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证七十载:一家三代人的成渝铁路情

成都第一时政平台 成都日报 2022-07-22


时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脉相承。在成渝铁路线上,就有这样一家人见证了成渝铁路的发展与成渝间的交通变化。


从成都市区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成渝线上的一个小站——简阳站。如今的简阳站,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忙,车站内只有火车的汽笛声和一群依然坚守在成渝铁路的铁路人。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一家三代都工作在成渝铁路上的钟克明一家。他们虽是三代人,却秉持一样情,在成渝铁路上默默的奉献,成为成渝铁路70年来日新月异发展的见证者。


一位

铁道老兵的坚守


钟克明

作为一个老铁路人,虽是耄耋之人,但依旧精神矍铄。在他40年的铁路工作生涯中,成渝铁路无疑是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记忆。

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时,我才10岁。那时候谁能想到我们一家三代都会与它结下缘分。”

钟克明的儿孙如今都在成渝线上工作。



“现在回忆起当年的人来货往的成渝铁路,依旧历历在目。”


钟克明回忆起那段刚来到成渝铁路成都车务段简阳站时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左右,依托周边重型机械工厂,车站每月货物装车达三四百车,最高的时候有八九百车。


从1964年起,四川空气分离设备制造厂、四川空气压缩机厂、四川拖拉机总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选址简阳,依托成渝铁路,服务国家工业建设。


“空分厂他们有自己的火车司机,每天把货物从厂里拉到成渝铁路上来。”钟克明回忆,“他们生产的一台机器有几吨重,全靠铁路运送到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除了机械、煤炭、棉花、甘蔗、玉米等从天府沃土里长出的农作物也需要运往全国。“那时候车站有零担、集装箱和整车货物装卸,实行三班倒,随到随卸,每天忙得不得了。到休息时间,工友们靠着墙就能睡着。”回忆起曾经的忙碌场景,钟克明记忆犹新。


一位

铁路骨干的热爱


钟富

钟克明的儿子,是一位“铁二代”,他现在是简阳站运转主任。从小在铁路旁长大的他,对家门口这条铁路感情尤为深刻。

小时候就有印象,街上特别热闹。这一头肩挑背扛下来的货物,另一头马上就被各厂的汽车拉走。”

钟富所说的街道是简阳站外一条名为“火车站街”的道路,道路不宽,但多年前却是简阳老城区最喧嚣的地方。



钟富告诉记者,简阳站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有十多趟客车来往乐至、安岳、仁寿等周边地区,群众背着花生、红苕、橘子、桃子等农产品来此乘车前往外地。钟富回忆, “赶上春节、清明等节假日,人多到‘闷罐车’都要派上用场。”


而随着近年来交通线路的日益发达,成渝两地间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成渝高铁的开通,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便利快捷的出行方式,简阳站的客流也越来越少,终于在2019年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变成了一个纯货运站。


“虽然没了客流,但是货流却是在一直增长。”钟富说,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开工建设之后,大量的货物、基建材料,包括飞机航油等货物都依靠成渝铁路进行运输。“九十年代的每月货物卸车也就三四百车,而现在一天就卸一百五十车。”钟富说,现在简阳站又恢复了原来繁忙的景象,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货物。


一位

铁路青年的新征程


钟明禹

他的身上,看到了不同于老一辈铁路人的气质,作为“铁三代”,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一个成渝线上的铁路人。

我的童年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和成渝铁路有关的。”

00后的钟明禹,是一位帅气小伙,留着一头很潮的发型,跳街舞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些外在的特点让他看起来似乎与铁路工作并不搭,但这种“反差”丝毫不影响他那颗坚定传承铁路精神的心。


钟明禹告诉记者,他在成渝铁路旁出生、在简阳站附近长大、就读于铁路学校。成渝铁路上发生的大小事,成为了钟明禹家里的主要话题。


但钟明禹来到铁路一线工作,除了有爷爷和父亲对他的耳濡目染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他自身的选择。“我对机械的东西很感兴趣,从小就喜欢火车。”钟明禹告诉记者。


现在,钟明禹是一名内燃副司机。作为简阳站调车机一员,他依旧奋斗在父亲和爷爷曾经工作的地方。近年来,成渝铁路上的货运列车日渐增多,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欧班列的重要途经线路,钟明禹所在的车队在成渝线上的工作就更加繁忙。



“我想踏踏实实干好现在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慢慢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锻炼去努力成为一名成渝高铁的司机。”


钟明禹说,对他而言,铁路就是一本记载了厚重历史和传奇故事的书。在他眼中,爷爷和父亲是一批伟大的铁路人,他想要慢慢跟上他们的脚步,成功的拿过“接力棒”。


时空对话


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铁路网规模逾9000公里


如果说,70年前成渝铁路的开通,将成渝两座城市用铁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融入全国经济版图。


那么,如今成渝间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打开的是“双循环”下城市的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去年2月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以这4个极来建设面向世界的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中与其他3个发达城市群处于同一等级,而且要同时一起建设最高规划目标。


共建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去年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正式发布(点击查看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


《规划》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设施“一张网”,点线协调、衔接高效的枢纽“零换乘”,客货并重、联程联运的运输“一体化”。


届时,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小时通达。


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力争接入比例达到85%,长江干流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轨道交通承担客运量、货运量占比大幅提升,有力支撑沿江货运通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规划》指出,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高度融合、枢纽无缝衔接、运营智能高效,运输组织水平、科技和体制创新能力位于国内前列,轨道交通全面发挥客运和货运骨干作用,支撑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专家话成渝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田永秀

成渝铁路通车

增加了老百姓的认同感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一条前后修筑40余年的铁路,也是新中国建成通车的第一条铁路。”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田永秀表示,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满足了四川人民对成渝铁路建成通车的夙愿,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四川经济得以恢复,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时,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显示了新中国超强的建设能力,也充分显示了新制度的优越性,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认同感。


据统计,成渝铁路的修筑,前后共计动员了军工2841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也就是说,成渝铁路的修筑,直接给近9万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田永秀说,还有大量因成渝铁路修筑间接获得工作机会的人群,如沿线很多人参与运输枕木、为路工制作草鞋等。“成渝铁路修筑带来的大量工作机会,让解放初期的四川民众能够很快地相对稳定下来,对于新社会秩序的形成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于刚经历过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民众而言,获得一份工作更意味着获得了安身立命的基础。”


另一方面,成渝铁路的建设也带动地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曾陷于严重困难的重庆钢铁、机械、水泥等工业,都因成渝铁路的定货而全部或部分地复工生产;参与修路的工人,有了更多的储蓄;同时,四川盆地农村经济亦逐渐趋向活跃。田永秀介绍,这些都充分说明,成渝铁路的修筑犹如一个火车头,带动了四川经济恢复和发展。



推荐阅读


成都市参保群众在重庆市和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


快来看看,地铁修到家门口了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黄雪松 记者 田程晨 白洋 

编辑 周杨云

图片 田程晨

校对 王戬

审核 庄伟伟 饶竹舟 单正华

监制 杨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