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高新区多措并举育成果 国奖评选创新高

7月24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文件中,共570项成果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成都高新区各单位主持的4项成果获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另有成都高新区教师参与的4项成果获奖,分别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成都高新区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都实现了重大历史性飞跃。其中,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外语教育——民族地区小学英语“三教一体”教学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自2013年起,针对民族地区缺乏外语教师队伍、无适合教学资源、无适宜教学方法的现状,项目组依托4项省级重大教改项目,实现了省域民族地区小学全面开设英语课。该成果在四川省内48个县1382所小学应用,惠及39.73万名学生。四川省教育部门将其列为脱贫攻坚项目,通过省资源平台,推广至全省薄弱地区。

推进中,省教研部门主导,省教科院附小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了“怎么开课”“谁来教”“用什么教”“如何教”的改革方向;从学生、教师、教法、教学资源等要素的互动关系出发,确立民族地区小学外语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集省行政、教研、电教、名师合力,完成顶层设计、方案论证,提出“高兴趣、低难度、活动化”核心理念;组织含10名云端名师、2856名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当地其他学科教师组织教学的“双互双导”“双师”教学形态,量身定制300课时“动态立体”教学资源;采用“一唱二看三运动四手工五游戏”的“活动化”教学方法,构建起民族地区小学英语“三教一体”教学体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累累硕果的取得离不开成都高新区多措并举和系统推进。


举措一


以课题研究和项目驱动引领成果培育。以精品课题为引领,把选题价值大、研究基础好、预期成果丰、辐射影响大的课题立项为区域精品课题,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支撑、专家扶持等方式进行重点跟踪管理培育。2020年起,重点培育20项,9项获市教学成果奖,5项获省教学成果奖, 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分别为芳草小学的《从阅读中终身受益——指向意义建构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整合模式》和七中初中《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关键学习能力的自我生长模式及其实践》。以项目为抓手,精选专家团队,对重点项目进行精准式诊断施策、全程式跟踪指导、融入式深度培育。2019年高新区启动教育科研联合研究项目,整合区域教育研究力量,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首批10项全部结项,其中成都高新新华学校的《融创课堂:重构课堂关系的教学范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批联合研究项目10项,正在推进实施中。

精品课题联合研究项目引领成果培育

教育科研课题撬动区域重大改革


举措二


以常态研修和周期项目助力成果培育。优化常态研修,做实立项主研人员培训、阶段评审、成果推广等关键环节和点位。2017年以来持续开展年度周期性科研骨干研修班研修活动,每年遴选50名骨干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注重依托各级各类智力支撑和资源平台,迭代升级科研素养培育课程版本,整体推进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冯小琼、赖雪梅参研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岳国忠、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冰洁老师参研成果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区域科研骨干教师项目研修班活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祝庆东老师作专题讲座


举措三


以考核评价和成果评选点燃成果培育。学校教育科研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根据学校科研课题主研人员参与率、课题级别、骨干培训、获奖情况等几个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学校及教师绩效挂钩。以教学成果评选,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以研兴学,以研促教,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公布

“畅游高新·体验非遗”——成都高新区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