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樊登讲书----《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昨天听了樊登讲的这本书,颠覆了我很多以前的认知,正巧小红圈里讨论樊登来着,很多朋友对樊登不了解,以为他是个靠鸡汤来营销的一个人呢。在我看来樊登本质上就是一个讲书的播音员而已,他通过1小时左右的时间,把一本书他认为的重点讲出来而已 ,十分适合我这类看不进去书,看书还极慢的人,把开车或者休息的时间用来听一本之前不可能去看的书 ,多有意义。
1,深度的幸福就是活好此时此刻,之前很多经典心理书都提到了原生家庭,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去回溯,找到他问题的来源,看是因为小时候出现了哪件事,所以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而这本书反对这一点,这本书认为,一个人从小到大经历的事情一定有好有坏,如果为了找到原因而去看那些坏事,那么这件坏事反而会成为身上的一个标签,有了理由不去改变。所以,人应该知道自己是一个存在,此时此刻是自由的,有选择的,下一刻的存在是由现在的你创造出来的。
以前我觉得我的某些需要改善的习惯和性格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所以接受就好了,而现在则不行了,听完这本书,明白了,你推卸不掉这些责任,知道这些都是你自己的责任,总说自己不够勇敢,很懦弱,但其实是可以选择勇敢的,是可以努力的去做一些勇敢的事的,不够慷慨,是可以试着去做一些慷慨的事的,这才能塑造出真正的自我,所以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童年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存在主义思想认为“童年出现的某个事,所以现在才出现这个事,这是一种扭曲。”存在主义来看,童年的角色就是,成年人利用它来定义自己现在是谁。..无论如何,人的童年是被诠释过的童年;因此,它可以重新被诠释。
意思是,你早就忘了你童年真正的样子,你在选择性记忆,所以你可以重新选一次,可以重新诠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童年,我们可以说自己很幸福的,可以重新选择记住你童年幸福的片段,你就变得幸福了,但如果非得记住童年里糟糕的片段,那现在可能也会糟糕。
所以,现在的你想怎么过,以后想怎么过,完全是可以选择和调整的,之前的生活也都是潜意识中自己选择的。要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接管自己的生活。萨特认为,责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件事的无可争议的发起者’。抱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没有任何来自外部的东西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感受、生活或身份。这些都是自己创造的。以上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学会接受生活,与自己和平相处,并且积极的创造以后的生活。
2,对自己负责。承认你自己现在的样子,承认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自由地呼吸,正视眼前事物,活在此时此地。你能够为自己负责,并不意味着背起沉重的十字架来进行自我批判,而是你能够接受这一切,从容地呼吸,生活在此刻,这就是为自己生活。
另一段话也非常的振奋,就是也要学会为他人负责,‘每当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他就‘把对方的生命握在手里了’。”这话说的是有点夸张,但是你能够感觉到,比如说我今天跟你两个人面对面见面,在这一刻我对你说的话,给你的眼神、态度,或者我不理你,很有可能决定了你明天的发展,虽然很微小的行为,但是有可能会让这个人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所以,他说这是“把对方的生命握在手里了”。
你见到一个人,你一定要送他温暖的话语,温暖的话语可以给他很大的力量。假如你见到一个人,你跟他说刻薄的话,你跟他说风凉的话,你会让这个人的人生变得很糟糕,就是你握住了他的生命。“根据这个观点,如果你遇到另一个人,你应该意识到,你所说的和所做的,可能对对方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你应该始终认为,你手中握着对方的生命。”你的一言一行,会给别人的存在造成影响。所以,除了对自己负责之外,也要能够对别人负责。与人为善,多去帮助他人,多去共情,多让别人感受到你的陪伴。
3,痛苦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第一个是身体和心理生物学的层面,就是我们在身体的层面要能够平静,要能够接受身体的某些不适和痛苦。第二个层面是对死亡的清醒认知。一个人可能身体上完成了或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但他还没有‘真正地活过’,换句话说,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潜能,没有面对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根据康德劳和梅的观点,一个活得充实和完整的人,无论死亡来得是早是晚,只会体验到轻微的死亡焦虑。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得不放弃许多他们本应该处理的挑战(就是他可以人生活得很精彩,但他没有去做),就会发现离开这个世界更加困难和痛苦。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这个人没有倾听自己内心良知的呼唤。梅和亚隆用‘存在性内疚’来说明这种未实现的生命状态;换句话说,你欠自己一些生命。”
王阳明临死的时候,他的学生在小船当中问他还有什么话可说?王阳明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为什么?因为他的人生是充实的,他的人生实现了,所以他不惧怕死亡。就像尼采讲的,一个真正的超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死去,他都是死得其所,因为他的生命是绽放的,他是在努力地生活,很投入地存在、生活,随时随地可以死。所以为了不留遗憾,尽量做点想做但没去做的事情吧。
4,独处。有句名言“一只狗并不孤单,想念另一只狗才孤单”说的简直太有道理了。独处分为“分离,寂寞,孤独”,与人群分离本身无所谓好坏,完全看自己想要哪种生活方式。寂寞通常是消极痛苦的,就是所谓的想念另一只狗。而孤独则是对这个世界上孤身一人的认知。例如遇到变故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友善,但依然孤独”。很多人为了摆脱孤独而丧失了自我,加入了一个帮派或者组织,成为一个符号或者为某人而活。
一个人能学会独处的好处就是,能面对真正的自我,面对自己逃避不了的责任,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人生。比如要多自己待一会,多要干什么 ,想干什么,有什么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要做。而不是一直泡在各种社群里。
5,人生的意义。樊登问过周国平先生,周国平先生说“这个世界没有意义,但人不能接受这个世界没有意义,所以人在不断地寻找意义,寻找意义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这两句可以细细品读。
这里有三种价值,弗兰克尔认为有三种价值可以选择:第一个叫创造性价值,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创造了什么东西,你为这个社会留下什么东西;第二个叫作体验性价值,就是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段人生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三段是态度性价值,就是你能不能呈现出一种状态,比如文天祥到最后获得的就是一种态度性价值——人间有正气,他把《正气歌》留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任何事情总有价值。
那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都在问别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回答自己。其实就是用自己行动来回答。只能够通过我这一生的行动,最后给出一个答案。樊登曾经讲过一本书《哲学起步》邓晓芒教授讲:我是谁?有答案,走着瞧。“我是谁”的答案是“走着瞧”。就是你做着做着事情,慢慢地实践出你的定义、你的人生,这就是存在主义的观点。
而且生活的意义与幸福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精神性的幸福,会为生活赋予一种特别的意义。而幸福的生活就是过好此时此刻,也就是负责任的生活。
所以负责地生活,你的生命将充满意义。而且负责地生活,不仅意味着拥抱你自己和身边的人,还意味着拥抱这个世界。” 一个人存在就是向外面的世界伸出你的手。这个世界正在燃烧,需要所有善良和聪明的人的关注。这个世界上有贫穷、战争、难民、种族主义、仇恨、疾病、饥饿和气候巨变,也有神奇的大自然和许多人类奇迹。在你走过的每条街道上,你可能会遇到许多需要关注的不幸,也可能会遇到善良友好的微笑。外面有一个世界在呼唤你,等待你,为你的生活赋予意义。”
最后书里还提到了意义(人为什么而活)的六种类型,①理论型,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等,意义来自于理论的研究:②经济型,意义来自于创造了财富:③审美型,意义来自于创造了美,代表人物宋徽宗,达芬奇等;④社会型,意义来自于为这个社会做了奉献,比如特蕾莎修女等;⑤政治型,意义来自于权利,政治上的胜利:⑥宗教型,意义来自与“神”的沟通,对“神”的见证。而就我个人而言 这六种都不太像,顶多与经济型沾边,我觉得我是第七类,体验型,体验生命的存在,追求内心的幸福,家庭的和谐,尽量快乐的过一生。
以上基本就是这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我听后的感受,文中大量引用了樊登读书里的文字稿,也不知道侵不侵权,第一次写完整的听后感,体会到了写一篇完整文字的不容易,但同时也体会到了完成一篇完整文章后的收获确实是只听一遍的N倍(当然了,花费的时间也是N倍哈哈)
下面是樊登自带的思维导图,点击阅读原文应该就可以直接去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