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

成都第一时政平台 成都日报 2023-03-16


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日前发布了其2022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排名系列报告。


经过梳理发展,除了传统的北上广深以及相关的都市圈、城市群之外,其后则分别涉及包括杭州、成都、南京、武汉以及相关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城市排名中,包括天津等传统强市则未进入前10,而城市群排名中,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则分列前5。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每个人择业创业的重要考虑选项,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章节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通过分析上述榜单认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差距逐渐取代东西差距,大城大圈抱团发展逐渐取代单打独斗。同时,在国家战略的支撑下,内陆城市逐渐成为开放前沿。


01

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任泽平团队的《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重庆位居前10名。



该报告对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归纳,具体为:

· 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创新中心

· 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

· 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

· 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 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

· 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

· 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

· 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

· 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 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



杭州



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为名片的杭州,排在第5位。报告认为:


1、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


2、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


3、杭州面临产业门类偏科等的问题。


4、未来杭州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高地。



成都



位于西部的成都,排名第6。该报告认为:


1、成都2021年GDP近2万亿,占四川省的36.9%,人均GDP达9.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绝对购买能力领跑西南。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2119万人,是全国唯一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省会城市。交通区位方面,成都是“陆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中间连接点和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是国内继上海、北京后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2021年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4447.9万次,位居全国第三。连续7年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



2、电子为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2%,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中国软件名城”之一;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成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西部第1。


3、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


4、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



苏州


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则排名第7。该报告的主要观点为:


1、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为地级市的“天花板”。


2、苏州是“全球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仅低于深圳。


3、苏州存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4、未来苏州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用,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


经梳理发现,除了传统的北上深广之外,其中,杭州、苏州、南京、武汉属于中部城市,成都、重庆则位处西部。以南北位置来分析,北方仅仅只有北京入围,包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7个城市则处于南方。


南北差距扩大,是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转型、人口流动、营商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未来南北差距仍将维持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扩大。


02

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圈

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重点。


任泽平团队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2022》中,评点的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具体为:


上海、深圳、北京、广州都市圈发展潜力居前,之后是苏锡常、杭州、南京、成都、长株潭、武汉等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经济大市、土地小市。


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


广州都市圈:大湾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广佛同城。


苏锡常都市圈:长三角地区的连接“桥梁”,制造业强区推进长三一体化。


杭州都市圈:民营经济天堂,互联网经济高地,后二绕加速同城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首个跨省都市圈惠及皖东四城。


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国,成都人口经济集聚度高,周边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空间大。


长株潭都市圈:中部沿江崛起,城区“半小时交通圈”紧密相邻。


武汉都市圈:“圈子”缩小更务实,产业链向外延伸。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及北京都市圈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京都市圈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2021年上海都市圈以12.6万亿元GDP一骑绝尘,深圳、广州、苏锡常等都市圈紧随其后,GDP在3-4万亿之间。深圳、上海、广州都市圈近年人口增长领跑全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180万、152万、145万人,除上海都市圈外主要由中心城市贡献。上海、北京都市圈产业创新占据绝对优势,A+H股上市公司数和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41.9%、29.8%。



上海大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在最新公布的上海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将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大半区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兴、湖州均划入其范围之内。该报告认为,上海大都市圈2021年GDP达12.6万亿元,占长三角城市群的54.5%,圈内已有5座GDP超万亿的城市,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链最完备、产业创新最突出的区域,上海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性很强。



深圳都市圈


排第2位的是深圳都市圈。该报告认为,这是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深圳都市圈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是年轻人的创业天堂,也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硬核”之一,与广州都市圈形成“双足鼎立”发展格局。第3的是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摊大饼式单中心辐射向紧密集约型多组团格局转变。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成都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则排名第8。报告认为,成都尚处于做大做强吸聚周边资源阶段,人口经济集聚度高。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占都市圈的79%,GDP占79.6%。成都周边4市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空间大,未来有望与成都同城化发展。德阳、眉山、资阳、雅安2021年城镇化率均在42%-57%之间,远低于全国平均64.7%,都市圈人口城镇化潜力较大。成都都市圈城市间产业协同互补性有待提升,巴蜀文化底蕴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在排名前十的的都市圈与排名前十的城市,除了城市中的重庆和都市圈的长株潭都市圈之外,其余大致均为城市发展所形成的都市圈。比如:城市排名第7的苏州,与之对应的则是都市圈排名第五的苏锡常都市圈。还有就直接是大城市带都市圈发展的模式,比如上海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北京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等。


我们说,都市圈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特征、以同城化为发展目标的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中小城市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正成为当下区域发展的主流。


03

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群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章节,专门就城市群等提出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能级城市群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提出“要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任泽平团队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报告显示,当前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83%人口,创造88%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84%。该报告对中国五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群进行了评点:



No.1长三角城市群:

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



No.2珠三角城市群:

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No.3京津冀城市群:

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近年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把握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No.4长江中游城市群:

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长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No.5成渝城市群:


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消费带动供给升级,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



报告认为,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增量、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GDP、A+H股上市公司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的29.1%、74%和68%。从人口看,珠三角、长三角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领跑全国,分别年均增长385万、282万人,而哈长、辽中南人口则负增长。从经济规模看,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以超过20万亿的成绩一骑绝尘,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成渝紧随其后,GDP在6.8-9万亿元之间,其中五大城市群GDP合计53.8万亿,占全国的47%,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GDP合计29.5万亿,占全国的29.1%。从产业创新看,长三角、珠三角依旧占据绝对领先地位,A+H股上市公司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前两名,五大城市群合计分别占全国的74%和68%。


长三角城市群,当之无愧的成为领头羊。其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体系最完备、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未来将以核心城市为支点构建南京、杭州等五大都市圈。2021年长三角城市合计GDP合计27.6万亿元,在全国占比24.1%。长三角土地面积合计22.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亿人,2021年经济总量27.6万亿元,占全国的20.2%,和印度相当。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南京、南通、无锡等8城GDP超万亿,而2021年末全国GDP超万亿城市仅有24个。整体来看,长三角综合实力突出,在中国19个城市群中是唯一进入成为世界前六大城市群的超大型城市群。


图片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城市层级方面,长三角呈现出“一超二特三大”的格局,是中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现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这一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城市体系。其中,上海城区人口超过了两千万,是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南京和杭州城区人口均超过六百万,处于特大城市行列,未来将向超大城市进军;合肥、苏州和宁波的城区人口超过三百万,处于I型大城市行列。



成渝城市群则排在第5。报告认为,成渝城市群近三年GDP年均增速8.4%,五大城市群最高;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战略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大。


土地面积合计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2021年经济总量约7.6万亿元,占全国的6.6%,从经济总量上看,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差距还较遥远;近三年GDP年均增速8.4%,为五大城市群最高;常住人口约1.03亿人,占全国的7.3%;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6.3%增长到2021年的63.3%,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低了24.1、14.2、5.4、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5个百分点。



区位方面,重庆和成都是中国西部国家级特大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战略支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04

城市的发展趋势

人流、物流、资金流,向更自由、更繁华、更集约的地方流动——从单个的城市,到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法则。


在胡焕庸线之后,南北差距更为明显。这是个体选择和资源流动的结果。由最初的投资驱动、资源驱动,逐渐转变为消费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驱动。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领域则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就是再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动能支撑作用。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循环战略的大背景下,内陆城市成为开放前沿,同样是当下的显著特征和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发展潜力排名前10的城市榜单中可以看出,如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均为内陆城市,各自在对外开放领域出台“重点政策”。



以成都、重庆为例,两地共同开行中欧(成渝)班列,在2022年前三季度开行超过4000班,已经累计开行超过20000列,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有力诠释。而成都同时还是中国内地第三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2021年,成都双流、成都天府两场合计完成旅客吞吐量4447.18万人次,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


推荐阅读


成都的游戏产业进化论


喜讯!成都再添国家级示范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钟文

编辑 蔺虹豆

图片 成都日报视觉中心、视觉中国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吴东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