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半年同比增长53.99%,人工智能产业背后的“城市智能”

成都日报 2022-09-29


  //  

7月27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信心决心、锚定既定目标,攻坚三季度、冲刺下半年,以省会城市的担当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回顾上半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扎实推进“两稳一保”,全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稳中有进。在“稳”与“进”中,一个数字特别亮眼:今年上半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53.99%。


再往前看,近年来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走出一条强势上扬线——2020年,产业规模约200亿元,2021年达413.9亿元,实现一年翻一番;2022年上半年达309.7亿元,同比增长了53.99%。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在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的当下,我们如何保持定力和决心,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


连日来,成都日报记者通过采访多家在蓉发展的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市级牵头部门,试图为下一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落实全年工作任务提供分析样本。三个维度,折射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1

借力国家政策东风

振发展之翼

什么是人工智能?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计算方法。任何行业,当数字化发展有了一定水平,就可以把应用的机器进行智能化改造,让机器学习人类的智慧,像人一样做出智能化的反应,这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距今已经有60多年的时间。然而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才迎来爆发式增长,各种应用场景逐步丰富。智能语音交互、人机协同、人脸识别、图像检索、文字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了通信、交通、金融、医疗、农业、政府服务等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2020年,人工智能列入“新基建”建设七大领域之一,随后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对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科技部批复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建设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发文中强调,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立足“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与战略支撑点的区位优势,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为重要抓手,聚焦医疗、金融等优势行业,释放应用场景清单,促进技术-产业迭代发展。要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在政策、机制、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实践,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辐射带动区域人工智能融通发展。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统计体系。为促进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科学界定人工智能产业的统计范围,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科学系统的产业结构划分,建立起人工智能产业统计制度,摸清产业发展“家底”,助力科学决策。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借力国家政策东风,成都人工智能近年来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市级牵头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在接受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如今已实现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布局,基本形成多层次的人工智能企业集群。据行业统计,2021年我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414亿元,较2020年增长107%,产业规模一年翻一倍。2022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达53.99%。


2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

强企业服务

6月底,市政府印发《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梯度培育政策”)。梯度培育政策指出,聚焦数字、智慧、绿色、安全等重点发展领域,建立新经济种子企业、新经济双百企业、新经济示范企业3个梯度的培育库,每年培育新经济种子企业不少于1000家、新经济双百企业100家、新经济示范企业30家,分层分级开展精准培育和服务,打造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集群。


作为梯度培育政策的配套政策,近日,《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认定办法(2022)》(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创新发展共同体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关于支持设立新经济专业化银行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印发。


从种子企业到双百企业,再到示范企业,全链条、多维度、阶梯状、叠加式的政策体系,对新经济企业进行全方位培育。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做好企业服务,是一以贯之的。据该负责人介绍,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开展以来,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市级牵头部门按照“以链为主、统筹建圈”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具体做法包括,构建“市级部门—区(市)县—产业功能区—企业—社会机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以发展规划、产业图谱、专项政策、创新平台、企业主体、品牌会展+应用场景“6+1”工作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产业链建设;以“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创投基金+领军人才”5大生态要素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生态圈融合共生发展和跨区域协同。


目前,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1个主要承载地+7个协同发展地+N个带动发展地”的载体支撑格局,建立以四川天府新区为主要承载地,成都新经济活力区重点发展数据服务、天府数字文创城重点发展数字网络视听、天府牧山数字新城重点发展数字新基建、成都欧洲产业城重点发展5G及智能电器研发应用、成都医学城重点发展数字医疗、崇州消费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消费电子、大邑县智慧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数字农业的协同发展地,以及其他区(市)县为带动发展地的产业载体格局。


3

赋能高质量发展

助实体经济

“国家战略和精准培育共同推动了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与全产业链融合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负责人介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具有渗透赋能效应,正在影响千行百业。正是这种渗透赋能效应,不仅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降本、提质、增效,还进一步为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成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优势领域,已诞生了诸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评选的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和示范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案例占比分别达到50%和36.6%。


提前录入人脸,访客无须纸质登记,直接“刷脸”进门;没有围墙,安保人员却能实时掌握并处置违规闯入行为;会议室的使用从预订到审批均在线上进行,参会人员到场扫码签到;无须收银员,系统自动对餐盘内的菜品计价,用餐者“刷脸”支付……这是中国电信天府云计算中心给在此办公的人们带来的诸多智慧园区新体验。


“嘀……”随着地铁闸机上方屏幕的迅速比对,闸机通道立即打开。戴着口罩刷脸乘坐地铁,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市民地铁出行的首要选择,这是成都轨道交通推进智慧服务的日常应用场景。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智能大气监管系统将空气质量预警信息推送到监管中心工作人员手机APP上,现场核查人员立马通过手机APP将核查情况反馈至智能大气监管系统,经系统推送到龙泉驿环保部门督促整改,再由其将整改措施和效果上传至系统。这是四川国蓝中天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lpha MAPS智能化大气监测管治系统。


这些新场景、新产品的诞生,都少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细节,在成都,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稳压器”作用正逐步显现。“目前,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从业人员8.48万人、同比增长42.28%。”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成都将深入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按照“问题导向、错位发展、重点突破”的思路,高质量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助力成都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荐阅读


5967名!成都招募公卫志愿者


党报连发六篇评论:奋战三季度,冲刺下半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艳玲

编辑 蔺虹豆

图片 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杨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