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本书,终究还是半途放弃了

7+1 所思所行
2024-12-02

    这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的一本书。爱的是我对里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恨的是有很多内容看不懂。所以在看了两个月后,终究还是放弃了。

    以前会认为,读历史就是听故事,有啥看不懂的呢?这本书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师吕思勉,跟陈寅恪、钱穆、陈垣一起,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出生于1884年,那时还是民国时期,所以他写的书,语言是半文言文的,即使这时的行文已有了白话的影子,但比起通俗的白话文,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

      这本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篇,政治史和文化史。政治史部分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按照时间先后和朝代顺序整理的政治事件史,比如哪个朝代,哪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而文化史写的是政治事件背后的社会各方面文化现象的发展与变迁。

   政治史

     政治史部分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从中华民族的由来、古代的开化,直到近代的革命征途(作者1957年逝世,所以本书研究的年代截止于革命前夕),细数历朝历代的纪年大事,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通史的特点在于以全局的眼光去看待整个历史,让人跳出某个朝代、某些阶段的局限,脉络清晰,树立一种全局的史观,但缺点就是太简化,不够详细。想想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到一百多页的文字中,很多重要大事也只是寥寥数语,有些重要人物仅仅是一笔带过,更有很多人和事没被提及。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我们去回想某段历史,记住的都是大事和重要人物,而那些无数的籍籍无名的人和事,都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作者笑称,近代人称二十四史,其实就是帝王的家谱,并不夸张。     

    看通史不是为了看细节,而是看整体,通史是把时间这条纵线上所有的人和大事串起来,看看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变化,所以要想了解每个朝代详细的情况,看通史不合适,那需要看断代史。

   文化史

    之前看过几本关于历史的书,从来没有把文化史单独拿出来写,这是第一次遇到,感觉比较新颖,也非常清晰。

     作者把历朝历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脉络做了梳理,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到各行业经济发展,大到政体和国家制度,分门别类的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各自的发展历程。

      我们回顾历史,往往只会注意到那些大事件,其实那些都是果,是表现形式,而这些文化及社会现象才是因,是底层逻辑。这些文化制度才是支撑社会向前发展的框架和基础,是根本。

     在读《西方史纲》时,作者提到一个“两纵三横”的概念,我觉得同样可以用到中国史上面。在这里,政治史是纵,文化史是横,纵横之间相互交错,共同组成了几千年的历史。

     其实,我对这些文化发展历程更感兴趣,我想了解古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而不仅仅是知道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我看过的书中没有如此分门别类的系统介绍过,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介绍文化史的部分,因为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很多都直接引用文言文,读起来更难懂了,很难进行下去了,纠结再三,在看了几章以后不得不放弃了。

       虽然最终没有看完整本书,但对于总体中国通史的理解并不影响,只是缺少对社会文化现象更深层次的研究而已。看完这本书,我对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全局的了解,心中有了一个框架式的概念,当然要追求细节,那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上学时都学过历史,但是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我想应该是以前的学习是点式学习,并没有连成一个面,提起某件事、某个人,听过,只浮在表面,不了解本质,也可能是那时对于世界、对于人生体验不够,阅历不够,即使学了也还是没有清晰的认知。

      现在人到中年,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来读历史,体会是不一样的。几千年的恢宏历史,浓缩到书上,也不过一百多页,能被历史记住的名字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不留任何痕迹,像一粒灰尘,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时间纬度还是空间纬度,个人都太渺小了。

     但是从各方面的发展历程来看,你又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混沌、野蛮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尽管缓慢,但一直在向前发展,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部分读书笔记片段

     当初在选择通史版本时,看到大家推荐才选择了这本,这本书属于比较严肃的通史类型,其中也不乏很多独特的见解,部分也许还有争议,也有些观点个人带有主观意识,但是抛开这些,总体上收获还是挺大的。以后有机会我会再选择一本更通俗的版本。然后,找几个我比较感兴趣却了解不多的朝代,再读一下相关的断代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所思所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