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工作培训会顺利举行
关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了解文信学院最新动态!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非遗名词委”)于2023年8月12日以腾讯会议形式举行第四次工作培训会。此次培训会由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主讲,题目为《科技名词审定的科学逻辑与原则方法》。非遗名词委主任段勇教授,非遗名词委顾问刘魁立研究员,非遗名词委委员巴莫曲布嫫、杨源等研究员,非遗理论、民间文学、曲艺、民俗等分委会主任康丽、黄景春、吴文科、萧放等教授,以及各分委会委员、编写组成员共60余人参会。会议由非遗名词委秘书长黄景春主持。
与会专家线上合影(部分)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张晖副主任
培训主讲部分,张晖副主任主要从科技名词审定的工作概况、科学逻辑、原则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讲解。
第一,科技名词审定的工作概况。他指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先后组建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99个一级学科专委会,审定公布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学、医学、军事等159种规范名词,包括400位院士在内的近万名权威专家参与;所设秘书处单位由双一流学科高校、全国一级学会、国家科研院所组成,由权威专家领衔。非遗名词委设定在上海大学。
第二,科技名词审定的科学逻辑。他认为,科技名词规范化有利于服务科技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规范名词是科学概念的规范语言指称,需要系统化定名、结构化释义。名词审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定名。科技名词审定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编辞书,名词审定成果是“辞书的辞书”。科技名词规范是通过梳理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的,是“从知识到词再到知识”的过程。科技名词最终成果既是国家规范,又是学科话语体系。社会用户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
第三,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方法。他指出,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为“8+1”,即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习惯性、民族性、国际性、学术性及协调性,其中协调性指尊重规范、约定俗成、服从主科;非遗名词有必要与同期开展的语言文学、艺术、考古、文博等学科名词开展协调。科技名词的定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定名按体系,二是正称要优选,三是异名要分辨。科技名词的释义,要坚持来源权威可靠、优选简明规范、表述整齐划一、定名可以回溯、以已知释未知等结构化释义原则。
张晖副主任对非遗名词审定工作提出了三点期待,即理论归纳要“准”,专名收录有“度”,名词外译要“妙”。他认为,全国非遗名词审定不仅是制定一项国家规范,更是参与一份国家事业、民族事业,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攸关学科话语权,参与单位及专家责任重大,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全力以赴,早日推动成果产出。
●●●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黄涛、吴文科、康丽、巴莫曲布嫫、刘魁立、萧放、吴文科、孙建军、乔晓光等学者先后发言,就非遗名词的收词、释义等问题以及非遗名词审定工作的意义展开了深入讨论。张晖副主任做了精彩回应。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主管叶艳玲也做了一些补充说明。最后,黄景春教授对此次会议做了简要归纳总结,他认为张晖副主任的全面细致讲解,对推动各分委会现阶段的工作非常及时,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家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非遗名词审定工作意义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截图为部分专家)
●●●
上海大学文信学院融媒体中心
撰稿 | 王月月
排版 | 陈宝诗
责编 | 李薪宇 刘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