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林海:做中国人,就得做中国文化的觉醒者

王林海 大美生生
2024-08-23






问:王老师,您能否给我们讲讲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我特别喜欢这四个字,但又不说清其间之“妙”。


林海老师:


弘一法师是我的文化艺术导师,年轻的时候,我和朱豹卿老师都非常崇拜他老人家。


我这里刚好有一件“下真迹一等”的“悲欣交集”,跟真迹一模一样,一般人看不出来。拿这件作品给你讲讲弘一法师之“妙”!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抽烟,慢慢讲。



弘一法师(拍摄于1941年) 





一个人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有两件事必须打通:共业与别业、无明与光明。


弘一法师身处的时代,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胶着、碰撞剧烈的时刻。不是什么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谁高谁低、谁强谁弱的事情。那个时代,整个中华大地,民不聊生,一片混乱,民心惶恐,难以言说。


读书人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何去何从,中国人走向哪里?


弘一,一位天才艺术家,一个中国的读书人,就生活在这么一个背景之下。


东西方文明交构、撞击,日本人首先抛弃了恩泽、化育他们民族精神的东方文化,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脱亚入欧,有了他们引以为豪的明治维新。


同样,中国也遭遇到西方文明强力的冲击,国将不国。


从共业来讲,我们得自救。读书人都在寻找中国未来的道路。弘一东渡日本,实际上就是想学习西方文明。


李叔同(左)在话剧《茶花女》中的扮相


在音乐上,他填写过很多歌曲,把欧美曲调融入中国诗性的歌词,比如填词的《祖国歌》,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极具时尚。


与太虚法师携手创作的《三宝歌》,成为中国佛教的教歌,这是中国第一首现代梵呗,同时也是对古代梵呗的一次划时代的创新。


还有现在南京大学的校歌,等等,最有名的就是《送别》这首民国流行歌曲。


在绘画方面,他从日本学到了西方写实主义油画,回国后还开创了裸体写生这门课。这在当时的中国,真有点石破天惊!


李叔同在中国首次使用人体模特


弘一,是私塾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门门精通。我们说弘一法师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一点都不会过分的。


他这个人,在情性上极度敏锐,而为人又高度自律。情性敏锐,人格自律,两种矛盾集于一身,这就是弘一法师的心性特质。


东西方文化交融、撞击、纠结,是民国读书人的最大烦恼。实际上,今日的中国人也没有逃出这个大烦恼。


我们今天谈弘一,我们要知道弘一法师是“西风东渐”这一历史时期少有的文化觉醒者,是那个时代“文化大角儿”。


他的觉醒,不是陈独秀的觉醒,也不是胡适的觉醒。我们要知道弘一的觉醒,对今天中国文化复兴道路,有着巨大的照亮和启示意义。他的觉醒,就是中国文化的觉醒。


这是有大是大非的。我们大美行者,首先要就要明白这个大是大非!由此开始“行出来”!



弘一法师(拍摄于1927年)


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处境,始终围绕着体用关系这个大命题。中体西用,是张之洞的抉择;中体中用,是辜鸿铭的抉择;西体西用,就是胡适的抉择了;今天西体中用,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样子。


西体中用,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术框架,教育体系。中医、国学、书画、音乐在学院里,都成了西学的一门。就这一点,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处境。


百年来,中国人活在这样一个处境中,是有点悲哀的,对不起老祖宗啊。


文化是用,不是体,所以我提出:以心为体、以古今中西文化为用,重现心的文明。


今天组织大美行者游学,就是践行这么一条道路。


以心为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人类那么多优秀的文明,慢慢枯萎、断灭,其根本大义就是因为没有心的觉醒,就是没有肯定我们这颗光明的心。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这句话说得多么肯定啊。


弘一法师(拍摄于1933年)


如果我们今天谈人类普世价值观,那么我们祖先才是真正人类普世价值的开启者和笃行者。


弘一法师的抉择,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性。他出家,以律宗自律,以书道觉有情。所以在他身前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老人家心怀天下,晚年跟自己的学生丰子恺先生一同创作《护生画册》,用书道之妙、取漫画之趣,构成了护生的大公用。出家后的弘一,一切放下,唯独书道没有放下,甚至在他晚年讲法时,就仅用一句“是字,非思量分别所能解”概括了书道精神。


做人不能活在思量分别里,为艺更是如此。弘一这次关于书道的演讲,实际上也点明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唯有从思量分别心超拔出来,才能“会契”生命的美妙啊。


所以弘一法师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精神领路人,人们在感情上、精神的行为中,接受他,爱戴他。


有一次,他在杭州讲法,上千人围坐在他身旁一整天,老先生一句未说,而受益者良多,他“以行说法”,强调“法在生活”,是一位真正通达中国人用心之道的觉者!了不起啊,不像我这样唠唠叨叨。行不言之教,不是一句空话。



弘一法师最后遗墨(1942年10月13日)





一个人要死了,他要跟身边的人做一个交代,做最后的告别。“悲欣交集”这四个字,是他从桌子上信手捏来的一张本有墨迹的信笺,从背后随意写了这四个字。


我们讲讲这四个字的文意。


悲,是什么意思呢?弘一法师心中之“悲”是什么呢?悲,悲悯的意思,同体大悲的意思。人类一心,人类同体,所以人和人,人和万物,才可以共感、共情。人类是一个人啊,一颗心啊,这是实相。


老先生有一句话“世间苦人多”,所以他会用全部的身心去护生,去共情。这跟我们现在一样,要把大美行者带回每个人那颗光明心去,与世界共情,与万物共情。


那么这个“欣”字,又是什么呢?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他要表达什么呢?“悲”和“欣”,可以同在吗?


欣,是欣喜、欣然的意思。把悲和欣这两种情,交集在一块,这里面的意思就大了去了!


我们现在的人啊,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目的性太强了,甚至有人把这三种关系当成了工具,成了满足自己机心,巧心,贼心的工具,更甚至有人公开推举厚黑学。所以成功学啊,害人不浅!


要真正了解“悲欣交集”这四个字,很简单!我们把弘一离世前跟友人告别的偈子读一下就懂了、就会上他的真义了。



弘一法师 · 临终偈语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很好理解吧?但是你要问问自己做到没有!


孔子讲,不即不离,直道而行。能直道而行的那个心,就不能执象而求。更不用说,机心、巧心、贼心了,非人之真心,除了害自己,还害了别人。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代宣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皆因攀缘妄想不能证得”?


“咫尺千里”这四个字,非常有分量!也是他老先生对自己一生为道、为学、为人的肯定。这三才都不能执象而求啊。


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刘质平合影(拍摄于1918年)


从文意来看,弘一法师好像在谈君子之交,那么“交”这个字,义量就极大!我们今天的人,跟天地万物之交,跟人类各族群之交,跟古代各文明之交,是不是凭借着自己的良知,那颗真诚的心?这个是要问一问的!


我个人认为,弘一虽然是出家人、佛弟子,但是死之前,他自认为是“君子”,是中国文化养育的孩子。所以,我前面谈弘一是文化的觉醒者,其大义就在这个地方。


当我们读完这句话,看看自己,看看人类,你内心中是不是会生起“悲情”?要真诚的问自己:有没有?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弘一法师自问。


问余何适?就是问自己:“我的心安适在哪里?”廓而忘言,不好说!说不了!对生命这件事情,语言就太苍白了。


今天的人,虽然有科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图像学、社会学等等工具,但是在生命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的,所以弘一说“廓而忘言”!


但是,老先生却用诗性的语言,表达他一生的心性证境,展现出一位真正的大美行者之形象。华枝春满,他是要告诉我们,他生前内心世界:日日是好日,春满花枝。他要告诉我们,他的心如月之满,如月之清,如月之洁,已无杂染


这个偈子,清澈地把“悲欣交集”这四个字背后的义流出来了。这四个字,是弘一心性的活形象。所以弘一法师走之前,要打扫自己的屋子,请侍者看好自己的门,穿上干净的衣服,静静地安趟在床上,安然的离开我们。他临死的一瞬,在我看来是一种享受。


我们一定要看看法师涅槃相,有照片留给我们。


弘一法师涅槃相(1942年10月13日)


 


我再从书道本身谈谈这四个字。


他写的时候,极为随意忘我,可谓无意之意乃为真意。


为什么我们观这个字,会像是神遇弘一法师真容一样呢?我见这件作品,我就觉得见到了弘一法师真人,完全是他的自画像,是他人格如实地呈现。


当他拿起一张破纸条,正面还写着很多小字的旧信笺。你想想看,这人要离世了,他下笔的时候,是有意还是无意呢?笔气墨韵,扑面而来,是一种恬淡、超然、深情、庄敬的气韵


弘一书道之妙,在能印心达性,这也是中国艺术最高的精神境界。这四个字,就艺术而言,我们也只能用“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啦。


弘一法师(1920年)


你看它那个相,内在有点喜乐,气韵又非常地内收、庄敬,骨相有点清瘦,情韵微微的发出一点羞涩之感,什么是书中见人?这个就是!


我们观这个字,有时候会产生一种想哭的感觉。当你的心会上这件绝笔的时候,你会被一种伟大的心性力量所震撼。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就是近代的《兰亭序》。王羲之写《兰亭序》,是放浪形骸之外的无意之意,而弘一法师的绝笔是“悲欣交集”的无意之意。


他以这四个字,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多美啊!



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

青元  整理于京郊金科别墅



- end -




以上,

是我们的同参红学

之发问,

你是否从中有所启发和触动呢?


“小参,

就是心头生起的疑惑,

在一群共参者面前提问,

老师给予点破。”


你有什么想参的话头?

欢迎提出~








- 提醒关注 -

大美行者的首次游学,

即将于中秋节(9月21日)启程,

敬请关注!


大美行者,

回到每个人那颗光明心,

与世界共情,

与万物共情!

观看视频,王林海老师亲述……



关于大美行者及游学,

欢迎添加大美的微信,咨询、结缘~

大美微信:dameishengsheng


                 


- 相关推荐 -





/ 关注大美生生 · 重建天人生活,从这里开始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美生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