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西坝→兴隆湖:中科院成都分院搬家啦!

成都日报 2022-06-07

全文2701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入驻科学城


走进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萃路,在一栋渐变红的建筑上,“服务国家战略 助推成渝发展”12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


2021年底,位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新园区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新园区占地面积3700亩,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正如地名所言,这里将集中荟萃,聚集一万余名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成都分院机关、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已经完成在成都科学城的正式入驻。

作为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12个区域性科研基地之一,中科院成都分院搬迁入驻西部(成都)科学城,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

如何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如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记者走进新园区

就以上问题采访了

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嘉图


探秘新院区


“华西坝园区占地320亩,其中工作区110亩,发展空间受限。”王嘉图介绍道——


2016年10月,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破土动工。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成都市与成都分院签署协议共建国科大成都学院。


2017年9月,光电所新园区正式动工。


2021年底,占地3700亩、建设用地1800亩、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成都分院新园区蔚然呈现。



细说新院区



建设国家实验室

将对标国家实验室,依托光电所建设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成为中国武汉以西唯一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创新平台;依托光电所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筹建“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


王嘉图透露,“目前,正按照‘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科大成都学院’的方式打造天府实验室核心区,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开好局、起好步。”

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

推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子午工程二期核心站点“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望远镜”按照“稻城观测基地+成都研发平台”模式建设大科学装置网络;


加快建设“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等5个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支撑项目;依托中科曙光建设“成都超算中心”,围绕大科学装置数据存储与计算需求策划建设“西部科学数据研究中心”。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分院重点引进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高能物理所等中科院机构在成都布局研发单元或成果转化基地。”


王嘉图介绍,目前正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与成都市共同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拟通过股权投资纽带推动中科院一大批优质项目尽快在成都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积极探索科教融合模式,助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建设,采取双聘模式集聚在蓉2000余名高端科技人才,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孵化。

创新“乘数”效应

“新园区投入使用将起到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 。”王嘉图表示,以成都分院为龙头,能够聚集相关研究团队和企业 ,聚集一批科技创新力量。


成都分院系统研究单位涉及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态等多个领域,可以辐射周边创新型企业,向入驻相关企业开放研究成果,形成他们的研究支撑。



在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的附近,不仅有清华、北航等高校“朋友圈”,也有独角兽岛及一批明星科技企业,如何产生创新“乘数”效应,一系列谋划已经产生。


“比如,分院与成都超算中心为邻,周边聚集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我们正在探讨建超算中心+中科院数据中心,对中科院大科学装置产生的原始数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收集的信息等进行研究。”


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

计划和周边研究单位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国科大成都学院将聚集200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北航、清华团队都将过来,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探讨交流,国科大成都学院也将成为一个学术交流探讨平台。“我们还计划科研人员和周边企业联合攻关关键产业技术难题 。”


未来,科学城园区将以国科大成都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核心,以大科学装置和科教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中科院20余家研究所和创新单元为依托,打造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成为国家创新策源地、成渝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揭秘“搬家”故事


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有着馆藏量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目前,馆藏标本已达到近12万余号,包括总物种数近900种,其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各400余种,占我国已知两栖爬行类物种数量80%以上。



去年12月,中科院成都分院举行新园区入住启动仪式,标本馆也将入驻科学城。近12万余号标本如何“搬家”?即将搬入科学城的新馆有哪些变化?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长、研究员李家堂。


馆藏标本怎么“搬家”?



“首先,要对这些标本进行清点确认,进一步摸清馆藏信息,为新馆搬迁做准备。”李家堂介绍,数量多、种类杂,标本的清点工作必须细致严谨,在包装及转运的过程中更要确保万无一失。为此,将聘请专业的标本搬家公司,分门别类进行包装、转运。


搬运标本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比如体量较大的标本,需要先进行拆解再包装。这些完成以后,将其装入大箱子并搬运到新馆,抵达新馆以后再进行拆封和重新上架。



“搬入科学城的新馆面积增加,我们将运用信息化方式 ,同时增加组织库,使标本收藏更加规范化。”李家堂介绍,同时计划在科普馆增加触摸屏等设备,增强科普的互动性,让科普更生动。“我们还计划建立馆史陈列馆,加强大家对标本馆的认识。”


成都分院与党报情缘



从组织“科考队”之旅到“蓉城科普游”到“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活动......几十年来,本报牵手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同开启传递科学精神、为城市创新发展筑基之旅。

1

2002年


本报组织“科考队”之旅,让小旗手“零距离”接触生物学专家。

2

2011年


本报策划组织“我与科普基地——成都的科技童年”大型主题活动,“蓉城科普游”首班车同期启程,小科技迷们来到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开始了本次活动的科普之旅。

3

2020年


2020年,本报策划组织的“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活动,第一站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小科技迷们用科学之眼,打开迈向未来的科学之门,感受未来公园城市的创新生活。

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更在于一代又一代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传承。本报携手中科院成都分院做好科学普及,传递科学精神,让传媒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实现创新发展“两翼”共振。



入驻西部(成都)科学城

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成渝发展

一个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正在成都孕育



推荐阅读


带你提前看“恐龙”!成都自然博物馆预计6月完工


2021数量创新高 稳了!首店经济第三城




成都日报

记者 宋妍妍 李菲菲

编辑 周杨云

视频/图片 李冬

校对 蔺虹豆

审核 张婷婷 单正华

监制 沈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