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韧:写作会向内深入精神领域,再向外生长开出花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创意写作坊 Author 李韧





写作本是如同走路、说话一样自然的事。

与其他那些事不同的是,它直指人心。

写作,会向内深入我们的精神领域,然后向外生长、开出花来。

写作不是魔法,但它有魔力。

在写作中,我们扎扎实实地确认了自己的存在,并且一直在找寻意义。


李韧

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老师

国内首位公立高中创意写作老师

《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作者



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作为一只北大附中毕业的“黑羊”,她曾经一直找寻——由会计专业转而学电影,由中直机关编辑转而参加团中央援助非洲志愿服务……直到2015年,她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回到母校开设写作课,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在写作中释放自己本来的样子,并因此和自我、和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联结。

10月16日

线下讲座 

&

免费工作坊招募

主理人:李韧老师




主题    造一个字/词,命名你的世界
只要沿着对的打开方式,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下潜入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探索生存的奥义。写作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字数为王,创造也不应被粗暴定义为只适用于“有天赋的孩子”。参与我们的写作轻体验,在心里种一颗豌豆,让藤蔓勾勒你心底的小花园。
适合人群
诚邀同样对写作怀揣热情和憧憬、渴望寻找和发出自己独一无二声音的您及您的孩子
讲座:不限年龄    工作坊:适合【小学2年级-高中】阶段的学生
时间    10月16日(周日)14:00 - 17:30
14:00 - 16:00《写出独立、健全人格——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的七年探索与实践》讲座线上直播同步)16:20 - 17:00小朋友参与工作坊写作体验(成人观众可在现场观摩17:00 - 17:30现场答疑
地点童书妈妈东直门 · 万有幸福空间(北京市东城区东中街32号楼6层)
费用免费(为保证活动秩序,报名需支付99元占位费,现场签到后全部费用原路退回)
报名请戳 → →→     
 



我的前半生,是一个无缘成为小说家的人。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捡起了另外一个从小到大揣在内心深处的念想——和一帮人坐在一起,讨论彼此的写作。命运让我来到母校的高中部,开创了内地中学里的第一门创意写作课。


在教学一线,在从几十个到上百个15~18岁的孩子中间摸爬滚打,我从零开始,一边教一边反复问自己:写作,到底是什么?


▲   李韧老师的创意写作课结课合影


DESIGNER'SDREAM灵魂困惑首先应该教的是技巧吗?


时间倒回若干年前。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我想把它写下来。那时的情况是,我怎么努力也写不好那个小说。我孤零零地放眼世界,满心想要倾诉。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法用故事的方式完整地把一切表达准确。一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我也只能慢慢放手,任这个残缺的故事沉睡在我电脑的某个文件夹里。


之后的几年里,命运流转,工作的关系我得以把麦基的《故事》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才明白:当初的自己连叙事的基本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我虽热爱写作,但阅读之余,我只受过中学那种作文教育。


这样的我,你应该可以想象,来到中学后,我觉得首先应该教授的就是写作技巧。我希望我走过的弯路学生不要再走了。他们不要像我一样用几年去领悟一个写作技巧。这是我作为一个新老师的教学初衷。


然而仅仅教了两个月,我就败下阵来了。至今我还记得自己讲叙事结构时,讲台下偶尔抬起的面孔上冷漠的表情(其实现在我也不会“讲”叙事结构,嘿嘿)。


▲   在上创意写作课的学生们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翻开了“创意写作书系”里的《成为作家》,这是我教学指导的第一本写作书。利用教学间隙的假期我生吞活剥,我得到了创意写作“零”的启示:教写作应该从启发兴趣开始。不仅因为那些“职业的”学生也(或许更)需要启发兴趣,而且这里面就包含了对写作的理解。


我从这里起步,成了一位“以启发兴趣见长的”写作老师。然而当同事反馈“学生大多觉得在你的课上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有了写作的兴趣”时,我并不开心。我会觉得自己有点low。学不到技巧的学生,作品提升不上去。于是中间有一段时间我着力去“教”技巧。直到我从上百个学生的习作中一再得到确认:当一个人不想写作时,ta是没法真正学会写作技巧的。技巧于ta是外在的,没法融入ta的创作。


这时我才明白,所谓老师,是需要帮助学生启动那种全程跟进的、持续的写作兴趣的。于是,技巧背后一些更根本的事情,渐渐浮现出来了。


这些事情,我管它叫“写作思维”。


DESIGNER'SDREAM笃定信念我想教的是写作思维


从《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和《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两本,到《一年通往作家路》,再到《写我人生诗》,“创意写作书系”一直手把手带我开疆拓土。


而我发现那些让我在深夜“心有戚戚焉”的,都不是技巧,而是一种本质上的对于写作的理解:基于这种对写作的理解,教师不断地设计写作任务,同时把教学目标悬挂到高处;基于这种对写作的理解,学生走出我们短短两个月的课堂后,更有可能相信写作跟自己不是“从此路人”。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2011年开始引进出版的“创意写作书系”,是第一套系统引进国外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


01

写作是人对于自己生存世界

有所观察和体验后所做的表达



写作是实践性的,它是一种表达,而表达的源头,是观察和体验。


很多高中的孩子经过中考作文的洗礼,历经多年考试、课外作文辅导的“沙场”,不仅不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反而部分丧失了观察和体验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课,总是从最低端的事情开始。我总是和学生说,“我们从虫子这么低的起点开始看世界吧。”


从关于食品的体验、到户外五感体验、听音乐回应写作,这个阶段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写作任务,但核心理念就一个:写作的素材在哪里?我们不是要去寻找六条腿的马,每个人的想象力就蕴含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从橙子皮的沟壑里看出月之暗面,走在草地上会感慨“好久没有这样片刻放松、什么也不用去想的时光了”……小孩子也和我们大人一样,一天到晚的忙。大家,都太少有静下来的时光了。


▲   诗歌拼贴课及成果展示


当学生“享受”过后会开启新的困惑:这样写作的标准是什么?(老师你把旧有的东西给我们打破了,你预备为我们建立起什么新的东西呢?)好吧,这还不是故事,只是观察笔记。如果能用最简单的词和句子去表达出你真实的观察,那就是“好”。


02

写作者利用这种表达

去探索关于自我/世界/存在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除了我,还有一个教说理写作的老师。本来我们俩教的东西不一样,甚至是涉及相反的思维。但我俩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不要轻易下判断。我俩对写作也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写作不是你有想法以后把想法倒出来,写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探索,要边写边自己寻找意义。


表达本身所带有的意味,不就是“边表达边去寻找意义”吗?如果一个人急于表达,或者不能尊重真实地好好表达,那ta很容易轻易下个判断,接在ta的那份表达之后。正巧现在的世界里,从外界获取信息是多么容易啊。而一个人经过观察、体验、思考之后,真正想获得一点对于生活的真知灼见,却一直是多么的不易!


如果你是老师,这时考验你的时候就到了。叙事技巧背后是人类几千年来传递信息的一套机制。如果不是诚心诚意地想去表达、想去弄明白表达背后的思考,如果不能理解自己、理解人性,也就没法掌握叙事技巧。做老师,说是教技巧,背后的事情你要明白。


   ▲   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组画叙事结构图


   ▲   学生画的叙事结构图


学习写作技巧时,需要凭着探索意识去寻找技巧,这是一个把技巧内化的过程。老师在谈技巧时一定要先告诉学生,带着探索意识去找最终的表达,这实际上就是在引导ta找主题。


很多孩子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知道要把这个事情写下来,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状态,写的过程就是非常好的梳理的过程。最后,ta可能找到了主题,也可能找错了,这都没关系,只要在故事结尾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和开头时不一样了。应试作文老师总是教结尾要点题,但如果只是机械地这样做,那么你就只是把事情记录了,但内心没有得到成长。


03

这种探索

促使写作者和自己以及周边世界对话

并以此加深TA的思考



写作和世间一切真正有趣的事一样,是“高风险的”。你不一定能确定自己要表达什么,也不一定能确定意义在哪儿。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探索,最后你会对故事所讲述的一切形成真实有力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在对话中得到的。


我们的学生在课上同时有几种身份,ta是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同时又是同伴作品的读者、评论者。在几种身份的交互撞击中,ta通过表达而对话,和自己(自己的作品以及作为作者的自己)、和外部世界。这样的对话扩大了ta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这就是写作应该产生的良性的意义。每次写作一定会形成洗刷三观的结论吗?真不一定。但这个“观察——体验——表达——交流”的循环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它开放,而且真实。


为了这样的对话,老师应该做的事就是不断地退场。写作课是一个场,老师不仅制定任务,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场中营造安全感,促成公众表达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有时是制定规则,有时是组织引导讨论,做好了这些事,最美妙的是让学生主动去对话——不管跟自己的心还是跟同伴,或是跟广大的世界。


▲   学生的作品集


这并不容易,我本身也是从一个“被成人掌控的”世界里长大的。而且我也多有遇到“不合作”的学生。有宁可挂科也从头到尾不肯动笔的,有大量阅读但写的时候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有虽然写但对周围人并不信任的……


问题暴露出来后,在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一定每次都能解决问题。甚至我们在短短的两个月课时里,陌生的师生,大多数特殊问题难以一下子解决。但至少应试教育的写作里很多问题都还暴露不出来呢!而且这些事情促使我一次再一次地想到:能够自由地表达,多好!


DESIGNER'SDREAM愈走愈勇写作赋予我们尊严


回到最开始插播的那个我的故事吧。当我迈过教学目标上“技巧”这个层面时,我又问了自己一遍当年的问题:我到底是因为什么写不下去的?真的是因为技巧吗?我的确技巧不足。但当年我曾经想当个作家,当我写不下去时无意间给自己判了个死刑,于是我就放下笔了。如果真的纯粹是为了表达,我是不是会一遍遍地去找寻新的讲述方式,想方设法把故事讲下去呢?


原来,我教写作,是希望很多人和我一样,一直怀有表达的渴望;是希望很多人不要和我一样,不要因为技巧,或者来自外界的某种判断,就放下了表达的权利。


曾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刷出存在感、确认自我。而我觉得我已经40岁了,也没有彻底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写作让我们把内心的感受、认知写下来,这是一个回头看的机会。也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继续往下走。


▲   学生作品自制书签


我的绝大部分学生(哪怕是其中写得非常好的),他们将来没打算成为“作家”。我相信大部分学生离开这门课后,轰鸣运转着的生活也让他们只有零星时光会想起来握笔。


但是,我希望某天他们举起一颗橙子时,不是急着剥皮,而是凝视缩小无数倍的环形山和月壤。希望他们某天走过草地时,止住说话、暂停单曲循环,任凭脚底麻酥酥的感觉传递到神经末梢。如果说我们的确都在活着,是写作这类事帮我们确认并且深化了这一点。从这方面说,写作让我们刷出存在感,而且赋予我们尊严。




每个人的内心有着一颗天然的原石,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和打造自己内心的宝石。

10月16日下午14:00-17:30,“写作教育大师访谈录”栏目邀请到李韧老师做客万有幸福空间,给大家带来一场《写出独立、健全人格——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的七年探索与实践》的思辨分享,以及带来一场“造一个字/词,命名你的世界”为主题的写作工作坊轻体验,诚邀对写作怀揣热情和憧憬的您及您的孩子,和我们一同寻找和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




好书推荐

▲   北大附中写作课:创意写作+说理写作(创意写作书系)

     李亦辰,李韧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筱筱滴 | 编辑

筱筱滴 | 值班编辑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童书妈妈写出幸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