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每天的触动点,那是你内心成长的呼唤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想到要读某本厚厚的书,却一直拖延着没办法开始。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却没有看到自己有什么成长。
身边很多人推荐《认知觉醒》这本书,我曾经打开过好几次,却被目录吓到了:一本书居然讲了“ 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 ”,想到要学这么多,就不想打开了。
但昨天试探性的读一读,没想到,居然发现了一个宝藏:触动学习法,并且,它解决了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1.触动学习法
《认知觉醒》里有一个观点:
只读你触动的,其他的,再好,现在的你也认知不了。
这里有个“认知圈”的概念,一个人只能理解自己认知圈外缘一点的那些东西,就是触动你的东西。
还没有触动到你的,离你认知圈太远的,你看了也是没有意义的,珍惜这种触动碎片,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由此衍生出一个“触动学习法”,平时有触动,用闪念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由此去链接这个想法相关的议题,就此展开深度的探索式学习。
例如:有一天我去博物馆,一边参观,一边觉得纳闷,看这些几千年前的物件,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我记下这个疑惑的感受和问题,以及自己猜测的答案。
回来之后,去问AI,把AI的回答和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文章输出,见《历史感和宏大感:为什么你的生活需要它?》,这样,完成一个“从触动到扩展自己的一点点认知圈的”的循环。
了解到这一点,《认知觉醒》这本书,就已经”看完“了,心里好轻松。
长此以往,累计的认知成长复利,会让你快速的成长。
2.触动的本质是什么?
同样的事情发生,为何你有触动,其他人没有?
为何相同的场景,你的触动,和别人的触动不同?
因为触动,它是你过往认知漏洞的呈现,是当下的阳光照在你的独特过往经历上,呈现出来的光影。
打个比方,当你看到一些艺术作品上有一些红色元素,你心里突然就很生气,觉得它在谄媚,心想:艺术怎么可以谄媚。
这种生气的情绪,这个”艺术怎么可以谄媚“的想法,就是你的独特认知造成的。
这或许是你过往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做的事,却被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抢了功劳,你产生过这样的愤怒,这种情景,你还没有找到“好”的解释。
有或者是,你没有看到过足够多谄媚案例,不能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一定的谄媚“来维持自己”能够不谄媚“的资本,没有看到”妥协“背后的灵活性。
观察这些触动点,它透露者你的认知盲区,是你自我成长的呼唤。
触动背后,隐藏着这么多关于你的秘密,怎么能轻易的让它溜走呢?
3.如何开始记录自己的触动?
推荐使用flomo浮墨笔记。
推荐的原因:
专门为”闪念笔记“而设计的界面,让你快速打开,立即输入; 没有复杂的排版,字体,减少输入编辑的成本; 内容直接流式呈现,方便回顾记录过的想法;
如果你有用obsidian这样的本地Markdown软件,那就推荐你安装Thino插件,这是一个obsidian里的flomo。详细说明见《为什么说Thino是Flomo的开源版,但更好》。
4.如何使用触动学习法开展学习
光是养成记录闪念笔记的习惯,已经很不错了,它会成为我们面对信息洪流时,能够站立住,不被冲走的那个锚点。
又像一个沙滩上的一个个深深的脚印,让海水退去时,依然留下一汪汪的水。
就像《认知觉醒》里说到的:
我建议每一个想成长的人都去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不会让日子像流水一样哗哗流过而什么都没留下。
如果能建立起一个触动处理机制,做成SOP流程,那就再好不过了。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面对生活中信息的滚滚洪流,触动真是最好的筛选器,它能让我们免受洪流的冲击,从容而体面地行走在人间。
由此,我思考了一个建立记录-回顾-输出的标准流程(SOP),当时想到后立即记到闪念笔记里:
1.记录:一有想法或情绪,就打开闪念笔记记录下来。
2.回顾:每次准备第二天的文章时,回顾之前的闪念笔记,判断自己能否就此话题展开一个完整叙述,是否依旧有触动去研究这个闪念;
3.输出:选定主题后,按照” 写作SOP “开始输出,简单说写作SOP是以下的三个环节:
它是一个什么问题(Why)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How) 我该如何行动(What)
按照这样的结构去分析,建立起一个核心观点,开始输出。
这一篇就是由一个闪念笔记,扩展出来的。
5.我们一起上进吧
是不是很好的流程?那就去做吧。
如果你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任何的卡点,困难,欢迎告诉我,帮助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又会发现新的触动,又会有源源不断的题材可以去写,双赢的局面哦。
哈喽,我是熊子峰,38岁程序员,正在结合AI写作进行自我成长,穿越程序员的中年危机,这是第 193 篇日更文章。
熊子峰思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