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吹,5岁孩子的这番话,很多成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搞明白
“妈妈,是不是有些孩子问问题多了,他们的家长就会很不耐烦?”
我说:“是的。”
“可是,问问题多是好事啊,说明孩子在思考啊,为什么会不耐烦呢?”
我跟他说:
“有时候是家长可能本来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回答任何人的问题,包括孩子的;
还有时候是有些家长确实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他们很容易发火,或者生气,甚至会打骂孩子。”
“啊,这些家长做的也太不对了吧。”
“是的,不过很多时候,是这些家长,他们是小孩子的时候,被自己的家长这么对待,所以,等他们长大了,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打骂或者凶孩子,是正确的方式。”
“哦,那这就是一个时间上的循环。”
“没错,爸爸妈妈尊重你,把你当独立的个体看,但不代表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如此对待孩子。
你以后可能会遇到很凶的老师或者成年人,他们习惯了这么对待孩子,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自己很凶很不友好,所以,你也不必太过于被他们的态度困扰。”
然后,我想起来前几天朋友跟我说女儿上小学之后有老师很凶,以至于女儿很害怕上学,甚至会颤抖。我就继续和小胖聊:
“如果你以后遇到很凶的老师,老师会骂你们,你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他想了想,说:
“我会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说的是对的,那我就改;如果说的不对,那我就不当回事,反正生气的是他,把自己喉咙吼哑了,是对他没好处。”
说实话,小胖的回答让我挺惊讶的,竟然是分情况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很开心地对他说:
“没错,别人凶咱骂咱,如果确实他有道理,那我们改,如果没有道理,也不必往心上去。”
我又问他:
“如果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跟你说,别人都是坏人,不要跟他们玩,你怎么看?”
他说:
“别人并不都是坏人啊,他要是这么说,我就反问他,你的爸爸妈妈也是别人,那他们也是坏人吗?”
我愣了一下,好强大的逻辑。
我回答他:
“那这个孩子肯定没话可说了。”
小胖说:
“对啊,如果他回答父母不是坏人,那他说的话就是错的,让别人去遵守不是搞笑吗?如果他回答父母是坏人,那我就会说,既然你都和坏人在一起,那我怎么就不能和坏人在一起呢,而且我并不觉得他们是坏人。”
嗯,被这个逻辑震撼了……
话说回来,我们家这样的讨论一直很多,逻辑和思辨的态度就是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培养起来的。
从他一岁多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工作是在干啥,我和爸爸都会很详细的给他解释,今天的工作做了什么,也会给他传递好的工作让人累但也让人充满价值感和满足感。
很多大“道理”不是说教给他的,就是在一次次的讨论中让他感受到的。
就比如前段时间,睡觉的时候,他问我:
“妈妈,蚂蚁是不是最弱小的动物啊?”
我回答他:
“蚂蚁是很小,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优势,你看狮子那么强大,也不一定能伤害蚂蚁。所以动物界,不管多大多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人也是一样,看起来跟别人不同,不代表自己就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想了想,说:
“也是哈,咱们下斗兽棋,大象最强大,老鼠最弱小,但是老鼠可以干掉大象。植物界和人类都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对话中,我其实就会“夹带私货”,输出我自己的价值观。在讨论中,我让他明白:
劳动有价值,有付出才有收获;
人人平等,不嘲笑别人,不害怕权威,也不妄自菲薄;
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的行为都跟自己曾经的遭遇和周边的环境有关系;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生命是个很神圣很美好的事情;
……
而我之所以在意这些讨论,是因为我认为一个孩子入学前,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认同是最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重要是因为一旦进入到学校,就意味着进入了孩子们的“丛林社会”,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龄人和老师,同龄人之间的挖苦和嘲笑,可不会像成年人对待孩子那样有所保留。
而且家长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和“稳定的自我价值认同”有关系。
比如孩子不想好好写作业,比如孩子害怕考试,比如孩子怕输,这些问题基本都源于把“自我价值”和“外在评价”挂钩。
孩子过于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就容易摧毁内在的自信,很多动作就会变形,因为他内心的价值感不坚定,就会一直去寻找外在的锚。
在我这次教养类书单里,推荐了一本书叫做《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画外音:如果你家有让你头痛的小学生,那这本书超级值得读哈),作为美国最伟大的小学老师之一,马文在带小朋友的第一年里,也是通过讨论的方式建立孩子稳定的自我价值认同,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很重要,很有价值。
而且,讨论会让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所以,千万别等到孩子上学了,才后悔曾经没有认真回答过他们提出的问题。
当然话说回来,能深入的讨论也需要家长自己有稳定的价值观和输出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出书单我都很努力的为大家挑好书,就是希望大家被好书喂饱了,再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