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女学者力荐的10本书|特别策划
世界读书日/ World Book Day
这是“知女研究院”与各位读者共度的第一个读书日。我们推出一期特别策划,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10位女性学者,精心推荐了她们最喜爱或最近正在读的书。相信阅读仍然是我们拓展人生半径、看见更广阔世界的最便捷、平等的途径,让我们在阅读中彼此相遇、彼此体察,共同成长。
01
《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
(精选本·上下卷)
[美]谢丽斯·克拉马雷 [澳]戴尔·斯彭德 主编
“国际妇女百科全书”课题组 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人
刘伯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理由
该书由70多个国家的1000多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撰写,原书共分四卷,914个词条,约600万字,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东方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妇女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理论和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去西方中心、创新性等特色,明确表达了挑战传统“价值中立”、变革人类知识体系、创新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
精选中译本(上下卷)选择了310个词条进行翻译,涉及艺术和文学、文化和传播、生态和环境、经济和发展、教育、健康/生育和性、历史和哲学、家庭户和家庭、政治和国家、宗教和精神、科学和技术、暴力与和平、妇女研究等13个领域,约250万字。
书中每一个词条几乎都是该领域的权威者研究者所著,并汇集了该词条最具代表性的参考资料。它是我从事妇女/性别研究寻根求源、百看不厌,并深受启迪的一本百科全书。
02
《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陆学艺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推荐人
张李玺(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推荐理由
该书由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以及中国社会学建设与发展四个部分组成。汇集了陆学艺先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
今日重读,会发现陆先生当时提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应当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战略重点,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观点,仍需在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予以深度思考和高度关注。
03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日]上野千鹤子 著
王兰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推荐人
曹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哈佛燕京学者、福布赖特学者)
推荐理由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作为资深的女性主义学者,其论著《厌女》一书吸收了塞吉维克《男人之间》的学理,且将之语境化,继而揭示了日本男人的权威来自于权力地位赋予他在男人同性集团里得到的认可、赞誉而滋长的骄傲,女人不过是男人坐上C位后的战利品,男人与男人之间有纽带关联性。而女人被切割为不同标尺衡量的女人,无法形成女人集团。
本论著入木三分地透视了日本男人霸权的内在逻辑,创造性地在男人厌恶女人的论断之上,探究了由此而来的女人嫌恶女人的社会现象及其根源。上野对日本社会厌女症的诊断一针见血,将长期隐藏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犀利剖析,厌女症——这种因过于司空见惯而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病理学症状,是男女对立的二元社会性别结构下,父权制垄断社会性别话语和实践的必然结果。
《厌女》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直面当代社会性别压迫现状的大门,引导读者直视现实微观生活中跨代复制的厌女症并未因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而瓦解,社会性别不平等仍然是个体成长的困境。
04
《职场妈妈不下班:
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
[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著
肖索未 刘令堃 夏天 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21年版
推荐人
李英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客座教授)
推荐理由
恩格斯提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则敦促我们每个人都正视并以实际行动应对“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的女性在家庭中面临的多重挑战。
霍克希尔德在本书中检视了“双薪家庭”的生活,发现由于同时参与工作、育儿以及家务劳动,职场妈妈们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以至于平均每年要比她们的丈夫多付出一个月的劳动——工业革命后,人们曾期待女性通过参加工作获得经济发展机会,实现性别平等,但这一图景至今仍未(至少仍未完全)实现。
霍克希尔德在书中引入“停滞的性别革命”“感激经济”和“家庭迷思”等概念,帮助读者理解“第二轮班”的情形,她认为,应有一种饱含温情但与时代接轨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样的情形;而同时,社会应认识到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并提高男性的家庭劳动参与。
05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美]高彦颐 著
李志生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推荐人
郭海文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推荐理由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五四”妇女史观的修正。高彦颐以灵敏的史学眼光重新展现了正史中被边缘的妇女历史和妇女文化,她利用“社会性别”这一历史分析范畴,以三重动态分析模式(理想化理念、生活实践、女性视角)透过繁多女性诗词、日记、书信,关注17 世纪中国上层受教育女性——即闺塾师——家庭内外的生活与活动空间,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积极活跃的古代江南才女的世界。
本书重构了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们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丰富了多元的妇女存在形态。译著文笔流畅、优美,可读性很强,非常吸引人。
06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李一诺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版
推荐人
邱吉青(上海交通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推荐理由
当代女性,要面对职场、婚恋、育儿、家庭、自我,重重考验,种种挑战。如何取舍平衡,我们时常感到困惑,缺乏力量。
本书作者李一诺,毕业于清华,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学博士,是曾经的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如今的一土教育和“奴隶社会”联合创始人……在这些闪亮的标签下,是她作为女性一次次的“不敢”和突破:初入职场,她从不敢发声到敢于建造;面对孩子,她从不敢生到三娃妈妈;职场进阶,她从不敢不同到光芒万丈;面对生活,她从不敢臣服到体验“无我”;面对自我,她从不敢面对到全然接纳。
作为李一诺的同龄人,我欣赏她的勇气和智慧,也被她在书中的真诚与坦荡所打动。这本《力量从哪里来》,在我眼里就是中国版的《向前一步》,推荐给女性朋友们阅读。愿你们与我一样,被启示、被鼓舞,从中找到不断前行的力量!
07
《照护:
哈佛医师和阿尔兹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凯博文 著
姚灏译 潘天舒 审校
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
推荐人
李洁(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推荐理由
长久以来,人们忽视了照护工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无论是作为婴幼儿、成年人、病人或老人,你我都曾是、正是或将是照护关系中的一员。照顾好他人,并接受他人的照护,这或许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和救赎。
在本书中,作为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知名教授的凯博文,通过对患病妻子数十年的照护经历和体会告诉我们:照护或许是繁杂、琐碎、重复和劳累的,但却是在日复一日地对所爱之人的陪伴、呵护甚至是忍耐和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某种道德意义上的召唤。
最后,分享一下本书的题记:“献给所有经受过、忍耐过、但终究没有挺过苦难与失能的人们——你们教会了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教会了我们生(与死)的问题缘何重要。”
08
《假装浪漫:一个女人的视界》
沈睿 著
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
推荐人
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推荐理由
这部随笔集,让我感受到一位对生活充满洞察睿智、洒脱又包容,并且对自我与他人身心苦难极为敏感而饱受痛苦的人,依她对社会与人类深切的惦念去感受、去写作。而正是如此来自一种感性的人的角度,使我感动,迫使我思考,甚至不太愿意称之为“女性视角”,而是一种打破所有使他人与自我痛苦的偏见、揭开令人疲惫的父权法则枷锁之后的健全而充满爱意的目光,那不仅属于女人,理论上也应该属于男人及全人类。
09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美]乔安娜·拉斯 著
章艳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推荐人
屠梦薇(英国斯旺西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推荐理由
女性科幻小说家写的非科幻作品,乔安娜·拉斯用一种天马行空的口吻,带给了读者一场酣畅淋漓的控诉。文学这样一个浪漫的领域,它的历史却充斥着厌女和偏见。让我们格外珍惜历史上有幸出版和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品,也让我们猜测有多少“勃朗特”和“奥斯丁”根本没有被看到的机会。这本书是一个女性主义作者的愤怒和智慧的结晶。
10
《香蕉、沙滩与基地:
国际政治中的女性主义》
[美]辛西娅·恩洛 著
杨美姣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推荐人
王海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博士)
推荐理由
《香蕉、沙滩与基地:国际政治中的女性主义》一书是当今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中的经典作品,其生动展示了香蕉种植园里为香蕉冲洗农药的香蕉女人、旅游明信片里穿比基尼的沙滩女孩和在美军军事基地工作或生活的基地女人等女性群体的现实处境。在此之前,她们的生活大多不为人知。
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辛西娅·恩洛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这些底层女性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和作用,刻画出她们与国际政治权力游戏之间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揭示了性别权力从个人到政治再到隐藏于政治背后的运作。
妇女从来不是同质的,团结从来不是自发的。《香蕉、沙滩与基地:国际政治中的女性主义》一书提醒我们在关注主流妇女群体的同时,也要看到和联结那些居于“政治后排”、不被关注的女性群体,其中即包括远在孟加拉服装厂的缝纫女工,也包括近在身边的家政女佣。
统稿|刘天红
责编|晓知
审签|赵梓涵
监制|赵梓涵
排版|刘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