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3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从《无依之地》中文海报看文化自卑

好娃儿 好利路亚 2021-03-03

 

早上看到豆瓣放出的电影《无依之地》官方中文海报,令人匪夷所思的荒谬感让我忍不住想谈谈这部快被写烂的电影和导演赵婷。


自去年《无依之地》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后,一大波现代女权及狭义爱国主义联合中国各大媒体,如迎来了艺术文化产业扬眉吐气的盛世元年,以“首位中国女导演”之类标签开头的文章如春笋般涌现,占领各大榜单热搜。这股意识形态上的集体陶醉和狂喜在昨日赵婷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情片两项大奖后达到高潮。且不说赵婷在海外生活已20多年,她迄今为止的三部作品拍的全是美国底层人民,资方也都是家人或美方。赵婷的成就,和是不是中国人还真没关系,有资格为她的成功感动落泪的也只有真正给赵婷电影路上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的家人及朋友。就像一个从小与养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长大后有了大出息,这时从来没照顾过孩子的生母突然跳出来四处宣扬孩子给自己争了气,合理吗?(这比喻不太恰当,毕竟生母还是生了娃,此劳动已创造了价值。但聪明的你懂这意思。)

 

 中国官方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为啥要把奖项的花标扯这么宽大?中文字体的设计排版是否太不用心?)

 

在导演名字前加上国籍,这算一次活久见。自豪感没看出,只嗅到深深的自卑。Imagine seeing ‘Regista Italiano: Federico Fellini, or directed by a British Ken Loach’ on an officially released movie poster? 


在我看来,真正值得学习和称赞的,是手握一把好牌的赵婷,靠自己的智慧、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求功利取巧的耐心沉淀,把牌漂漂亮亮的打了出去。类比有同样条件的学电影的留学生,有几个能像她一样有魄力去搞各种生活实践、花心思探索陌生世界里的人文、自然和生命意义?


再来对比同款英文和法语版海报:

 

 


 

 

标准的海报排版,文本突出重要奖项及评论、电影主要概念(logline),重要主创。可见所有外方海报中主演Frances McDormand(以下简称M)的名字是绝对不能忽略的重点,而在中文版中直接给刷没了。这位在电影史上两度被封奥斯卡影后、基本包揽了其他各大影节影后、著名导演科恩兄弟之一Joel Coen的妻子,已靠自己的软硬实力叱咤在电影金字塔顶端多年,手握最顶尖的人脉和资源。而她在《无依之地》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出演了主角Fern这么简单。

 

四年前,M带着《三块广告牌》去参加伦敦电影节,期间一个朋友向她推荐:下一站去多伦多电影节时记得看一部叫《骑士》的电影。到多伦多后,M在本应参加记者会时溜去看了《骑士》,深深被影片打动,因此结识了导演赵婷。一年后,M的朋友Peter给她看了无依之地原版小说,她看完后立马决定作为制片人,将小说开发为电影项目。那谁能来拍呢?M想到了赵婷,两人一拍即合,项目正式开始推进。

 

两人的合作似乎是彼此的幸运,但如果M没听到朋友介绍、没放记者会鸽子去看了《骑士》,就不会在对的时间遇到赵婷。如果Peter没推荐《无依之地》原著小说,M没花时间认真品读或是小说没能投其所好,也不会有后话——这一切的偶然构成了必然成功的重要基础,赵婷则是使必然成为现实的核心执行者之一。

 

当然,如果赵婷没有拍《骑士》,也许现在也有《无依之地》,也许更好也许更坏。那么,赵婷在名声大噪之前,是什么原因让她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位置?


首先明确三点:


1、艺术,没钱没资源的穷人真搞不起。

2、有了钱,更要有热情和天赋。

3、足够丰富而纯粹的生活经验,有同理心和敏感的感知能力,是好导演必备素质和创作出精华的前提。

 

看到一些文章写赵婷在成名之前过得苦、没钱筹资、如何在酒吧打工讨生活云云,好像一定要有个惨兮兮的背景设定才能凸显主角如今的了不起。Come on,全国人都知道赵婷父母算得上是国内上层阶级,赵婷16岁就去英国寄宿学校读书,再去纽约NYU上大学,这绝不是普通工薪阶层甚至一般中产阶级家庭可以负担的。本身的物质基础容许她在接下来很多年都在大量的旅游和体验生活还不用考虑饭碗问题。(对比前几年因无法维持生计而自杀的导演胡波,享年27岁。)而赵婷之所以成为赵婷,是她清楚自己行在路上的目的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求个赞,而是在生命和时间的流逝中,抛下一切与探索生活意义无关的杂念,与最普通但拥有巨大人性力量的人们接触、交流,如此,她在沉淀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精髓,最终将其化为艺术,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哥哥教我唱的歌》、《骑士》两部细腻真实的电影。一个细节, 赵婷及家人也是这两部片子的制片人,这种最实际的经济上的支持也不是普通独立导演能得到的。毕竟,没钱只能拍个抖音。

 

赵婷的生活追求和对电影艺术的探索,也延续到了《无依之地》。下面来看看本片的制作过程。

 

(以下是赵婷和M接受多伦多电影节的录音节选,截youtube视频传腾讯太麻烦,感兴趣的可以搜关键词Chloé Zhao, Frances McDormand, tiff看完整视频)


 
概括一下,影片光拍摄就花了五个多月,开着房车跨五大州。周期长是因为每年只有那几个月有创作者想呈现的自然景色适合拍摄的气候。本片情节由大量对话推动,为达到最佳视听效果,所有对话场景都只在日落前magic hour半小时内拍摄。(也称Golden Hour, 是摄影的黄金时刻。这和我之前听到国内摄影老师们说的“带密度拍”应该是一个意思,指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最充满奇幻美的30分钟)。太阳太高会过曝,太低会丢失细节,所以很多场景只能拍一次,一次过了是幸运,不过明天再来。
 
如此匠人的追求和拍法,造就了那一帧帧不加修饰就令人叹服的天色和广袤的自然风光的画面。可现实中,国内大多数影视公司如果听到如此奢侈的拍摄计划,不是骂导演妄想就是自行先撤,况且赵婷在《无依之地》之前只拍了两部独立电影,虽有获奖但票房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就算履历比赵婷好很多甚至已颇有成就的导演,也鲜有这样拍电影的机会。
 
另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主创们不满足于只基于原著文本的想象型创作,是落实了实践型创作。拍摄期间,主创们都活成了游牧民,吃喝拉撒行全在房车上,和真正的游牧民们组成了nomad community。也是因此,M这样一个来自好莱坞精英阶层的专业演员,才能在与社会下层的游牧民素人演员们飙戏时毫不显假或做作,最终成就了整个影片基调中扑面而来、无可挑剔的真实感。
 
这位63岁的表演艺术家还说了一段让我无比感动的话:
 
“到了我这个年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必须要置身于环境中(这里指实景拍摄的环境,比如在摄影棚里搭的景就不等同于这里的环境),如此我身体里的细胞结构才能得以重组和完善。而这些环境不是指建筑或砖瓦,而是土地和尘埃。”
 
我又想起,M在1997年因《冰血暴》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时,又飒又美的拽着双肩上台领奖时讲的一段话:

“…我也要恭喜选择我出演这部电影的制片方,感谢他们同意导演在选角方面的自主,让他们做出不只是基于市场价值、而是演员本身素养的判断(based on qualifications but not just market value)…”
 
此话一说出,全体起立鼓掌。我想这大概也是M在选择与赵婷合作时,做判断的基准。(这段完整颁奖过程和致辞的视频堪称经典,推荐观看)
 
虽说电影是一秒二十四格的欺骗,但好的艺术就是能使人将明知是创造出来的虚假照单全收,甚至说服自己——这一定是真的。
 
赵婷有这个能力,她以虚假创造了高于真实的truth,在她和其团队的带领下,观众拥有了超感官的ecstasy,也许,这就是电影作为一门崇高的艺术,发展至今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一门不管未来世界将如何被高科技取代,任何机器都无法代替人类完成的手艺。我始终坚信如此。
 
这个世界不缺少赵婷,但当生活被裹挟成一种奢侈品,大多数人就只是活着,没有了“生”。当创作还未产生时就被市场导向所绑票,当资源只握在一小撮人手里且难以共享时,是容不下大多数像赵婷一样有才华、家庭条件和时运远不如她的创作者生存的。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至少需要行业内手握资源的一小撮人擦亮双眼挖掘、扶持和非功利的帮助,才有一丝丝可能,让好的艺术得以孕育和发展。到那时,根本不需要在导演名字前加上中国二字,世界也一定会主动认可并称赞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力量。
 
 
 
 

 
随手思考题:

1、如果当时M是在一个坐满了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制片人一起看的《骑士》,有多少人会看出导演的才华?有多少人会睡着?(借此给贾导平遥点个赞)
2、 如果赵婷拿着《无依之地》的剧本来中国找投资,境遇会如何?
3、 假设将整个事件M和赵婷的国籍调换一下,即M是中国大制片人,在电影节上看到了一名美国独立导演赵婷的作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后续故事会是怎样?
4、  想象如果《无依之地》得奥斯卡了,网络社会上的群像?
5、  《无依之地》票房预计?(我先抢答一个:跟其他类型片肯定比不了。所以不能总怪片子质量不好,毕竟拍电影是件太烧钱的事,好电影没人愿意静下心来欣赏,也不能总让电影人赔钱还背锅。影院、观众、创作者、大环境包容度、缺一不可。)

 
期待在后台看到大家的回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