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0亿元产业规模!山西吕梁发布氢能三阶段目标

氢能汇 2024-03-21
辑| 国际能源网/能汇
近日,山西吕梁发布《吕梁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提出三个阶段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氢燃料车辆,2025年达到5千辆,2030年达到3万辆,2035年达到5万辆。氢能供应能力,2025年达到20 万吨/年以上,2030年达到50万吨/年,2035年达到80万吨/年。氢能产业总产值三个阶段分别是 200 亿元、1000亿元、3000亿元。
吕梁有丰富的工业副氢产业基础,也有美锦、鹏飞这样的领先型企业,在此基础上,吕梁确立了氢能发展方向,一是以拓展工业副产氢为主导,中远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绿色”煤制氢,稳步提升上游的氢能供给能力,抢占竞争优势。二是积极规划建设氢能综合能源站网络,拓展氢燃料车辆示范场景,通过构建“气-站-运-车”运行体系,实现氢能就地生产、就地消纳、低成本高效运营。三是大力发展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氢气制、储、运、加、燃料电池车辆等环节的高端装备产业链,引入有资质的国内外技术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抢占竞争优势。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双带示范为核心,打造氢能产业集群标杆”这一重点任务,将依托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和绿色矿山与绿色氢能智慧交通产业带,结合吕梁以及周边城市产业特点,构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全产业链,带动吕梁市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一体化,逐渐做大吕梁市氢能产业规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吕梁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吕梁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
前言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绿色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对山西省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深远意义。
本规划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关于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握当前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挥吕梁在氢能产业上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构建“一体、两翼、三港、四链”的氢能产业发展体系,实现“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氢能产业闭环生态链,将氢能产业打造成支撑我市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把吕梁市打造成北方氢都和氢能制造与应用先行区。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近期为2022-2025年。
一、发展现状
(一)规划背景。
截至2021年底,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或正在制定氢能发展规划。全球在营加氢站达到659座。其中,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欧洲和北美在营加氢站分别达到420座、173座和54座,全球氢能发展正步入快速产业化新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为氢能产业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从科技创新、财政支持等方面鼓励氢能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已出台近200个政策文件推动氢能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双碳”行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直接推动了氢能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广东、上海、北京为中心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环武汉等五大主要氢能产业先行区,并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我国已经支持培育了一批从事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制造的企业,开展了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和汽车、氢燃料电池发电装置等实践探索,建设示范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营造了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山西省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氢能产业发展。202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引导煤焦化氢、钢焦化氢等一体化高效循环发展,布局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在规划制定方面,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在产业链发展方面,晋能控股、京能集团、国新能源、长申潞宝、鹏飞集团、山西美锦等企业依托各自在化工、可再生能源、加气站网络等方面优势已开展示范项目应用;山西国投海德利森已拥有年产加氢站系列装备300台套、加氢装备核心部件1000台套的产能。太钢集团已建成70MPa燃料电池汽车用碳纤维全缠绕储氢气瓶生产线。中晋冶金率先实现氢基还原铁技术突破,为国内实现钢铁行业清洁脱碳迈出了重要步伐。大同新研氢能一期已建成1000台套/年金属板燃料电池电堆的自动化产线。中极氢能、大运汽车和成功汽车等整车企业也开展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吕梁市拥有3800万吨的焦炭年产能和35亿立方的非常规天然气年产能,为大规模制氢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发展氢能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条件。依托资源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吕梁市将加快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逐步形成立足山西辐射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氢能制造与应用先行区。
(二)产业概况。
氢能产业链主要涵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及其应用等环节。其产业链图谱如图1-1所示。
氢的制备主要有以下三种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一是以煤炭、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二是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氢;三是电解水制氢,年制取氢气规模占比约3%。生物质直接制氢和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及绿色煤制氢等技术路线仍处于实验和开发阶段,尚未达到工业规模制氢要求。
氢的储存主要有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体储氢三种方式。高压气态储氢应用广泛,正在由固定式应用向车载储氢应用的转变;液态储氢可分为低温液态储氢和有机液体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目前仅在航天等领域得到应用,有机液态储氢目前尚处于示范阶段。固态储氢也处于示范阶段。
氢的输运方式主要有气态输运、液态输运和固体输运三种方式。气态输运主要通过长管拖车和管道实现,高压长管拖车技术较为成熟,管道运输投资较大,目前规模较小;液氢输运适用于远距离、大运量场景,国内尚缺乏应用案例;固体输运采用低压高密度储罐运输,仍在技术开发阶段。
加氢基础设施是氢能利用和发展的中枢环节,根据氢气来源不同,分为外供氢气加氢站和站内制氢加氢站两种。目前站内制氢因缺乏相关标准,应用受到限制。根据加氢站内氢气储存相态不同,加氢站有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两种。液氢储运加氢站占地面积小、储量大,能够满足大规模加氢需求。在氢压力等级上,加氢站有35MPa和70MPa两种供氢压力等级。
燃料电池技术主要有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从商业应用上来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现阶段的主流应用技术,已具备国产化能力,但生产规模较小;电堆产业发展较好,但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系统及整车产业发展较好,配套厂家较多且生产规模较大,但零部件对外依赖度高。
应用场景方面,未来主要用于交通、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在交通领域逐步应用于汽车、船舶、轨道交通,可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量,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在固定式发电领域可以作为建筑热电联供电源、微网的可靠电源与移动基站的备用电源;此外,燃料电池还能够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在无人驾驶、军用单兵、深海装备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条件。
1.区域资源优势
吕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加工基地,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化工产业园区5个,分别为:孝义梧桐煤化工园区、汾阳三泉焦化工业园区、交城经济开发区、柳林高红工业园区、文水百金堡科技化工工业园区。此外,还有拟建化工产业园区1个,即兴县氢能产业园,具体分布如图1-2所示。这些园区中,孝义梧桐煤化工园区和交城经济开发区已具备产氢条件,拟建的兴县氢能产业园也已经按照工业副产氢的生产路线进行园区规划设计。
在天然气重整制氢方面,吕梁市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山西省发展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的重点区域。全市资源量约为2万亿方,占全省的10%,探明储量3898.4亿方。资源主要分布于河东、西山、宁武、霍西等4个煤田,其中主要为河东煤田,资源量约为2万亿方(实测保有资源5000亿方,可用量约500亿方),集中分布于吕梁市的临县、兴县、柳林、石楼、中阳等地,分为8个勘探区块,分别为临兴(临县、兴县)、紫金山(临县、兴县)、三交北(临县、方山)、三交(临县、柳林)、柳林(柳林、柳林石西)、石楼北(柳林、石楼、中阳)、石楼南(石楼)、石楼西(石楼)。兴县液化天然气提氦制氢已经开工建设。
在风电制氢方面,全市现有累计并网集中式风电项目25个,装机143.9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7个,装机19万千瓦。累计在建集中式风电项目3个,分别为交城会立、横尖9.95万千瓦风电项目、岚县王狮二期50MW风电项目和兴县石楼山风电场一期5万千瓦风电项目,总装机达19.95万千瓦;在建分散式风电项目1个,为交口县绿景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石口乡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装机2万千瓦。累计已核准未开工集中式风电项目4个,分别是交城会立、横尖5万千瓦风电项目、华信中阳车鸣峪风电场30MW工程、兴县魏家滩25MW风电项目、兴县宏瑞信友25MW风电项目,总装机可达13万千瓦;已核准未开工分散式风电项目数8个,总装机20.2万千瓦。具体分布如图1-3所示。
在光伏发电制氢方面,全市累计并网集中光伏项目16个,装机80.5万千瓦;分布式扶贫光伏项目装机38.6万千瓦。累计在建集中式光伏项目1个,为山西绿能星吕梁市岚县10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装机10万千瓦。累计已核准未开工集中式光伏项目10个,分别为临县白文镇50MW光伏项目、国家电投孝义阳泉曲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交口200MW平价光伏发电项目、交口县桃红坡镇二期100MW光伏发电项目、临县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岚县簸箕庄村100MW林(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柳林留誉镇100MW农光+储能发电项目、大唐柳林县100MW光伏发电项目、柳林县100MW荒山治理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柳林100MW平价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100万千瓦,具体分布如图1-3所示。
2.氢能成本优势
吕梁市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依托吕梁市化工产业园区,预计2023年全市可外供工业副产氢超过10万吨,可满足约1.7万辆燃料电池中卡或8000辆燃料电池重卡用氢需求(按氢耗分别6公斤/百公里、13公斤/百公里,日行驶300公里计)。目前,世界上95%的氢气通过石化燃料重整获得,但是成本相对过高。电解水制氢每公斤耗电约60千瓦时,成本高达40—50元。吕梁市氢气价格优势突出,按照专业测算氢气成本达到27元/公斤左右就能够具备与燃油车相竞争的价格水平,而吕梁市氢气生产成本有望低至8元/公斤,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性。
3.区位综合优势
吕梁位于山西省中部,市域范围内共有7条铁路,瓦日铁路、太中银铁路、太兴铁路、吕临支线、苛瓦铁路、南同蒲铁路介西支线、孝柳铁路贯通全域,通车里程达724.4公里,总运力23250万吨/年。吕梁市共规划高速公路11条,通车里程共907.055千米,青银高速、汾邢高速、大运高速穿境而过。全市拥有9个煤气、电力、供水管网及消防特勤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齐全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较好的区位优势与交通运输能力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市场主体优势
吕梁市拥有积极探索氢能产业的优质民营企业,如鹏飞、美锦等利用自身前期优势在制氢、储运、整车制造及产业园应用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山西美锦交城煤化工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已建成投产,二期扩大项目也具备投产条件。项目利用美锦焦化产业过程中的焦炉煤气生产燃料电池用高纯氢,2022年产能可达2万吨/年,同时借助自身全国布局氢能产业的领跑优势为本地氢能产业项目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保障。鹏飞集团2022年落地在建的鹏湾氢港项目(一期)预计可提供高纯氢2万吨/年,到2025年高纯氢产能预计可达20万吨/年,并建立碳中和研究院,收购东风集团汽车制造子公司,即将在吕梁落地燃料电池重卡制造项目。
5.应用场景优势
氢能是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交通终端应用场景上,吕梁市拥有物流重卡、化工园区短倒物流车、铁路货运物流以及市政公交车、环卫车等丰富的潜在场景。特别是在物流重卡和化工园区物流等中重型车辆应用方面特色优势明显,全市现有重卡68000辆、中大型客车3300辆、救护车350辆,还有城市环卫车、矿山渣土车、厂区工程车等,卡车及专用车应用市场庞大。通过“柴改氢”、“气改氢”,可助力氢能汽车示范城市创建和低碳交通建设。在工业终端应用场景上,吕梁煤化工企业众多,用绿氢耦合煤化工产业,可实现压煤减碳、节能降耗的目标。
6.发展环境优势
吕梁市自上而下对氢能产业全力支持,并将氢能产业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及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进程中,吕梁市将氢能产业作为能源转型与结构优化的突破口,以及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立足全市氢能产业综合优势,致力于在建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系统中发挥榜样作用,努力成长为传统能源大省向新型综合能源大省转型中的中坚力量。
(四)发展机遇。
1.氢能已成为全球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约束,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灵活智慧的能源载体”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将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商业化应用。国际氢能源委员会指出:发展氢能源是未来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能够催生相当于2.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创造30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20%左右。
2.“碳中和”国家战略倒逼氢能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家层面的碳中和承诺将倒逼氢能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代表的氢能产业集群区,氢能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按照相关预测,到2050年我国氢能年需求约6000万吨,氢能占终端能源比重将达到10%,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和国产化,进一步带动后端市场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3.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多重政策支持
2020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号),提出打造“十城千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格局,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我国氢能产业规划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氢能产业在我国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中长期目标,为各地区氢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山西省将氢能产业布局纳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我省氢能资源优势,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加快发展。
(五)面临挑战。
1.应用示范有待开展,应用标准亟待建立
目前吕梁市氢气供应网络规划缺失,无论是加氢站等基础设施配套,抑或氢能燃料汽车示范应用推广量,距离一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和能级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氢能产业是一个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的新兴产业,完全依靠市场,短期难以形成内生增长和自主创新的产业生态,必须强化政府的引导力,统筹抓好基础配套和示范应用。氢能产业为新兴产业,行业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产品难以有效推广,企业和政府应积极推广应用标准的建立,为产业发展奠定先行基础。
2.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发展重点有待明确
从产业链看,在高性能氢气储运装备和材料等方面缺少优质企业,在氢燃料检验检测标准及配套装备产品上有待突破。从发展方向看,吕梁现有的氢能布局基本涵盖了制、储、运、加、用等各个环节,但缺乏明确的发展重点,区域在资源禀赋、市场主体、应用场景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品牌价值和行业影响力有待提升。
3.研发平台有待建立,创新集聚尚未形成
吕梁市氢能产业在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氢燃料电池电堆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二是高性能储氢材料及相关配套零部件。为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和安全发展,吕梁市需要加快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推动氢能产业技术创新并形成集聚。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总体思路和要求,充分发挥氢能在零碳排放、氢能与热、电三能快速高效互换的优势和在构建新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低碳清洁发展体系中的万物互联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吕梁市氢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统筹规划吕梁市现有的涉氢企业,加强氢能源产业链与技术链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推动氢能产业与电力供应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吕梁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吕梁市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战略。
实施“一体、两翼、三港、四链”发展战略,实现“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氢能产业闭环生态链。一体,就是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抢先布局氢能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抱团前进,打造千亿元级的吕梁氢都,建设山西省氢能产业制造与应用先行基地;两翼,就是依托鹏飞、美锦两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氢能产业;三港,就是建设氢能供应之港、技术研发之港、装备制造之港;四链,一方面是制氢的四条生产链,即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电解水制氢及煤气化制氢;另一方面是制氢、储运、加氢、应用四个环节构成的氢能全产业链。
立足于吕梁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优势,研判氢能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以资源优势为保障,建设山西省及京津冀地区氢能源供应基地,打造吕梁市氢能供应之港;以“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思路建设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围绕“绿色”煤制氢、氢气安全高效储运和质子膜电极等氢能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打造吕梁市氢能技术研发之港;吸引生产型企业落地,做大做强氢能装备制造环节,以储运设备、氢气液化设备、特种车辆及配套设备、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打造吕梁市氢能装备制造之港;最终将吕梁市打造成山西省氢能制造与应用先行区。
(三)发展目标。
吕梁市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近期(2022–2025年)试点示范阶段、中期(2026–2030年)产业链完善阶段和远期(2031–2035年)商业化应用阶段。
近期目标(2022-2025):到2025年,积极利用工业副产氢,建成以工业副产氢为主、天然气制氢等为辅的氢能保障能力和完善的供应网络;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并围绕制氢、氢气瓶及压缩机、加氢站及加氢设备、动力系统集成、氢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氢能供应基地和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形成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条,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不低于3%;创建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5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家;力争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氢能龙头企业,培育氢能上市公司3家以上,引进和培育氢能龙头企业10家以上,氢能相关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突破50家,培育专精特新创新企业不少于10家。
供氢网络基本形成,多应用场景推广,初步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氢能应用先行城市。氢能供应能力20万吨/年以上(含高纯氢及燃料电池用氢10万吨/年以上),其中,工业副产氢产能15万吨/年,天然气重整制氢产能5万吨/年。氢能运输管道示范5条以上,长管拖车500台以上。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方面,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综合能源站50座,初步建成面向华北地区的氢能供应基地;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堆产能达到15000套,氢能动力系统产能达到10000套,形成辐射全国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突破5000辆,其中氢燃料公交车、重卡车、物流车占比达到90%以上,打造10条以上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并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氢能重卡车、环卫车、观光车、叉车、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等试点应用。
中期目标(2026-2030):到2030年,形成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工业副产氢结合的供氢格局,积极开展“绿色”煤制氢、生物制氢和光解水制氢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发展成为氢能产业链完备、创新能力强劲、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多样,并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城市。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企业R&D经费占GDP比重不低于5%;引进和培育氢能龙头企业2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创新企业不少于20家;氢能供应能力不低于50万吨/年,其中高纯氢不低于25万吨/年。管道运氢、长管拖车基本满足区域运输能力,建成液氢储运示范点5家以上。力争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综合能源站100座,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突破3万辆,打造100条以上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制、储、运、加、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远期目标(2031-2035):到2035年,形成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绿色”煤制氢、生物制氢和太阳光解水制氢多元发展的供氢格局,供氢成本进一步降低,氢能供应网络全面形成,打造成华北地区重要的氢能供应基地。实现高密度高安全储氢,完成氢能管网布局。形成氢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氢能产业成为吕梁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吕梁建成中国氢能产业商业化创新发展引领区。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企业R&D经费占GDP比重不低于8%;培育专精特新创新企业不少于30家;氢能供应能力不低于80万吨/年,其中高纯氢不低于50万吨/年。形成管道运输、长管拖车、液氢储运协同互补的氢气运输体系。力争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综合能源站200座,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突破5万辆,全市90%以上的工业园区、公交线路普及氢燃料电池汽车。
三、产业布局
(一)总体原则。
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相结合。锻造长板是指发挥吕梁市在氢气制备、短倒运输、重卡应用等环节的优势,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上游氢气制备环节,吕梁市在工业副产氢、新能源电解水制氢等方面均有突出优势,产能和成本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游氢气运输环节,吕梁市在化工园区短倒运输方面有特殊优势。下游氢能重卡应用优势突出。鹏飞集团与东风汽车集团合作已经在孝义布局汽车生产。美锦氢能也在吕梁市积极布局氢燃料汽车生产线。补齐短板是指吕梁市在氢气储存、运输、加氢站布局等方面要加快布局,开展储氢、运氢关键设备研发,加强综合能源站布局建设,推动形成制储运加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
经济可行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经济可行是指产业的布局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可行性,选择制氢成本低、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发展路径,避免因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带来的资金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适度超前是指结合氢能产业技术趋势、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重点聚集国内、国际已经处于商业化阶段的细分产业方向和产品技术环节,引导产业超前布局。如布局液氢储运、管道运输等未来氢能运输方式,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引导企业超前部署。
(二)发展方向。
以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导向,吕梁市未来氢能产业发展践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策支撑和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采用“健全产业链、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是以拓展工业副产氢为主导,中远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绿色”煤制氢,稳步提升上游的氢能供给能力,抢占竞争优势。二是积极规划建设氢能综合能源站网络,拓展氢燃料车辆示范场景,通过构建“气-站-运-车”运行体系,实现氢能就地生产、就地消纳、低成本高效运营。三是大力发展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氢气制、储、运、加、燃料电池车辆等环节的高端装备产业链,引入有资质的国内外技术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抢占竞争优势。
(三)空间布局 。
依托吕梁较为丰富的制氢资源和氢能产业发展基础,以孝义、交城、汾阳、柳林等为主要载体,引导产业要素资源向相应区块集中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互补、应用链互连、科技链互促,着力构建“双带引领、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
1.双带引领:打造氢能产业东、西两条示范带
东部示范带以汾河流域为主要承载区,依托孝义、汾阳、文水、交城在氢源上的优势地位和紧邻大运高速和山西综改区的区位优势,打造氢能技术研发创新集聚区,形成产业发展示范带。规划建设孝义氢能产业生态园,打造集氢能制取提纯、氢能装备制造、氢能技术研发、氢能示范应用等为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高能级承载区和创新集聚区,着力引导产业集聚。
依托鹏飞集团等龙头企业和行业总部的发展实力,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和集聚力的氢能产业链。强化科研支撑,依托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资源,建设山西氢能研究中心,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氢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联建技术中心,引进及打造一批氢能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和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氢能产业创新平台和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区域联动,构建高效协作的区域氢能产业创新孵化和会议商务网络,加强与交城、汾阳、文水等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创新集聚区依托鹏飞碳中和研究院,与中设集团、TUV南德集团合作开展氢能装备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的制定,搭建安全培训平台,建立碳交易平台等相关科研开发工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储氢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进行固态储氢材料以及关键设备开发。与西安交大、日本千代田、赛鼎设计院合作,进行有机液体储氢、脱氢工艺以及关键设备的开发。与上海申能、厚普股份、美国查特、国富氢能等企业合作,开展加氢站外供氢、现场制氢、液氢加氢站、加注一体化模式的研发与示范应用。
西部示范带以沿黄干支流为主要承载区,依托兴县-中阳-交口充足的光照资源与采煤沉陷区土地及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打造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绿色氢能示范基地,规划建设绿色矿山与绿色氢能智慧交通产业带,打造集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储能调峰、氢能装备制造、氢能技术研发、氢能示范应用等为一体的绿氢产业发展高能级承载区和创新集聚区,着力引导产业集聚。
依托山西美锦能源及控股参股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氢气制备-储运-综合能源站网络-氢能重卡产业链示范应用-氢能大数据平台与碳资产管理”链条的构建,在山西省内与太原、晋中、大同、长治等区域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并跨区域向东打通与京津冀城市群、向西打通与陕西、内蒙西北城市群氢能物流通道,将吕梁打造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和西北部城市群重要的“氢源供应基地”和“山西省氢能保障中心”,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重载货运零碳物流示范基地”。大力推动氢能项目和创新团队集聚,支撑集聚区协同开展氢能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和产业创新孵化,积极参与山西氢走廊建设,推动完善面向京津冀区域的氢能创新交流、区域合作、产业服务等特色功能,打造华北地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2.多点支撑:打造兴县“非常规天然气制氢”“绿色煤制氢”、石楼“天然气制氢”基地,发展柳林、交口、临县、岚县等多个产业发展支撑点”
发挥吕梁地区丰富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优势,构建以工业副产氢为主导,非常规天然气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多点开花的绿色氢能示范带,完善吕梁市“四链”布局。充分发挥氢能零碳、低成本电热联供、分布式储能等优势,将氢能与电力深度结合,作为“源网荷储”储能端的新型解决方案,实现吕电吕用要求下的快速低成本电力调峰,加大新能源电力的入网比例,加快新时期吕梁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的进程。
在空间分布上,在兴县、石楼县打造“绿色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基地。在兴县依托固贤煤矿800万吨产能建设年产13万吨高纯氢、180万吨甲醇项目,攻关液氢制备储运技术,提升氢气产量及质量,突破液氢制备储运等关键核心技术;在石楼县利用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建设天然气制氢项目,实现煤层气的零碳利用;同时整合平川县焦化企业和美锦集团产业转移,形成年产3万吨焦炉煤气制氢及配套物流集运站,以发展氢能产业为抓手助力石楼县脱贫攻坚;柳林依托化工园区,侧重发展工业副产氢;临县、岚县积极发展以风电为主导,交口积极发展以光伏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制氢。
四、重点任务
(一)以双带示范为核心,打造氢能产业集群标杆。
依托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和绿色矿山与绿色氢能智慧交通产业带,结合吕梁以及周边城市产业特点,构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全产业链,吸引氢能制取、储运、加注和应用环节的研发、制造、检测机构和具有二氧化碳利用和储存技术的孵化中心、氢燃料汽车大物流运输中心、氢安全教育平台落地吕梁市,逐步形成以双带示范为引领,带动吕梁市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一体化,逐渐做大吕梁市氢能产业规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1.氢气制备与提纯环节
依托吕梁市煤化工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焦炉煤气等工业副产氢,作为吕梁市氢能产业近、中期发展主要氢源。依托汾河流域示范带,2022年建成工业副产氢规模2万吨/年项目,2025年实现工业副产氢规模10万吨/年,2030年打造年产20万吨工业副产氢基地。稳步推进分布式甲醇制氢、分布式天然气制氢。推动“煤气化+CCUS”耦合低碳煤制氢进行工业示范。在“煤气化+CCUS”耦合低碳制氢技术成熟后,进行规模化发展。依托沿黄干支流示范带,开展风电、光伏制氢,实现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2023年建成光伏装机150万千瓦,电力储能调峰制氢0.8万吨/年;2025年建成光伏装机300万千瓦,电力储能调峰制氢1.5万吨/年;以及根据使用场景,稳步推进煤制氢、分布式甲醇制氢、分布式天然气制氢。
构建吕梁市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电网灵活调峰电解水制氢、化工原料制氢、煤制氢的多元化制氢格局,为吕梁市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氢源保障,并辐射省内周边地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预计到2030年在引领区建成30万吨/年制氢能力的氢能供应基地,形成一批低碳化技术示范项目。
2.氢能的储运和加注环节
依托国内现有技术进行35/70MPa及以上高压氢气储罐、天然气管网输氢、纯氢管道输送、天然气掺氢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开发,形成气态储运、液态储运、固态储运、有机液体储运和天然气管网混合储运的多元储氢和输氢体系。在加氢站方面,推动本土企业与上海申能、厚普股份、美国查特、国富氢能、德利森、中鼎恒盛、氢源嘉创等企业开展合作,开展加氢站外供氢、现场制氢、液氢加氢站、加注一体化模式的研发与示范应用。预计2022年、2023年、2025年和2030年在引领区分阶段建成20座、25座、30和50座1000kg级加氢站,逐步构建完善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网络。
3.氢能装备制造
在氢燃料电池制造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如上海重塑、深圳氢蓝时代、国鸿氢能、鸿基创能等企业在吕梁市建设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打造大功率石墨电极燃料电池和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生产线;同时,鼓励本土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内外技术引入实现对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氢气循环泵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并进行示范和生产,2022年开始建设氢燃料电堆生产线,到2025年将形成15000套氢燃料电堆、10000套氢能动力系统生产线,未来将逐步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升级。
在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方面,依托吕梁市的产业基础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车企,加快氢燃料电池整车装配和关键技术突破。2022年开始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线,2023年底形成3万辆/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2025年总产能达到5万辆/年,产品覆盖重卡、物流车及专用车等车型,未来将逐步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升级。
4.氢能应用领域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方面,依托吕梁地区,特别是东、西示范带化工园区对焦炭、原煤、洗精煤的运输需求,2022年推广100辆氢燃料电池中重卡,初步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到2023年,充分依托吕梁市煤炭、焦炭、化产等大宗商品的汽运市场,重点推广氢燃料物流车、中重卡等车型,运营数量上升至500辆;2025年继续重点推广氢燃料物流车、中重卡等车型,全市运营数量达到4500辆。同时依托吕梁市市区客运、红色旅游线路推广氢燃料公交车、旅游大巴车等车型,打造“绿色零碳”旅游线路,预计2025运营数量达到500辆,合计吕梁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5000辆;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燃油车的限制,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覆盖公交车、中重卡、乘用车、特种车辆等全部车型,吕梁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3万辆,其中氢燃料电池中重卡达2万辆,占现有重卡总数的1/3,基本实现“柴转氢”目标。与此同时,吕梁市将推进氢燃料电池在固定应急电源、移动电源和氢燃料电池家用热电联供系统的开发、生产和试点建设,加速氢能与当地电网深度融合进程。重点发挥氢能在低成本储能、快速有效转换、降低负荷调峰、全程零碳排放等方面优势,构建吕梁当地灵活有效、低碳绿色的多元化电力体系,助力吕梁电力系统深化改革,优化当地能源产业结构。
(二)建立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健全氢能产业创新体系。
1.建立氢能产业研发平台
鼓励本土企业联合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高校,积极引入中设集团、东方电气、德国TüV SüD南德意志集团、美国查特等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建立吕梁市氢能产业研发平台,着重进行氢能基础技术研发、氢能企业孵化、氢能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氢能制造业。
2.完善创新激励制度与人才引进制度
改革人才引进、使用、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氢能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力度,赋予氢能领域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薪酬分配自主权。不断吸引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在吕梁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氢能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全力打造吕梁市“技术+人才+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科技成果产业模式。
(三)建设以氢燃料商用车为主的氢能装备生产基地。
依托吕梁市重载货运应用场景优势和鹏飞、美锦两大企业的市场主体优势,在吕梁市与太忻经济区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发展的氢能汽车产业集群,搭建上游制氢、储运、加注核心装备,下游燃料电池双极板、电堆、系统、整车完整产业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氢能源“产-学-研-用”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
(四)开展产业链应用示范,打造全场景氢能应用示范城市。
将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示范应用,加速全市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在近期探索和示范基础上,逐渐形成覆盖全市的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配套基础设施网络。
2022年-2025年,重点开展制氢、氢燃料电池及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的示范。在氢源供应方面,布局大型氢气规模化制取、提纯、运输工程,形成覆盖全市的氢气供应网络。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积极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建成氢燃料电池及汽车生产线。在氢能应用方面,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试点示范;打造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路,进行城市间中短途大巴的示范,其中率先在离石区开通2条,孝义市、交城县各开通1条氢能城市公交运营线路;推广氢燃料中巴车作为政府用车的示范应用;在城区内物流密集区域,推广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的应用;打造垃圾清运、洒水车等氢燃料市政车辆的示范城市;依托吕梁地区红色旅游线路,在知名旅游景点内开展绿色氢燃料旅游用车、摆渡车等示范标杆项目;打造煤炭运输氢燃料重卡示范线,加快重载汽车“柴转氢”试点。
2025-2030年,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范围,推进氢能社区示范工程。在学校、商场及居民小区等区域发展燃料电池基站备电、热电联供、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应急救灾等;鼓励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消费电子、无人机、工业场景、家用电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与铁塔公司、电网公司在备用电源、特别是通信设备备用电源环节开展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示范项目。
(五)建设重载货运零碳物流示范基地。
一是开通氢能重卡物流示范线。基于吕梁市丰富的重载货运场景,在矿区与工业园区推广应用氢能重卡,对内部短倒车辆、长途货运车辆进行分步替换,率先打造省内最大规模氢能重卡示范应用,有效降低重载货运领域排放,为我国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做出示范引领。其中率先在交城、孝义、兴县、中阳等工业园区进行短倒车辆替换,开通交城-柳林氢能重卡物流示范线。
二是成立氢能重卡运营平台,打造集大数据监控、实时分析、售后服务、应用示范、氢能减碳认证及交易平台于一体的氢能车辆推广平台。
(六)建设氢能智慧综合能源站网络。
围绕氢能车辆应用场景,依托鹏飞集团、美锦集团等大型企业,在吕梁市范围内为示范专线配套建设约40座氢能综合能源站,其中,鹏飞集团重点对吕梁市五条主要煤炭运输线路上的综合能源加氢站进行布局,美锦集团在部分区县布局综合能源加氢站,构建服务高速、国、省道物流沿线重卡车辆及公交、物流、市政车辆的氢能加注网络。在加氢站设施配备上,基于智能数字化和大容量35/70MPa加氢技术,建设具有全站安全自感知、设备实时监测等多种功能的全天候商业化智慧加氢站、油氢综合站、气氢综合站及“四合一”综合能源站。
(七)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按照示范城市入围要求,2022年率先在吕梁市完成“气-站-运-车”场景的初步构建,形成6—8条示范运行路线。在离石区、孝义市、交城县开通氢燃料城市公交运营线路,新增氢能公务车辆应用,并开展氢能环卫车的试点应用;在交城、兴县、中阳等工业园区进行短倒车辆替换,开通交城-柳林氢能重卡物流示范线,2022年推广氢燃料重卡100台以上,配套建设20座加氢站,部署10台以上运氢长管拖车。2022年累计实现投放氢能公交车18台,氢能中巴公务车5台,氢能智能通勤车2台,为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创造条件。
五、保障体系
(一)机制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吕梁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指导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加快氢能产业项目落地。二是强化绩效考核,依据规划任务,明确各部门职责,将氢能产业发展任务尤其是氢能制储装备、加氢站及涉氢专区建设和氢能车辆推广应用任务纳入领导绩效考核,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任务扎实推进。三是在吕梁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组建吕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情报研究、企业联络、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工作。
(二)政策保障。
加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政策的精准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落实氢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支持政策,以及享受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及后补助、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一是制订试行《吕梁市加氢站建设审批与管理办法》,明确行政审批部门,出具具体的审批和管理办法,保障加氢站的顺利推进。二是制定氢能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招引氢能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检测及各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是支持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搭建专利池运营、标准创制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专利交叉授权和打包授权能力。四是出台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支持政策。开设燃料电池汽车办证绿色通道,出台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政策、交通运输路权政策、环保政策、创新生态建设政策、金融促进产业发展政策、监管与服务保障机制等,加大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和应用力度。五是在氢能产业相关领域和相关企业优先实施“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体现氢能产业发展的吕梁特色和吕梁速度。
(三)要素保障。
一是优先保障用地。通过清理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向上争取点供指标等多种方式,集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优先保障涉及氢能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的项目用地需求。二是给予地价倾斜。对符合条件的氢能工业投资项目,优先推荐省级重点项目申报,参照省重点项目工业用地扶持政策,实施差别化优惠地价。三是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探索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用地审批方式,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四是探索建立区域碳市场。开展氢能燃料电池车碳排放收集工作,加快相关标准落地,推动减碳指标线上交易。
(四)资金保障。
一是重点做好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两方面的资金保障,重点用于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加氢站建设、加氢终端等补贴。筹建氢能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特别是鼓励氢能重载货运车辆推广,对运费、通行、停车费给予补贴或减免。二是研究出台减税降费政策。针对氢能产业相关企业和项目,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出台税收和各类费用减免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三是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氢能企业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氢能产业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四是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助力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五)安全保障。
建立吕梁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氢能产业安全委员会、氢能产业安全专家工作组和加氢站专家组,发挥监管指导作用,建立健全氢能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涉氢项目尤其是加氢站的审批准入,制定完善的氢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制度,强化氢安全运营监控,强化对氢能生产、储输和应用中重大安全风险的管控,并应从严做好安全风险化解措施。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氢安全管理。逐步建立氢能源制、储、输、运、加注和应用在线检测系统,实时跟踪监测。强化氢安全教育,利用各类媒体普及氢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氢能源安全性的认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推荐阅读→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