光的纪元。
《人造月》,王郁洋,装置,节能灯、金属骨架,直径400cm的球体,200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次展览中的《人造月2》延续了王郁洋2007年的创作,这一次他用数百块屏幕和偏光片组建了一个直径4米的新月球,偏光片在其上不停旋转,反射着多彩却破碎的光。2020版本的人造月显然续写了艺术家十三年前的意图,讲述着变动的媒介如何锻造新的人类认知,只不过这一次他将媒介换作了电子设备。麦克卢汉曾谈论的那种范式——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介将信息以逻辑紧密,主次得当的方式呈现,由此反作用于人类理性和中心意识生长——已然消亡。手机与电脑将信息以碎片的方式传送至我们眼前,由此世界与时空也堕入永久的支离。
《人造月2》(局部),王郁洋,“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通过结合“月”和“物”的理念,《人造月2》构建了全新的隐喻。王郁洋似乎想说,在当代社会,人类创造的电子媒介奇观已经超脱我们的控制,反过来统治我们的生活,它们创造一个只属于视觉的景观世界,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都对应一种价值,它们以其自身所在的符号系统将我们纳入其中。德波(Guy Debord)阐述了这一切,“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再现(représentation)。”我们于是不再与物的本身发生最直接的关联,而是将其与复制时代千千万万张“再现”的图像联系在一起,这些已经被赋值的影像反过来操纵了我们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人造月2》指出了这场革命。
当我们慢慢走进月球,这个属于我们时代的人造月球,就愕然发现绮丽的媒介景观背后的空洞,紧贴于球体上的每一块屏幕都是白色,它们如同神话时代的余晖一般退居于人类的机械想象之后。浪漫的月亮深藏了它的银光,人类深藏了他的密语。
《人造月2》(局部),王郁洋,“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除了正在和美术馆展出的「ON | OFF 2021:回到未来」外,策展人孙冬冬与艺术家王郁洋将参与即将开幕的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本届双年展由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担任总策展人、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伯托·西卡托(Roberto Cicutto)主持,展览将于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在花园展区和军械库展区向公众开放。其中,中国馆展览主题为“元境“,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助理策展人为孙冬冬,4位(组)艺术家受邀参展,分别为刘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AT小组艺术家成员为:李妍、陈治、管伊铭、陈厚闻、陆飞、彭家园、雷剑豪、刘一晨、闫亮亮)。
王郁洋将在双年展带来两件作品,《雪人》和《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表达身体、经验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人造现实、媒介、历史感知和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
王郁洋
王郁洋,1979年生于哈尔滨,200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他曾在广东美术馆、伦敦 Massimo De Carlo 画廊、意大利佛罗伦萨 Novecento 美术馆、龙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举办个展,也曾参与2021年成都国际双年展——超融体,2020年UCCA 北京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香港/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仁川国际电子艺术节展、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德国之夜——文化交流展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群展。
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所实验过的作品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及绘画,只要是利于表达的手段他都试图使用过。他的作品用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这似乎给人一种多面的感觉,但透过这些作品会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王郁洋”。他的作品在中国及欧洲的主要展览和艺术节上都有展出过。
🎧 「见地有声」艺术播客
🎫 展览预约购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