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出炉:“幸福成都”打造“幸福样本”

成都日报 2022-07-22

全文3208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今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作为成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得市政府批复。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规划》提出了打造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适应的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指导项目,到2025年全面建成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成都”更有温度、质感和内涵。




“‘十三五’时期成都公共服务发展迅速,但公共服务在均衡化、品质化、智能化等方面还存不足,面临着人口发展出现新趋势、民生需求凸显新期盼等挑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同时成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也迎来了一系列新机遇。

01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总量达2093.8万人。未来五年成都人口将继续保持净流入态势,持续扩大的人口规模将总体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压力。

02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实施,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逐步提升,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托育服务、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亟需加大供给力度。

03

另外,成都人口布局出现了向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加快聚集的趋势,对公共服务资源科学精准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追求物质、精神生活双重提升,更加迫切期盼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


与此同时,成都也迎来了国家政策赋能、城市能级提升、科技应用创新变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新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发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推进,为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典范,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动能。

成都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发展方式变革、治理体系重塑、生活品质提高,为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断催生公共服务的新手段、新场景、新样态,为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规划》内容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共4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规划背景,回顾总结了成都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总体成效,深入梳理成都“十四五”公共服务面临的发展机遇,重点分析了人口发展等带来的挑战。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成都“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提出了打造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适应的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指导项目,到2025年全面建成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

围绕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规划》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则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导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底线、普惠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生活性服务满足高品质需求,聚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加快推动托育、教育、卫生、养老、就业、住房、困难群体、拥军、文体、大众健身、社区、休闲服务、法律服务13个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发展,相应地形成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舒适人居、弱有众扶、优军优抚、人文友好、全民健身、休闲消费、社区服务、法律服务13个具有成都特色体现高品质生活的公共服务,并明确了这些公共服务高品质生活工程的目标和任务。

据介绍,除了明确发展主要目标,《规划》还提出了30项“十四五”公共服务主要发展指标,全面涵盖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各领域,其中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等6项总体指标;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等18项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等6项普惠公共服务指标。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围绕落实国家、省上位规划的总体部署,《规划》结合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具体要求,将上位规划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9类公共服务深化拓展,形成上述13类具有成都特色体现高品质生活的公共服务,是《规划》突出体现的第一个主要特色。

同时,《规划》还有科学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突出政策项目支撑落地另外三个主要特色

在科学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三个做优做强”、“四个结构调整”重要部署,《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人口流动、产业转型等因素,服务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功能建设需求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建立与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导向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优化调整策略,促进主要服务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互为支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加强全域统筹,围绕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细化完善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挂钩、与服务半径挂钩的制度安排,逐步完善精准服务、主动响应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在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规划》创新将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性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充分考虑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发展需求,明确了中心城区重点围绕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产业重构,推动公共服务在人口、产业密集区域同步配置、紧跟需求,整体提升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城市新区重点围绕更好发挥国家赋能重大平台作用,超前谋划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新区竞争力、人才吸引力;郊区新城重点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用好用活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红利,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不同人群间的差距。

在突出政策项目支撑落地方面,《规划》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建立“挂图作战”调度协调服务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从规划用地、项目审批、财税金融、人才支撑、试点示范等5方面全面梳理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政策内容,推动《规划》向政策措施、改革事项、项目实施转化。


延伸阅读

“幸福成都”的公共服务

13个高品质生活工程


1

幼有善育工程:包括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容工程、优生优育服务工程;

2

学有优教工程:包括普惠性学前教育提升工程、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工程、普通高中提质扩容工程、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升工程、市民终身学习推进工程;

3

劳有厚得工程: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工程、高质量就业服务工程、创业能力提升工程;

4

病有良医工程:包括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工程;

5

老有颐养工程:包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智慧养老能力提升工程、老年人关爱服务工程;

6

舒适人居工程:包括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城乡有机更新工程、社区智慧化建设工程;

7

弱有众扶工程:包括社会救助服务工程、优化惠民殡葬政策、特殊人群托养康复工程、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8

优军优抚工程:包括拥军优抚设施提升工程、褒扬纪念设施建设工程;

9

人文友好工程:包括文化设施网络构建工程、文化地标建设行动、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10

全民健身工程:包括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全民健身生活工程、体育消费培育工程;

11

休闲消费工程:包括休闲环境提升工程、休闲旅游品牌培育工程、休闲产业提升工程;

12

社区服务工程:包括优质社区生活服务工程、社区治理效能提升工程;

13

 法律服务工程:包括法律援助质能提升工程、法治宣传教育普及工程。


一图看懂
《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推荐阅读


天府粮仓的小麦熟了!


↑31.5%!一季度全省规上企业利润总额1170.2亿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富

编辑 蔺虹豆

图片 成都发展改革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庄伟伟 饶竹舟 单正华

监制 吴东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