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平庸而死,我宁愿当个疯子|尼采
推 荐 关 注
✎ 共读一本书 Vol. 6 | 《逃避自由》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300多年前卢梭的这句名言一语成谶: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自由”的价值至高无上的现代社会,然而为何,我们却常常感到种种有形无形的重负压得我们难以喘息,又常常感到自己在庞大的外部世界面前微弱渺小、孤独难耐?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是怎样变得不自由的?
弗洛姆告诉我们,现时代我们的不自由,恰恰不是简简单单的外在强力的约束,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逃避自由”!我们要么放弃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性,成为极权主义的受虐狂;要么以破坏性取代被压抑的生命力,使摧毁他人成为了生活的目的;要么自甘接受社会压抑的催眠,使真实的自我成为虚假的机器人……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我们是否可能打破这些心理机制?我们又应当在这个现代社会面前何去何从?
8月7日-8月20日,我们将用两周时间共读弗洛姆经典著作《逃避自由》。探寻自由与孤独的关系,从而明白我们为什么会“逃避自由”。
扫码报名共读营
提供《逃避自由》电子书PDF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300多年前卢梭的这句名言一语成谶: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自由”的价值至高无上的现代社会,然而为何,我们却常常感到种种有形无形的重负压得我们难以喘息,又常常感到自己在庞大的外部世界面前微弱渺小、孤独难耐?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是怎样变得不自由的?
弗洛姆告诉我们,现时代我们的不自由,恰恰不是简简单单的外在强力的约束,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逃避自由”!我们要么放弃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性,成为极权主义的受虐狂;要么以破坏性取代被压抑的生命力,使摧毁他人成为了生活的目的;要么自甘接受社会压抑的催眠,使真实的自我成为虚假的机器人……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我们是否可能打破这些心理机制?我们又应当在这个现代社会面前何去何从?
8月7日-8月20日,我们将用两周时间共读弗洛姆经典著作《逃避自由》。探寻自由与孤独的关系,从而明白我们为什么会“逃避自由”。
扫码报名共读营
提供《逃避自由》电子书PDF
如果平庸而死
我宁愿当个疯子
有思想的人,不会寂寞,除非这思想太过超前。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是,和很多思想、艺术家一样,在他的世代,他是不被理解的。读《我是太阳》,进入他的生活,那种彻骨的孤独和失意,让人跟着沉闷到底。
对家人:爱着,轻视着
对于家人,尼采有一种难以分析的复杂感情,他爱她们,因为代沟,他在理智上又轻视她们。
尽管他觉得妹妹粗鲁,也反对妹妹在婚姻上的选择——和一个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相爱、结婚,过程中也有争吵和矛盾,但陪着尼采走过最后时光的,也是他的妹妹。
他同情在妹妹结婚后独自一人凄凉生活的母亲,特意回到家里陪她,他知道母亲对他作品的失望,反复对母亲说“不要去管我的作品说什么,因为不是为你写的……”,而好奇的母亲一次次读过又一次次不满。
他深爱父亲,从小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在1881年曾说“不管我怎么谈论基督教的事情,我也不能去否定它带给我的精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经验,我希望自己永远也不会对它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但他在此前、在之后都是一个传统基督教的批判者。
对周边:不满,厌倦
尽管2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但此后,尼采的智力表现超常:10岁就和朋友创办艺术剧院,并为剧院创作剧目。
在瑙姆堡中学,被老师认为智商不凡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深造。如其所愿,1858年,尼采被授予奖学金,进入历史悠久的名校——普塔尔学校就读。
1862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为了不孤僻离群,尼采“放弃个性”加入了一个学生团体,在校期间,为了使人们脱离粗俗低级,尼采呼吁减少抽烟喝酒会,但他的倡议没有被采纳,还被孤立和讽刺,骄傲的他逃离波恩,选择去莱比锡完成自己的学业。
因为文章和演讲的才能及知名度,尼采在24岁被聘任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尽管喜爱诗歌和哲学思考的他对成为“教书匠”并不十分乐意。
尼采热爱古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阅读大量哲学前辈著述,将叔本华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同时代人的种种倾向都不满,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以至后来的旅行,他都容易对所处的生活感到厌倦。
巴塞尔
对朋友:期待,失望
尼采建立“理想的修道院”的意志一度强烈,然而,他的朋友欧维贝克,是尼采忠实的倾听者但并不追随他。布克哈特才智超群个性鲜明却对尼采的渴望不报希望,瓦格纳的激情和希望无可挑剔,但尼采也并不完全赞同他。他推荐罗德申请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罗德没被录用,这一切让他忧郁。
尼采更多的是伤心失望。1875年,罗门特要加入教会,不顾尼采的劝说在规定的日期离开,让尼采感到背叛的痛苦,尼采难受到大病一场,到山林中静养,并确信自己被深深伤害。
同期,尼采也在失去他的老师瓦格纳,从年轻时候的愿望——帮助瓦格纳取得成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周都去瓦格纳家中做客,到后来,尼采意识到瓦格纳的理论和基督教义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自己一直以来跟随的只是幻象。
再到瓦格纳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这些,让尼采感到“心的信仰已经不存在了”——对现代人的这种懦弱而退回到基督教的不自信和欢乐表示轻视,并且绝望。最后,尼采推倒自己之前的思想,让瓦格纳感到愤怒,最终决裂。
后期,一个年轻小伙子、和曾经的尼采一样走进瓦格纳大门的、被寄以厚望的德国作家——斯坦因被尼采认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在最终选择了信仰瓦格纳而非尼采。斯坦因不到三十岁去世,让爱他并期待他终有一天会理解自己的尼采感到心情低落。
1887年,尼采和罗德决裂,导火索是罗德对尼采的朋友丹纳进行了无礼的批评,尼采信中对罗德表示:我不能原谅你,你误解我的朋友,意味着你不能理解我作品中的任何东西,你不曾给我遭受的悲惨给予安慰与帮助,连只言片语都没有……
尼采不会独享欢乐,渴望倾诉和友情,当朋友的选择和他的思想背道而驰,当朋友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学说,尼采的孤独是巨大的。
尼采的朋友们
对婚姻:纯真,一生未婚
1862年,在老师家里,尼采迷恋上一位姑娘,暗恋的他大概还没来得及表白,姑娘就离开了普塔尔学校。
1881年,梅森伯格给尼采介绍了一位俄国姑娘露莎乐美,他强烈地被吸引,但他鄙视肉体上的结合,希望不娶而精神联姻。然而,尼采和保尔李都爱上这位姑娘,误会和猜疑让他们友谊也破裂,也让尼采最终决定和他认为的品行已经无药可救的露诀别。
40多岁时,尼采到瓦隆布罗萨,懂得美和如何享受生活的朋友塞利兹令他羡慕,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表示“或许你该帮我找个妻子了”,尼采希望是一个年轻漂亮勇敢可爱的人,像塞利兹年轻而迷人的妻子一样。
尼采理智完全丧失的时期,有一次跟一个编辑出门散步,被路边一个小姑娘吸引,尼采停下脚步走近姑娘并把她的头发向后面拢了拢,然后微笑着注视小姑娘那张真诚的脸,说“这不正是一副纯真的图画吗?”
对世人:渴求理解,不被理解
作为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尼采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17岁的尼采阅读了席勒、荷尔德林、拜伦,在莱比锡,叔本华的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将他震住让他折服,从此视叔本华为导师。《卡门》是尼采无比喜欢的给予他力量的歌剧……跟随着自己的思路,尼采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向世界发声。
尼采在巴塞尔做教授前期,演讲时指责苏格拉底,让听众震惊。
《悲剧的诞生》找不到出版商,直到联系瓦格纳的出版商才得到满意答复。《起源于音乐精神的悲剧的诞生》出版,瓦格纳等好友都称赞,但没有人阅读和购买,没有评论和报纸注意该书。
经历各种挫折,度假回巴塞尔的尼采,日子是尴尬的——所有学生都离他而去,德国的语言学家集体排斥他,宣布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死亡,禁止他上讲台。养病期间出版的一些册子,友好的声音寥寥。
在拜洛特,瓦格纳给他机会朗读他自己写的《告德意志人民书》,被认为太严肃不够礼貌,只有瓦格纳一人支持。看到瓦格纳筹款失败,尼采感到绝望,为了瓦格纳的事业尼采自己四处请求帮助也都遭到拒绝,令他备受焦虑和怀疑的折磨。
1874年2月,《历史的运用与滥用》小册子出版,攻击的矛头直指现代人的骄傲——科学和历史,书中侮辱了上万名“教授先生”,最终尼采得到的是所有人的憎恨和沉默,所有人都排斥他,没有一个人提到他的书。但朋友们一如既往支持他,可是,朋友并不知道尼采的孤独有多深,因为一场思想革命让尼采在书中发现了自己的谬见和错误。
《人性的,太任性的》,是尼采对自己之前思想的一次推倒,销量少,未成功,并且被瓦格纳谴责,双方决裂。尼采痛苦凄惨,他那激动不安的境况令人感到惊恐、回避,尼采召不到新的信徒。
《人》续篇《杂乱无章的观点和箴言》出版,引起的是人们的回避而非抨击——可以看做是对尼采的同情,因为尼采健康恶化。
尼采从巴塞尔辞职,觉得自己无法康复,妹妹带他去恩加丁的山谷孤独终老,他断绝了和朋友们的书信来往,但他奇迹般开始康复。
1881年7月,出版商没有看懂的《朝霞》最终出版,但是依然失败,评论界根本没关注,朋友们也感到费解。尼采离开威尼斯到恩加丁像个农民一样安顿,拒绝朋友探访,各种思想冲撞着尼采的头脑,令他时而狂喜而泣,时而感到恐惧和战栗。9月,恩加丁变冷,尼采之后两个月三次试图自杀。
1882年6月,经过漫长等待,基于永恒轮回基础上、宣告超人来临的被尼采称作“奉献给全人类而无人能懂”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出版,期间,被朋友引入罗马上流社交圈的尼采,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他自己则被认为是古怪、奇特并且偏执的人,而该书也被认为言论过激,再次遭受冷遇。
对《查》充满希冀的尼采受打击后,再次来到恩加丁,开始写信,抱怨朋友们的背叛和自己的单身,然而他也回不去了,德国没有一所大学会接受一个无神论者,尼采公开宣布反基督的行为不能得到理解。
1883年底,想要创造经典的尼采做了一次尝试,笔记内容可窥见尼采的思想,然而在这部没有结果的作品中,尼采没有找到自己的道德理想,又没法创作他的悲剧性诗作。与此同时,《查》的前两部都失败了,尼采命运多舛。
1884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四部分同时出版——出版商不接受第四部分,尼采自费刊印了四十册手稿,然而,他的朋友并没这么多,他只找到他认为不配拥有这部书的六个人——他的妹妹伊丽莎白,一直都让他感到心痛;欧维贝克——严格而聪明、可是也谨慎保守;布克哈特——经常给尼采回信然而措辞过于礼貌;彼得加斯特——忠实而又顺从的弟子;莱兹克——此时陪着尼采的好伙伴;罗德——厌倦尼采强加给他的礼物。
1886年,尼采的抑郁症好些了,发表了《善恶的彼岸》,此时他已不再为了发表作品感到快乐和自信,因为他知道没有人会读自己的书,然而实际上,这次连愿意出版的出版商都找不到了。
1887年底,尼采在新的作品构想中,赋予了以前曾经鄙视过、辱骂过的那些不同的动机以某种权利和尊严。1888年,曾经侮辱过民族主义的尼采又回到民族主义之中……这些修正只是令人诧异。
1888年,《瓦格纳事件》发表,痛苦的尼采对瓦格纳进行毫无顾虑的攻击,有人猜测尼采跟他的老师闹了别扭,而新结交的朋友也对他进行了指责,没有人理解他。
……
尼采疯了,等待他的是最后的沉寂。
1888年,痛苦的尼采毫无顾虑地要攻击瓦格纳,兴奋刺激了他工作的兴趣,在精神病医生看来,这种异常是其全身瘫痪的前兆。此时,不安的尼采却流露欢快的情绪,信中他赞美一切能看到的东西……这种身体上的欢愉是由即将到来的疯狂引起的。
其时,尼采希望创作一部奇异又绝望的作品《瞧,这个人》,章节标题拟定为: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我为什么是灾祸的集中地、光荣与永恒……
理智失去前最后的时光,尼采住在一个下层家庭的房间里,准备出版一本叫《尼采反对瓦格纳》的册子。
1889年1月9日,布克哈特给欧维贝克带来了尼采的一封很长的信:“我是费迪南德德雷赛布”,尼采写道,“我是普拉得,我是张毕格(这两人是当时巴黎新闻集中报道的暗杀者),我在秋天里被埋葬了两次。”
尼采疯了。
剩下的十年,尼采经常回忆起自己的作品,他说:“我没有写出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人给他看瓦格纳的肖像,“我非常热爱他”,尼采说。
1900年8月25日,弗里德里希·尼采在魏玛逝世。
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独的。虽然尼采的一生坎坷,但他以其特有的尖锐笔调,将过去人们信奉的理论、概念和所谓真相剖开,帮助我们摆脱一切教条的束缚,回归“人”的本质,从生命本身探寻意义。
尼采的思考之路,不同于过去哲学家着力于对世界的宏大叙事,而是回归人本身,回归人的社会和生活,成为现代哲学的重要奠基者。
他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思想世界,政治、科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尼采的影子,深受尼采影响的著名人物,汇聚起来都能出一本书。
木心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忽视尼采,不会有什么价值。”
爱因斯坦的书房墙上,一直挂着尼采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