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成都|权杖,从两河流域到三星堆
这是1986年出土于一号坑的金权杖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金皮铺展开来,长142厘米、宽7.2厘米,上有以双线勾勒之法制作的 “射鱼纹”。这根由金皮包裹的木杆,配以铜龙头的手杖,其作用在于昭示身份、象征权威。
与三星堆交流密切的中原文明,却没有以杖象征权力的文化习俗,其代表者为鼎。古蜀人尽管已经熟练掌握了青铜制作工艺,三星堆却从来没有发现过青铜鼎。使用手杖还是鼎来象征权力,是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重大差异。
带有政治、文化属性的权杖
不会从天而降
其文化源头何在
鼎与权杖溯源
中国现存最早的鼎,是出土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乳钉纹陶鼎,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方格纹铜鼎,与《左传》《史记》所载大禹定九州、铸九鼎可互为印证。鼎早先只是一种炊器,自大禹铸九鼎,便成为政权的象征(秦以后改为玉玺)。问鼎、鼎革、定鼎,这些词都跟政治、权力相关。
与三星堆文化差不多同时期的后母戊大方鼎(商代)
“问鼎”一词来源于一段史实
楚庄王征伐陆浑戎,到了洛阳,陈兵边境。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去“劳军”。双方对鼎的“探讨”,一问一答,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楚庄王问,鼎有多大多重呢?他问的其实不是鼎,而是说:“周天子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呢?我想取代他,可不可以呢?”“在德不在鼎。”使者王孙满的回答,代表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一以贯之的观念——要得天下,仅靠强权是不够的,有道义才有合法性。“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周王虽已弱势,但使者不卑不亢的回答,却保留了尊严。
在古蜀文明文化序列内部,权杖也并非绝无仅有。2013年,温江区公平镇出土了一根长1.04米的象牙权杖。墓主生前应为巫师或首领。其年代大致为宝墩文化第三期,同三星堆金权杖相比,还要早1000年左右。权杖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欧贝德文化晚期的埃利都神庙21号墓地出土有石质权杖头;另一家族墓中有一男性泥雕像,头部为蜥蜴状,手执一短杖。欧贝德文化的活动时期,约为距今7000年至5500年。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成都平原,直线距离上万里;其间有峡谷、高山,有温度超过70摄氏度的卢特沙漠,还有极度寒冷的青藏高原。权杖文化是如何从一个平原传到万里之外的另一个平原的呢?
生活在滇池地区的濮人留下的巫师纹铜鼎(战国)
在古蜀文明文化序列内部
权杖也并非绝无仅有
2013年,温江区公平镇出土了一根长1.04米的象牙权杖。墓主生前应为巫师或首领。其年代大致为宝墩文化第三期,同三星堆金权杖相比,还要早1000年左右。权杖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
欧贝德文化晚期的埃利都神庙21号墓地出土有石质权杖头;另一家族墓中有一男性泥雕像,头部为蜥蜴状,手执一短杖。欧贝德文化的活动时期,约为距今7000年至5500年。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成都平原,直线距离上万里;其间有峡谷、高山,有温度超过70摄氏度的卢特沙漠,还有极度寒冷的青藏高原。权杖文化是如何从一个平原传到万里之外的另一个平原的呢?
温江公平镇出图的象牙玉杖(复制品)
权杖的东传之路
中国发现权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的新疆、甘肃、陕西,年代最早的是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彩陶权杖头。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洮河流域广河县购得一件白色大理石质地权杖头。该器出自瓦罐嘴遗址,瓦罐嘴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的晚期类型,而马家窑正是古蜀文明的来源之一。从马家窑经岷山到三星堆,则是古蜀人的迁徙路线。
权杖文化由两河流域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
视野往西
再往西北方向,在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有石质、铜质权杖头。而该处出土的石范,可证明铜杖头在当地铸造。位于河西走廊玉门镇的火烧沟墓地出土有石质权杖头,310号墓地出土有铜权杖头一件。
新疆发现权杖头的遗址,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两侧。最东的若羌县小河墓地,曾出土一件球形白色大理石权杖头;往西的昌吉州英格堡遗址、乌鲁木齐板房沟镇萨恩萨依墓地,也都发现过权杖头。由三星堆向西北方向回溯,一条在中国境内由西北向西南延伸的权杖文化传播之路已被勾勒出来。
把视野投向更西之地。中亚塔吉克斯坦萨拉兹姆遗址、土库曼斯坦松巴尔墓地,都是石质权杖头的发现地。在广袤的哈萨克大草原,曾有剽悍的哥萨克骑兵纵横呼啸。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就多次提到过镶着铜头的权杖。
从两河流域到三星堆
第一根权杖产生之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是人类最早文明苏美尔文明的诞生地。体能和搏击力并不出众的人类,得以站上生物链的顶端,靠的是协作。
指挥这些协作的,就是人类早期部落酋长手里的权杖。那不仅仅是一根顶着一坨石头或青铜的木棍,而是昭示权威、象征神圣、蕴含着开山劈水之力的奇异魔法杖。
权杖文化向北传入欧洲,向西经死海地区传入埃及,向东则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境内,并沿着青藏高原东沿,一直抵达三星堆。这才有了那根暗藏着权力密码、亮得炫目的金权杖。
推荐阅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何大江
编辑 周杨云
摄影 何大江
校对 蔺虹豆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吴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