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哈哈,姓“公”不姓“宗”,从来不是民企
宗庆后才走100多天,娃哈哈就闹起地震了。
今天,网传宗馥莉的一封《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上了热搜。
在这个函里,宗馥莉宣布辞去娃哈哈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
据相关媒体报道,馥莉辞职的消息属实,此前已经博弈一个多月。
在辞职信里,宗馥莉辞职的理由意有所指——
“近期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及娃哈哈集团部分股东就本人自宗庆后董事长离世后对娃哈哈集团经营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就一句话,却包含了大量信息:
1.上城区政府和娃哈哈集团部分股东对我有意见。
2.我爹宗庆后刚离世,对方就发难,我迫于无奈辞职。
总之,话语间的怨气很重。
如果这封辞职信是真的,那宗馥莉目的很明显,就是把跟其他股东的矛盾公众化,而且告诉别人自己被架空了。
这事是真是假,暂不可知,但各方的反应却很热闹。
网上看到不少人评论,说宗庆后刚走,就对人女儿下手,太不仁义了。
网友这么想,可以理解。
在大多老百姓眼中,娃哈哈的最大无形资产是“宗庆后”,可以说“没有宗庆后就没有娃哈哈”。
按照“子承父业”的传统安排,宗馥莉是世俗意义上继承宗庆后事业最自然、也是最合理的人选。
但事实上,娃哈哈其实一直不姓“宗”。
哇哈哈宫斗,很多自媒体胡扯八道,从抹黑农夫山泉起就一句没说对过。
娃哈哈从来就不是一家纯民企,不知道为什么外界一直有误读。
从所有制定性上讲,一开始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宗先生最早创业,并不是自己注册实体,而是承包了一家叫“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的校办企业。
这种事业单位办的三产,法律自始至终定性明确,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属于公有制的组成部分。不是大公有(全民所有制),而是小公有(集体所有制),当时也叫“红帽子企业”。即创业的时候,顶的是公有制的名义,但实际操办和经营都是企业家个人自己干出来的。
这一点,娃哈哈与联想非常相似,联想最早也是集体企业(不是国企),是中科院办的三产。所以成功后,宗庆后与柳传志面临着同样的焦虑,如何在红帽子企业确认自己的产权?
路径也很相似,就是确权,改制,股份制改组,引入第三方股东,稀释公有制股权的比例。联想引入的是泛海等民资,娃哈哈引入的是达能外资。
第二阶段,娃哈哈的性质变成了外资企业,法国达能占51%的股份,是大股东。宗庆后家族、老员工持股、公有制股权,都变成了小股东。当然,公司的管理权牢牢控制在宗老一人手里。
此后就产生了本世纪初著名的达娃之争,大股东达能想行使股东权利,打了一系列官司。虽然是小股东,但宗老手握公司全体管理层和经销商的人脉,外有民族主义光环加持,结果大股东达能反被一脚踢出局。当时法国驻华大使亲自向总理抗议,还有没有契约精神,也没用。达能清仓股权,法国鬼子滚出了娃哈哈!
最后,就形成了目前的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是杭州上城区国资,占46%;宗氏家族占29%,第二大股东;员工集体持股占24%。从所有制性质上讲,现在的娃哈哈是一家地方国有企业。
校办企业——外资企业——地方国企,这就是娃哈哈的发展路径。没有任何一个阶段属于民营企业,民企只是公关宣传给公众造成的一种刻板印象。
因此不难理解此时爆发的接班斗争。宗老活着的时候,德高望重,上下左右都能镇得住,大股东国资是给面子的,第三股东老员工集体持股也是服气的。
但老国王一旦辞世,股权虽然能家族继承,但是你的政商关系能不能继承?你对元老重臣的那种权威能不能继承?
所以,“富二代”接班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娃哈哈这种历史纠葛和股权结构比较复杂的企业。
当然我是看好大公主的,以退为进,借舆情之力压制对手,这也是当年达娃之争中用的手段。
这些年娃哈哈的年销售额逐年下滑,被农夫山泉、怡宝甩在身后,甚至在四五线城市难觅其踪。
与此同时,宗馥莉担任董事长的宏胜集团业绩突飞猛进,拿下娃哈哈三分之一的代加工业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知音相惜
延伸阅读
“油罐车去哪了”?谁在用“问题食油”?国务院食安办彻查油罐车乱象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损失超过二战以来在所有军事冲突中的累计伤亡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