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8 日,新加坡 Token2049 大会顺利落幕。作为亚洲地区年度最大的Web3盛会,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火热。但热闹之下,参会的从业者却担忧起来,Web3投资人赵晨The Cryptojew的一篇随笔《Token 2049 Takeaways》在社区传开之后,引发了行业的热议,甚至掀起了“Token 2049小作文大赛”。在最新一期的活动中,Cointelegraph华语CEO Tracy 与脑洞大开创始人许志宏一起,对话两位小作文灵魂写手赵晨以及Smooth CEO Wiger,深入了解Token 2049小作文背后的更多故事和思考。活动中,SeeDAO发起人唐晗、CrossSpace创始人0xLeon、Web3投资人Jayson、Web3研究者Hamilton、游戏开发者KVC等均参与发言讨论。Q1.Tracy:聊聊Token 2049的参会情况、整体感觉。赵晨The Cryptojew:说新加坡“赚麻了”,这个是肯定的。过去一周,各类周边活动的支出是非常高的,本地组一个晚宴或者酒会的场地,基本要8万美元左右,而每天有十几场各式各样的活动,确实是“挥金如土”。同时,很多创业者,比如Wiger,还要精打细算,每天都在计算自己账户里的钱还能够他在新加坡留多久。这产生了非常大的割裂感。 我的随笔可能比较负面,但并不是说华人创业者已经不行了,只是想要表达一些担忧,华人创业者面对的不是17年或者更早时间的那种一片坦途,未来可能真的是前路坎坷,只有最好的创业者可以在市场中存活下来,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看到现在的华人创业者可能更难了?首先,在同等竞争的条件下,欧美的项目肯定优先选择欧美的资本,欧美的资金来自Mega Fund,将项目的Runway(创业公司在用尽手头的现金之前能维持的时间)拉得非常长。当然亚洲也是优先选择它体系内的钱,但我们的体系是在逐渐衰退,留给我们创业者的时间和赛道比较短。为什么亚洲资本更短视了呢?因为我们失去了更广泛的亚洲市场。之前我们有中国市场,有日本市场,还有韩国市场。但是,17年开始,日本发了17张牌照,整个市场就式微了;韩国经历多次政策调整,中间经历了Upbit盗币事件、Luna归零事件,失去了很多加密货币的受众;中国则是有最严格的监管。中日韩的项目,就失去了本身的土壤,需要寻找外部市场,但难度无疑是提高了。作为资方,也更愿意去投有本地市场的项目。这其实是一个整体生态的问题。 Wiger:这一次参加Token 2049大会,主要是带着了解和学习的心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倒不一定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国内的更好,也不一定说外面的资本比国内的更优质。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从项目开发的进度、水平以及成本来看,海外很多项目就像精致的纸老虎。一些东西,我们寝室几个人花费几千美元成本,捣鼓捣鼓就做出来了,但它们需要很多精力,还要经过VC、一轮一轮融资反复去推进。这里面,我看到给我们的机会是很多的。在我看来,区块链是一个巨大的生态,需要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地图上的星星点点,包括基础设施、DeFi等等各个方面,看海外的机构,可能会发现地图上每一个地方都是亮的,而我们的可能是分散开的,并没有连成一片。这可能是我们的开发维度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做基础设施赚不到钱,需要有人投资,有基金会不断资助,否则就要面临生存问题。做基础设施赛道,一个专心去研究密码学的人,一个专心去研究前端、后端框架的人,没有人会在一个短周期去供养他。这不是做盘子,也不是做Gamefi。2年前,确实劣币驱逐了一部分良币,回报周期很短,收益也很高,但现在叙事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像是大浪淘沙,留下真正对这个行业有信仰,想在这个行业里做出点技术贡献的人。另外,我个人感觉,过去的很多项目方走了非常多的弯路,法律、日常开支、开发进度或者代币发行和分配等方面的弯路。老一辈的项目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也改正了我的一些思路,不要像土狗一样做社群,不要像传销盘一样拉人头,我们本质是生态的一部分,应该和整个生态多交流,而不是自嗨,要引入更多外部的用户和资金。Q2. Tracy:赵老师的Token 2049 takeaway其中一个点就是,亚洲的资本和项目边缘化。有没有标志性的事件?这个问题有解吗?或者说,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赵晨The Cryptojew:我的直观感觉是,这一轮加密圈的资本属性变了。上一个周期中,加密货币是一个另类投资,属于一个单独的资产分类。但在这一轮,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2020年,美国的通用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允许加密货币入账,特斯拉、微策略等都买入比特币,市场资金的成分发生了改变。17年可能60%的钱是矿工持有,而大部分矿工其实是在中国。矿工的资金和美国传统资本在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上完全不一样,因此当时比特币和传统市场的相关性较低,有时候甚至是互斥的,故而比特币也被认为是一种数字黄金式的对冲资产。但现在,比特币和纳斯达克基本是同涨同跌,它已经不是一个改变传统金融的东西,逐渐成为了美元体系下面的一个副资产或者说副产品。与此同时,数据显示,USDC、USDT等稳定币的发行公司购买了大约800亿的美国国债,稳定币的持有者拿的底层资产就是美国国债。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我们要逐渐融入欧美体系的更底层的原因。很多技术情怀的从业者可能没有顾及资本的范式转移。Q3. 许志宏:Wiger之前是最早接触交易入行的,为什么会选择跳出交易来做项目?Wiger:我之前是在一家量化基金工作过一段时间,我意识到,我们做这件事就是为了给自己赚钱,并没有真正为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比较大的转折点是今年3、4月份,当时跟着投资人Lucy做实习,我意识到很多项目方做的事情其实门槛没那么高,我也能做。同时,整个国内的builder的生态非常荒芜,基本没有系统性学习的道路。当年很多人为什么要闹革命,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地方确实烂透了;今天,我觉得在代码开发和底层基础设施研究方面缺少很多人,这个领域其实就是一个沙漠。在交易中,我可能年入百万,超过我的很多同学,但现阶段我做的事情更容易让我成为下一个乔布斯,我可以带着一群人一起在行业里走得更远。赵晨The Cryptojew:我给大家一点小建议,作为创始人,你不能太Focus在开发上,精力要平均分配在各个方向上。我的随笔里面也写到了,我认为Web3和Web2很大的区别就是,Web3是市场决定技术,而Web2可能是技术引领市场。在Web3市场中,解决一个问题的技术路径可能有好几种,最终市场选择哪一个是符合市场的技术。我们不能看技术在出来的时候有多先进,所以它引领了市场,而是市场试过所有的技术之后,觉得这个最好,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技术。比如这一轮牛市选择了EVM,不兼容EVM的公链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关注度了。我觉得,Web3优秀的创始人不能只认技术,可能要看到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看到市场需求是什么,在满足需求的多个技术路径中哪一个是下一个周期中更容易成功的。在业务发展以外,项目还会涉及到安全、商务、二级市场等等方面,作为创始人,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里有短板。相对来说,Web2可能更看重某个人拥有特别长的长板,Web2的优秀创业者刚进入Web3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Q4. 许志宏:之前的Space活动里面,有嘉宾聊到过,美国的投资机构比较喜欢投基础设施类的,包括公链、公链生态、DeFi等,亚洲的则更多是Gamefi、元宇宙、NFT等应用项目。就你的观察来看,是这样吗?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些背后的因素有哪些?赵晨The Cryptojew:基础设施我也想投,但是我投不起。Aptos一轮估值就是20多亿美元,融了1.5亿美元,而最近亚洲基金的募资金额最大也就是1.5亿美元。Mega Fund是决定定价权的,亚洲资本需要有Mega Fund来做定价,但目前,市场上的都是“散兵游勇”。为什么西方更喜欢投公链?从我的理解来看,公链就是数字建国,西方式的殖民文化可能会倾向控制一个国家,再去里面做生意。Aptos、Sui的融资也让我感觉到“数字殖民”的意味越来越强了。国内的创业者不做价值观输出,基本只是想投出一个好的公司、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亚洲资金不足,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做这样的操作了,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到Aptos或者Sui的生态里,挑一些不错的应用投一下。总之,一方面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确实手里的子弹不够。Wiger:从技术开发角度来说,土壤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区块链底层的认知和写代码能力。国内Rust和Go并没有完全普及开来。学生上学的时候可能本科学C,研究生走Python,进大厂走Java。因此,在最基础的语言上就形成了一个门槛。第二个门槛可能是,大家怎么把自己学过的东西应用到区块链里来。我觉得,有没有Mega Fund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真正有多少人是沉下心来开发的。在过去的几个周期里,很多项目成了烂尾楼。有一个项目,我下载它的代码,发现编译都有问题,但币价却拉那么高。反过头来,我们会想,为什么现在人们不太希望在这个事情上下功夫?整个事情的逻辑是,美国人做了第一批公链,国内的人作为第二批人去抄,抄了以后烂尾了。他们说了一个很宏大的叙事,烂尾了,割了国内的VC,割了国内的韭菜,然后国内的这些VC和韭菜就没有太多的勇气去坚持投项目。现在很难找到一个团队,一定坚持把东西做出来。赵晨The Cryptojew:投资人和市场其实并没有那么脆弱,不会因为有那么些烂尾,就“十年怕井绳”。现在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即使东西做出来也没用。作为投资人,最绝望的不是被骗,而是没有被骗,创业者东西也做出来了,但是东西没用。Q5. 许志宏:这个问题会有点敏感。每次谈到华人项目、华人VC的时候,社区里面会有一些声音,觉得是之前的很多投资机构和项目方比较短视,不看重长期价值。怎么看这个问题?赵晨The Cryptojew:长期价值是要看具体情况的。看长期价值,首先要看项目本身有没有长期价值,或者的它的赛道是否足够长,毕竟很多项目本身就没有长期价值。回到当前的环境,亚洲项目已经失去了本土市场,runway也变短,长期价值本身也坍缩了。并不是说,亚洲的项目方不在乎长期价值,而是说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大家首先考虑的可能是生存,而这就会出现短视的行为。Q6. Tracy:对于这次小作文,分享一下你的观察和思考。唐晗:我并没有那么悲观。如果我们称Web3的发展是一种范式革命的话,革命的脉络和导向在哪里?从加密货币到DeFi,到NFT,到DAO,看到我们在讨论社会,讨论网络国家,再到一些越来越多关乎人的具体的东西,这个过程我是越来越兴奋的。虽然从个人角度看到Web3流浪地球、Web3犹太人这种词是有一丝苦涩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无论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太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集体出游到海外。华人在某些事件上的激进可能是被迫的,但是这种激进又是非常需要的。这些事情是欧美的任何一个项目方或者创始人都可能无法体会到的。对于华语世界,短期是痛苦的,但是我觉得会有一个很大的翻转,可能就会在下一个周期体现。总的来说,一个中心化环境下的去中心化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会导致一种更加激进的实践,而这种激进的实践会让你走得比其他人更远。 0xLeon:我在新加坡呆了3、4周,感受比较深。新加坡和香港本地项目其实是不多的,虽然也有一些很好的项目,但其实钱是远远多于项目的。这些资本不可能全去投老外的项目,老外项目真正靠谱也不一定很多,真正有创新性意义的是一部分,再有一部分是资本加持的资本游戏。但资本游戏的话,大家也不傻。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正儿八经想找一些builder帮助他们去build。我带着项目去找海外资本聊,也是很受欢迎的。在应用层,无论是DeFi、Gamefi,还是NFT,海外项目和华人项目在思路上没有什么不一样。VC也好,投资人也好,都是看项目有没有逻辑,能不能做成,这里面就包括团队的执行力等方面。我觉得华人是不输的。可能有些项目开发团队都在国内,但是英语不太好,又不在海外,但这不是问题,我这次就在帮几个海外朋友去对接国内的项目。所以我觉得其实不用太悲观。KVC:行业可能就是,投资者悲观一点,Builder乐观一点。大家的讨论也证明现在行业还是充满热情,充满机会的。Q7. Tracy:赵老师认为现在是Web2投资机构进场转型最差的时候,觉得应用期的爆发可以没有那么快来。Web3的应用爆发期到底啥时候能看到?赵晨The Cryptojew:我没有肖风总(2025年应用大爆发)那么乐观,因为现在还没有足够多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应用,而基础设施包括技术上的基础设施,以及市场的接受度。应用是一次次点状爆发的,一次次的爆发也在教育市场,哪一种技术或者哪一种协议更适合市场。现在的应用就像训练场一样,让项目方不断试错,让市场不断成长。我认为,现在应用的意义在市场教育,而不是说它已经成熟了,可以让所有人都用了。现在BTC已经成为了价值储存,以太坊或者其它公链支持智能合约,做调动价值储存的契约。What有了,How有了,可能需要有Who了,最近DID很火,大家也看到了很多项目。总的来说,就是一层一层搭好,可能最后到了金字塔尖尖上,才有长期可持续的应用。但我觉得在那之前,现在所有的应用爆发都是市场的试金石而已,都是为了教育市场。赵晨The Cryptojew:监管政策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前很多人觉得Web3在日本发展是很好的,很多人去了日本,但现在看来也不是和当年想象的那么好。在新加坡,最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 Sopnendu Mohanty 还表示,将严厉打击加密货币投机行为。有可能加密行业就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行业,行业还是处在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对行业来说,我们可以追逐流动性,流动性在哪,人就在哪。0xLeon:项目还是需要有核心成员在海外。在项目融资时,有些资金是要看创始人护照的,不是说歧视华人,可能是考虑合规的风险。从这个角度,创始人在海外对于项目融资是有好处的。但实际上,很多海外资金还是会投国内项目,只要你的项目过硬,你就会被资本追逐,即使是在熊市。Jayson:这个事情分几个层面来看,一个是事业,还一个就是家庭或者生活。从事业层面来看,年轻人想要追逐Web3,建议去国外,国外的环境比较宽松。到了一定年纪,你可能会有家庭,会有孩子,也需要更多考虑父母,这个时候就要更加综合考虑。Q9. Tracy:Cointelegraph华语一直积极探索Web3前沿热点,致力于为华语社区提供优质内容,连接全球Web3资源,将自己打造成为连通Web3世界的桥梁。在这个东西方割裂的环境中,你们希望媒体扮演怎样的角色?赵晨The Cryptojew:媒体要有观点态度,同时,媒体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够直击大家的痛点,挑动大家的痒点,发出行业的声音,引起大家深度思考。0xLeon:Web3世界大家都特别喜欢跟不同国家的人交朋友,区块链天然地让资本和人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摩擦成本急剧减少,使得大家有更强的意愿去交流和合作。媒体平台可以更多增强海外和国内的交流,利用Web3的势能让我们更加全球化。Hamilton:Cointelegraph华语非常好,是沟通中英文的桥梁。我们可以把Cointelegraph的英文编辑或者英文KOL邀请过来,联合组织活动。电报:https://t.me/CointelegraphChina_Official
本平台推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意见。如需转载请联系Cointelegraph华语相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