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景芳:更有温度的社区生活|去田野·社区行动
今年5月开始,“去田野!”与同样来自杭州的团队九樟建筑事务所一起,参与到了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未来社区重点场景——景芳社区邻⾥中⼼的创建工作中,共同完成了对邻里中心的“空间设计+改造+展览+活动策划”。以下是九樟团队对于景芳社区邻里中心这个公共空间设计概念的阐释及改造过程的回顾,后续“去田野!”也将会为大家带来此次社区行动中的“景芳社区记忆展”的内容。
01
杭州老小区的“四大天王”
自改革开放起,杭州最早开发的大型居住区——朝晖居住区开建。随后,采荷、翠苑、景芳相继完工,这四个大型居住区在杭州被人们称为老小区里的“四大天王”。 1992年5月1日,杭州开始实施庆春路综合改建工程,掀起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庆春路沿线几万户居民进行了搬迁。
△ 庆春路之名源于杭州十大古城门之庆春门
△ 改造前后的庆春路
为了安置拆迁户,市政府在庆春路东面的景昙路上,新建了一个住宅小区,这个小区就是景芳。在庆春路沿线开始拆迁时,景芳一区、二区就已经建成,并安置了2560户居民。有人说,景昙路的“前世”是曾经的庆春路,当年庆春路改造,很多居民、小店铺就从庆春路搬到了景昙路,景昙路也经此继承了庆春路的烟火气。
今年4月,上城区发布了5个“旧改版未来社区”共富示范单元项目,景芳社区位列其中。
这些第一代安置小区刚建成时,挺拔的多层钢筋混凝土住宅在破旧、低矮的杭州老城中还不多见,虽然房子不大,两室一厅,但大家都为能住进这样的新小区而欣喜自豪。当时,拥有超过35%绿化率的景芳,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流住宅区”的头衔。这里拥有便捷的交通枢纽、完善的生活配套、优美的绿化景观,漂亮且有烟火气。
△ 从电视采访中,可以看出当年民众对于旧城改造的支持
△ 景芳社区鸟瞰
这些略带年代感的名字在杭州的知名度或许超过今天任何一个新开的高端楼盘,扎进杭州人的记忆里。随着时间的更迭,这些开时代之先的社区也不可避免地沦为人们口中的“老破小”了。
02
小区的“老龄化”
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小区的设施逐渐老化,空间功能也不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需要,而当年以青壮年身份入住的居民如今也已逐渐步入中老年。
除了老人和孩子,我们在景芳也能看到很多年轻人。他们一部分是在景芳长大的第二代居民,一部分是年轻的外来租客。
景芳能吸引年轻租客,是因为这里市中心的区位优势,配套齐全、交通便利,唯一的不足便是老旧的硬件设施。这类老社区是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如何让“老破小”附上人居环境舒适、烟火气息浓厚的“新”标签,是构建未来社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所在。
△ 景芳一至四区的人口结构
△ 景芳5分钟步行圈内的公共服务配套
社区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了新的需求。过去解决老旧住宅更替的方式是“大拆大建”,做“场地增容”。然而面对数量众多的老旧小区,高消耗的大拆大建无疑不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9%,表明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更新”的新阶段。换句话说,“存量更新”应像针灸、织补一样更有针对性地去改造老旧小区,做“场景重构”。例如在老小区加装电梯、扩容停车空间、人车分流、增加慢行步道等,这些迫在眉睫需要提升的适老、便民设施已在景芳部分落地。
△ 景芳未来社区改造方案(来源:杭州市凯旋街道景芳社区)
03
让社区成为适应多元年龄结构的
社会最小单位
在年龄多元化的小区中,不断蔓延开的是一种在城市繁华背面的危机感和孤独感。比起生理照顾的需要,大部分退休老人在生活中更需要的是一种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参与感,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对退处社会边缘的老年人更重要。
而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往往失去了许多参与、体验生活细节的机会,社区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两点一线生活中过夜的据点、中途的旅店。
无论对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在所居住的社会最小单元里,最终解决之道在于,为居民之间创造“日常参与和连接”的机会。
只有一座你我参与其中的城市,才是一个有归属感的家。20年疫情隔离期间,由一群书画爱好者组成的景新书画院,为社区回杭隔离的居民书写了1000个福字,张贴在被隔离户的大门上,用一张张手写的祝福代替冰冷的封条。这类社区公益活动事情虽小,但在抗击疫情的寒冬,为隔离在家的人们送去的邻里暖意却是无比珍贵的。
△ 景新书画院书写的1000个福字(去田野收集整理)
这样社区,既能实现一部分老人的“在地养老”:老年人不用脱离自己熟悉的社交圈,便能实现高品质养老生活的自然过渡,延续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社群关系;也能为外来年轻人创造一座摆脱水泥森林、繁忙车流,有温情和归属感的城市社区。
社区是一个小社会,社区也能通过硬软件设施的计划和实施来实现一个健康的年龄结构、社群圈层和社区文化。而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正是由许多个社区、街区生活的吸引力所建立。一座城市想要成为一个宜居、宜业,不断吸引年轻人就业、定居,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城市,除了依靠短期的补贴政策,人才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更重要的还是在城市自身的建设、更新过程中不断优化每一个存量网格的生活体验和配套设施。
04
在景芳的“社区营造”实践
一座理想的、有生活气息的社区应该是什么样的?
景芳社区·幸福邻里坊「邻里中心」项目由杭州凯旋街道发起,九樟和“去田野·社区行动”(以下简称“去田野”)两家杭州本地团队共同参与。在这里我们提出了“社区营造”的改造策略,鼓励居民共同参与,以一种“事件性”的方式培养和酝酿一个新公共空间的诞生。希望通过邻里中心“营造”的过程,逐渐让居民建立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参与感,实现社区空间从“被给予”到“共创”的转变。
我们首先需要各方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职能。政府需要从“管理方”转变为“服务方和组织方”,建筑师需要从“硬件的设计方”转变为“场景的营造方”,市民需要从“被管理方”转变为“参与方”。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物业到居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将转变为“多方共建”的多主体合作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组织、设计师引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推进社区营造工作,让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形成良性互动。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居民 的“参与”体现在初期设计、过程工作坊、展览展陈以及建成后的日常活动中。居民从项目初期方案开始,了解邻里中心这个公共空间的建造目的和意义,过程中通过参与工作坊和开放日活动,逐步介入社区的改造过程。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建议横屏观看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5月2日,九樟、“去田野!”团队与街道政府一起发起了一场“用旧衣物艺术拼贴“邻里中心”的居民共创工作坊活动,参与的居民们带来了家里闲置的旧衣物,在纤维艺术家刘嘉琛的带领下,将旧衣物通过剪裁、拼贴、缝纫、粘裱整合到一起,在交流与互相协作中,将社区生活的温暖定格在最终拼贴完成的“邻里中心”上。
本次活动报名参与的多半是生活在景芳的老街坊,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或家长为孩子单独报名参加。这次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是一个社区里最重要的活力因子。
“景景有坊”共创活动记录
7月17日,社区邻里中心正式开放,我们和景芳的居民一起为这场开幕筹划了“社区记忆”展,将见证了景芳社区变化的生活故事、影像记忆展示在邻里中心的入口空间。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将社区的点滴记忆与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新老居民,在一座居民共享的空间里形成连接,逐渐将社区营造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大家庭。
展览的一部分是由80年代至2022年的新老照片共同构成的“I
另一部分由对8位景芳居民的采访影像和故事集构成,采访对象分别是凯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建明医生、社区摄影达人徐舜阶老师、王新枝工作室创始人王新枝老师、景新书画院院长徐瑾老师、社区红娘俞朱美大姐、张功馆·地道桐庐菜老板张云峰、义务为社区老人剪发二十余年的志愿者许婷仙大姐、以及从3岁直到大学前都在“景芳的圈圈里”生活的沈韵璐。他们长期以来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区,从他们生动的口述中,观众可以了解个体的成长、邻里的联结和一个“有爱、有方”的社区的形成。(后续我们将会不定期发布他们的采访故事)
△ 开幕活动现场(郑国栋摄)
在改造方面,我们仅对空间布局做了细微的调整,除增加了一个可封闭的房间(议事坊区域)以外,全部采用矮柜划分空间,以营造开放包容的公共氛围。将空间主色调用木色、淡绿色图案统一,以兼顾全年龄人群的偏好,力求创造亲切温暖的邻里客厅氛围。
针对建筑性能缺陷,我们也采取了低碳、低造价的改造策略来缓解玻璃房的蓄热问题。通过加装“换风机”,加速空气上下流动,平衡整体室内温度,最大限度提升空调的制冷效率,以最低成本达到“节能建筑”的目的。
△ 邻里中心建成(郑国栋摄)
功能布局方面,也考虑了不同年龄的居民错峰、分区域、多时段使用空间的需求。早晨、晚上为老人提供晨练、文体活动场地;白天供婴幼儿及其看护人员带娃使用;周末为上班族提供交流、休闲空间;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在家门口解决读书、自习的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交替使用,可以加大公共资源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对公共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05
更有温度的社区生活
“社区营造”是一个全社区全年龄段都可以参与的、根据在地化特点进行“空间营造+事件策划”的工作方式。一个真正被居民所需要的社区,将聚焦于“人”而非一个“功能建筑”,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关注生活,提高社区生活乃至整座城市的认同感与舒适度。
快速的城市发展,破坏了城市的记忆、肌理、文脉和街巷与人的连接,我们在城市里感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拥堵的车流、没有停顿的生活。因此社区营造的核心价值,在于未来城市美好人居生活的目标。
我们需要的城市,是一座你我参与其中的城市。我们相信,未来的城市,无论你来自哪里,我们与所生活的城市之间,都将会有更多日常的美好,与一份温情的记忆。
主办方: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凯旋街道办事处
设计方:九樟建筑事务所
项目设计师:许天心
设计团队:张章、关茂维、林一婧、周佳琪、王博
施工:杭州通达集团有限公司(丁太油、鲁杭、黄金浩)
社区记忆展工作团队:去田野·社区行动
制作人:笛子
策展人:常兰
采访组:王培琦、梁汉卿、李心悦、尚依雯
视频组:张轻前、陈楚儿、张家铭
平面设计:吴双
插画:胡馨
鸣谢:张乐、崔婧、王富强、沈冬栋、陈建明、徐舜阶、王新枝、徐瑾、俞朱美、张云峰、许婷仙、沈韵璐、丁振、刘方青、杨立、华同非、黄利红、张文卉、李思瑶、上海至美公益基金会、浙江省现代民政研究院“本来”社区营造团队
社区伙伴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凯旋街道办事处
九樟建筑事务所(jiuzhangsociety.com)专注于提供文旅、人居、商业场景的空间解决方案,提供从策划、规划到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全流程服务。善于运用多元创新内容赋能空间,以为用户创造长期价值为团队的核心追求。
关于我们
ABOUT US
去田野!由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在野艺术公益基金与西戏联合发起,关注在地艺术生产、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和社区营造。“去田野!”是一个长期的艺术行动,将陆续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发生,我们鼓励并支持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深入这些地方进行研究性创作。
OpenFieldArt
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
openfieldart
点击“在看”,一起去田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