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娜:“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讨会综述

中国发展杂志社 中国发展杂志社 2023-09-20

     


《中国发展》于2001年创刊并公开发行,由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

刊      号:ISSN 1671-2404        CN11-4683/Z

订刊电话:010-51550921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研讨会综述



牛娜


参政议政部四级调研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秘书。


摘要: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在中央统战部统一协调下,2022年致公党中央拟围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重点调研。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部采用视频形式召开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储能、构建能源互联网、完善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现代能源体系;碳达峰碳中和;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在中央统战部统一协调下,2022年致公党中央拟围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重点调研。根据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示,3月10日,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部采用视频形式召开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围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和相关内容开展研讨。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1先立后破,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煤炭在能源结构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与会专家从着力提高煤炭的利用效能、推动煤炭向资源属性转变、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致公党辽宁省高校联盟理事长、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指出,综合分析能源资源(煤炭、天然气、石油)开发、加工、转化、运输和终端利用全生命周期,发现化石燃料能源的实际有效利用百分率极其低下,例如从煤炭到电的效率仅20%,而80%的能源在过程中被浪费。为提高能源利用效能,建议聚焦能源密集型高耗能与高温过程重点突破,发展先进工程热化学科学技术支撑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目标。

      致公党辽宁省教科委主任、致公党大连市委会主委、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陆安慧指出,面向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以协调解决煤炭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开展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生产高附加值特种油品、精细化学品和新型炭材料,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发展煤基新材料,加强污染物控制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致公党成都市委会副主委吴孟强建议,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打造优质的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市场,打造特色鲜明的清洁能源示范产业园;统筹推进光伏发电制氢、小水电、季节性富余水电制氢“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强各领域清洁能源技术协同创新,围绕“环保节能-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消费技术变革,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郝德峰指出,海域范围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清洁能源。这些能源既包括海底的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与天然气水合物等,也包括海底地热能、海水流动所蕴含的潮流、潮汐能与波浪能等,还包括海面以上的风能、太阳能等纯绿色能源。建议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规划,引导企业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立体开发,尤其是对深远海的能源开发产业优先进行政策扶持。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能源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加速推进能源转型进程。与会专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碳经济发展、电能替代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许光文指出,我国面向“双碳”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拥有巨大优势与潜力。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削减以规模求产值的原料和能源高消耗产业,增加半导体、电子信息、科学装备、数据服务等低能耗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降低工业、尤其制造业比重,同时避免“去工业化”;保持农林牧渔、建筑业优势发展;挖掘交通运输业潜力,提升汽车制造自主化;提高金属制造、化工、电子通讯的档次,削减建材产业能耗。

      致公党中央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致公党辽宁省农业农村委主任、 抚顺市人大党委会副市级领导李广瑞指出,“十三五”以来,辽宁省生态建设成果显著、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产业转型见到成效、新能源改变人们生活,但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仍面临污染物排放指标居高不下、产业结构压力不减、一些地区盲目限制行业发展、二氧化碳治理利用没有突破等问题,建议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延长以碳为主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林业经济,重视土壤碳汇,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

      国家电网位置服务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主任赵光俊建议,聚焦工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稳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的开展,发挥电力二次能源的稳定性和多源可调性的优势;围绕多能互补、智慧用能、能效管理等重点方向,加快综合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发挥电、煤、水、 风、气、热、冷、氢等不同能源系统的耦合互补效应,以及数字化赋能效应,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

3发展新型储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电力是能源革命的主战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与会专家围绕储能核心技术研发、探索储能应用商业模式、完善储能价格机制、加强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崔虹指出,我国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方面存在电站的安全运行技术有待完善,储能技术发展有待突破,储能系统的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有待规范,项目前期规划和设计存在缺陷,盈利模式单一、成本较高等问题。建议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对“十四五”时期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完善消防安全机制、建立应急体系,推动储能市场化。

      吴孟强建议,一是大力推动新型储能设施示范应用,探索储能应用商业模式,探索电网侧、用户侧和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园区的新型储能电站建设,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二是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圈-储能技术产业示范区,根据区域可再生能源优势、开发进度及消纳现状,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圈。三是对储能、氢能新兴能源技术、产业和金融协调发展,实施金融扶持、财政支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工程落地建设。四是提升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面向世界级新能源新型材料基地和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能源企业的科研力量,建设具有区域特色、跨学科的“储能技术创新研究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朱佩枫建议完善储能价格机制。进一步实施峰谷电价和储能电价政策,合理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并参与调峰,为电网削峰填谷和吸引储能投资创造更大空间;对储能的购电价格、放电价格、输配电价格以及结算方式等方面制定单独的交易电价政策;在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探索储能容量电费机制,试点储能容量市场,灵活调节电力资源容量。

      致公党湖南省科技与知识产权专委会副主任、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常委、长沙理工大学储能所所长贾传坤建议,加大对关键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科学明确战略发展重点,科学制定新型储能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划,为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储能学科体系建设,培养新型储能技术所需人才;加快建设“新型储能技术研发中心”,广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助力新型储能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融合信息技术,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

      能源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具体实现。与会专家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峰建议从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强化开放合作四个方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改进科技管理机制、协同创新体系、科技评价机制,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围绕能源技术、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技术等科研领域、攻关方向全面开展科研创新和模式创新,重点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能源系统研究部主任徐丽萍认为,从电力行业的角度看,未来的智能电网就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按电力网络基础设施架构来分,能源互联网的重点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智能配电关键技术设备、先进输变电关键技术设备、电网运行智能监控与防护技术、智能用电关键技术等。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要以智能电网产业为基础,在其上拓展产业空间,发展能源互联网的特有技术、前瞻性技术和外延性技术,同时辅以能源互联网安全体系与商业模式的建立,以及能源互联网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管理部副部长,致公党四川省委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周敏建议,要从国家层面构建以智能化柔性数字电网为载体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建立多种能源相互融合去中心化的环境友好型能源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电力系统作为核心系统,将传统发用电负荷、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交通网络以及可调节负荷等资源紧密耦合,以负荷聚集商、虚拟电厂等不同市场主体形式参与电力市场,实现新供需形势下的能源资源精确匹配和优化配置。

5完善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引导能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与会专家围绕优化能源考核、监测和监督以及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优化能源考核、监测和监督方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何恒建议,一是建立全国能耗双控目标分解差异化指标体系,统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碳排放、百姓生活四个维度,综合考虑各地产业结构、能效水平、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等,分解各省(市、区)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并对重点开发平台、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等建立用能预算目标。二是健全考核、监测机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控制,将能耗强度继续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将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为引导性指标,继续实行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做好与统计部门的衔接,对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异常的情况,进行会商、校准 GDP、能耗。做好短、中、长期能源预测预警,及时修正调整考核目标。三是建立全国能源预测、预警、监测平台。加强对跨区域能源交易合同履约的监督,纳入诚信机制。

      我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近60%,抓住重点用能单位就抓住了节能工作的牛鼻子。浪潮集团能源事业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刘丰建议,一是在重点用能单位要加强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针对节能技术改造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经济上的奖励,同时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通过企业自身提高节能管理能力,政府督促企业做好节能工作,不断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效率。二是试点建立用能预算管理的数字化系统,推动各地区将有限的能源资源用于优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试点建立与碳市场互补的用能权交易市场。

      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方面,周敏建议,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配售分开、输配分开、调度独立。建立以输配电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成本大数据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的成本监审系统。对于调度,在配售分开、电网企业独立于竞争性的购售电领域的供电模式下,建议保持电网调度一体化,减少协调成本,更好地保障电网安全。

      赵光俊建议,统筹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积极研究推动电-碳两个市场协同运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电网企业应做好代理购电、信息公开等工作,保障居民、农业用电需求和价格稳定;应总结吸取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巩固和发挥我国电网长期实行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体制优势;持续深化“双碳”背景下能源电力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服务国家建立健全与“双碳”进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6坚持创新驱动,开展能源重大领域协同技术创新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强能源科技原创性、前瞻性布局,着力发展重大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满足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与会专家围绕能源利用、智能电网、储能、二氧化碳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林蔚然建议,重点研究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高效清洁利用新理论与新技术;深远海超大型风电、太阳能热利用、地热、海洋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光电转换材料和器件、晶体硅太阳电池、光伏系统与设备等核心技术;重点研究氢能的“制储输用”技术,针对清洁交通、综合供能等不同终端场景,研发稳态长寿命、动态高功率燃料电池材料和电堆及系统技术等。

      在电力系统方面,赵光俊建议,聚焦提升电力输送效能和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持续优化电网基础设施发展布局,加大特高压和配套电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化资源配置的平台作用,大力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深挖跨区跨省通道送电潜力,最大限度保障电力电量平衡,全力服务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并为各类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坚强网架支撑。

      在储能领域,崔虹建议,解决储能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要加大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和完善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技术,重视技术与应用场景的衔接,加大电化学储能与其他储能系统混合应用的研究。林蔚然建议,重点研究能源成产、输送、利用不同场景、环节适用的电能、热能高安全低成本规模化储能存储原理和方法,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

      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韩一帆认为,CCUS 目前第一个“C”即捕集技术相对成熟,在商业上已经有广泛应用,然而国内大部分相关开发项目仍然集中在这个阶段,技术提升空间不大,造成资源重复浪费。第二个“C”即储存,目前看不一定适合国内实际情况,国内地质条件复杂,适合储存大量二氧化碳的地方不多,同时国内的工业排放主要集中一、二线城市及周边,捕集、精化、液化、运输、注入等环节会耗费大量能源、释放大量二氧化碳。“U”是指二氧化碳的利用,目前能大量使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同时实现碳沉积、总过程“负碳”的过程并不多,全世界大致只有两种化学反应过程,这个恰恰是需要发展的核心部分,建议予以重视。

7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势,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互利共赢、平等互惠原则,全面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世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构建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与会专家围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能源互联网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致公党中央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科技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白羽建议,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用科技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一是示范推广高效光伏电站建设和碳资产管理技术;二是政策建议助力,软硬结合完善光伏发展相关政策规划;三是提升能力建设水平,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光伏发展能源技术与低碳政策综合培训。

      高峰建议全方位加强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一是深化与各国能源领域对话沟通与务实合作,加强跨国、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技术创新和标准合作,促进能源技术转移和推广普及,完善国际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是通过经验分享、技术交流、项目对接等方式,同相关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城市示范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持续的双多边合作;三是大力推进能源领域开放,为能源互联网“走出去”创造条件。



本文发表于《中国发展》2022年第2期,因篇幅限制,注释省略。

如需查看原文,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知网平台下载全文。





《中国发展》

基 本 信 息

出版:中国发展杂志社

刊号:CN11-4683/Z

            ISSN1671-2404

汇款时请注明收件人相关信息及订购期数


《中国发展》期刊与微信公众号

 唯一投稿邮箱:zgfz@263.net.cn


监制:郑业鹭

审稿:祁晓红、董巍伟

编辑:李鹏

中国发展杂志社制作


法律顾问:李彦馨、唐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