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周刊 |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向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全新趋势

成都日报 2022-07-22

全文2024字,预计阅读需7分钟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


成都日报:从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来看,城市发展需要顺应哪些规律?

陆铭:城市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条规律:


第一,城市化率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伴随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逐渐下降,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将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当前,中国已进入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和在GDP中的占比开始下降的阶段,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


第二,经济和人口会逐渐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集中。大城市产业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研发、设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休闲、餐饮等生活性、消费性服务业,形成强大规模经济,在引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中心度会持续提高。


第三,特大和超大城市人口高度集聚。随着服务业加快发展,导致一些大城市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逐渐出现人口从向外疏散转向中心城区重新集聚。我把这三个规律总结为四个字:“向心城市”。 驱使“向心城市”规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因为超大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的需求会逐渐从基本的温饱需求,转向消费更高质量和更多样性的服务需求。这时,具有更大规模人口、更高人口密度的超大特大城市,包括人口更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在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多样性的服务上具有优势。

成都日报:在“中心城市-都市圈-经济圈-发展全局”的战略闭环中,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承担着哪些新的发展使命?

陆铭: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确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会进一步深化。在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初级的阶段,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产业链不长,经济关联往往局限于本地。一个地方可以专门只生产一个产品,跟其他城市可以没有相互交流和分工。


随着经济发展到更大规模生产和更深化的分工阶段,城市和城市间的分工更明确、更重要了。在这个阶段,中心城市和其周边的中小城市,结成了经济上更加紧密联系的城市群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中心城市的文化娱乐、旅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具有更高质量、更多样性,吸引周边中小城市居民集聚,享受更便捷、更高质量、更多样性的服务。


随着人口加快集聚,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就会形成都市圈。中心城市更专注于服务业,都市圈范围内的其他中小城市,跟中心城市配合,或提供居住功能,或提供部分制造业功能。 成都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共同加快形成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对于成都来讲,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是成都在新时代重要的战略使命。

成都日报:超大特大城市的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何处?

陆铭:我认为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关键还在于转变发展理念。


首先,不能再把超大特大城市当作是一个城市经济体看待,而应看作都市圈。中国的地级市和直辖市,是多个区(市)县级行政辖区组成的集合体,实际上已具有都市圈的特征。


其次,要加快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功能。成都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要超越城市发展边界,特别注重都市圈基础设施、人口增长、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一体规划和建设。


第三,要推进都市圈产业一体协调发展。要优化都市圈产业分工。中心城市功能多向产业链的前端进行转移,形成能赋能于城市群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尤其在研发、设计、会展、金融、贸易、商业等产业领域赋能都市圈城市的制造业。

成都日报:您认为,成都如何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陆铭:成都要发挥好极核功能,破解传统的“一城独大”印象,形成发展和生态宜居统筹兼顾,大城和小城一体化发展状态。


第一,要“扬长”,进一步发挥生活宜居、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文化产业和休闲消费产业发展质量高,城市开放包容的优势。


第二,要“避短”,进一步做好职住平衡。因为职住分离的现象,其实是跟公共服务、居住跟就业之间的同步协调性布局不优有关。


第三,要“优化”,要顺应城市高密度发展要求,注重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建设口袋公园。


第四,要“相融”,成都在“建圈强链”、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要在避免制造业布局跟人口密集区接近,保持工业发展区和生活居住区之间的空间适度分离的同时,在制造业集聚区域附近配套居住的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


第五,要“抱团”,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载体,加强与重庆更好合作,并与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抱团取暖式发展,有些产业或活动可以一起打造西部品牌,共同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共同推进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推荐阅读


礼遇逆行,欢迎蓉归!成都援建上海方舱医院团队圆满完成使命


量子通信突破!成都“量”能如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伟

编辑 王戬

图片 受访者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张婷婷 单正华

监制 孟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