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2035年的到来
1
记得年初有位外卖小哥,凌晨4点骑行20多里冒雨送餐。
在寒风中,小哥全身湿透,却没想到联系不上顾客,回去的路上,电瓶车也没电了,无奈之下,只好推着车步行6公里回家。
寒冷的夜里,心灰意冷的他给顾客发了一条信息:
“谢谢你,让我彻底告别这一行。”
很多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我们总觉得自己过的还行,身边朋友过的也还行(3年赚102万的外卖小哥与24岁职校毕业的国企副总,这两个新闻放在一起看,真是莫大的讽刺!)。
2
有一个名词,叫做互联网的“集聚效应”。
假设你朋友圈里有100个好友,每个人两年最多旅游一次,发个一周照片,这些人哪怕都是错开了,你也会在100周里,看到的全是旅游的照片。
朋友圈的这种错觉,会让你习惯性的以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光鲜靓丽,继而认为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
打开手机,屏幕上全是《精致的女孩就要对自己好一点》、《男生月入不超过2万能嫁吗?》、《学学毕业两年月入五万是如何做到的》的文章。
我们大概会觉得,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985、211是平均水平,月入过万稀松平常……如果有些人会为了几块钱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一定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但事实上,我们14亿人有10亿没有坐过飞机;有5亿人从来没用过马桶;月收入超过5400元就打败了80%的人……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很多人觉得本科生遍地都是,一点都不值钱。
但数据显示,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40年累计的大学生总共只有1.15亿,其中一半是专科生,剩下的本科生也就只有5800万人。
看起来数量不少,但中国有整整14亿人口,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是8.86%,本科生只占4.43%。
数据告诉你,如果你拥有本科学历,你就碾压了95%的中国人!
问题是,中国不只有北上广深,中国人也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钱,网络上的繁荣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是真实的世界。
再加上大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没人为他们发声,他们自己奔波劳碌,也没有多少时间和能力上网,于是一道看不见的墙,把他们隔绝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3
呦呦鹿鸣说: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小白领、销售员、酒店宾馆经理、菜农……徘徊在中产边缘的人,这个群体埋头苦干,筚路蓝缕,他们是创业者,是社会机器的齿轮,是润滑剂,是基本盘,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一根青菜”盒饭上热搜:这样可怜的饭菜,都是谁在吃啊?)。
他们很少进入舆论视线,普通得如同空气,仿佛风一样来去,仿佛没有痕迹。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始终在勇敢地直面生活,即便再难,也绝不放弃,不走极端。
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决不放弃就不关注他们。
昨晚有个读者留言,读者租住的房子被房东卖了,房东也是没办法,为了活下去,只能变卖房产撑住企业。而读者措手不及,要腾出房子,但是这个时候上哪去搬家?
他站在路上欲哭无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理解房东,但谁又理解他呢?心里的苦也不能告诉家里,也不想麻烦朋友,大家都不容易,但是眼前要睡马路上吗?
每个人都在拼尽一切,心里默念未来肯定会好的,谁知道会这么难熬?不仅没有收入,贷款要还,房租要交,网费要付,不是每个人都是大老板,不是每个人都家境殷实,不是每个人都经济学专家,能指望谁呢?
很多人心里苦,不敢说,然而不敢说就没人知道,没人知道就变成没有这个事情的存在,然后天下就太平了。
4
我是压着情绪写这篇文章,写作是我的生计,以此为生并不容易,累了一天写出几千字,被毫无理由删除,一天的劳动白费,这也是悲惨的处境。
再扫一下盲,过半数(62.6%)劳动者,并没有所谓的休假,他们不工作一天,收入就少一天。
每个人都在面对逆境,谁也指望不上,必须挺过去。
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2035年的到来的。
感谢支持田园的读者朋友。真话不全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假话不说,这是知识分子的底线,请珍惜坚守底线的人。
知音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