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个城市开启新一轮“制造强市”

成都钟文 成都日报 2023-03-16


11月18日

时隔3月,成都在“制造强市”战略上更进一步:成都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举行。在此之前的8月1日,成都市举行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持之以恒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无独有偶

深圳→今年再次明确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


武汉→在其全会决议中也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天津、苏州、长沙、合肥、青岛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制造业。



“制造强市”的新一轮竞争已然拉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记者梳理多位专家的观点认为,以发展制造业的确定性更好应对短期冲击的不确定性。当前受疫情冲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而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则有所上升,这是实体经济在疫情维持经济稳定方面的韧性之所在。


制造业再次成为多个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发力点,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结果。



01

多个城市再提“制造强市”

01

● 在成都市的制造强市大会上


成都对外公布了系列政策“大礼包”(征求意见稿):1意见+1政策+6行动,即一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一份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创新驱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都智造”品牌培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共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产业功能区提能升级等6个行动计划。


目标也更是进一步明确: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制造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城市!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线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屈贤明则对成都“制造强市”寄予厚望:是“迅速崛起的制造强市”,希望在制造强国战略中贡献更多“成都力量”。


更早之前,成都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就已经提出,要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强化制造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此次制造强市大会,系列政策的出台,更是将制造强市战略付诸于具体操作层面。


● 深圳同样如此


在今年早些时候,深圳《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这是继2005年之后,深圳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将制造业的重要性推向新高度。“工业立市”,意味着深圳重新将实体经济放在首位。


大疆总部天空之城


深圳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落地建设10-15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10-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能源项目。


分析该政策,“加快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建设”是其“一号措施”。狠抓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在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链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同时,适度超前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 武汉也有同样举错


武汉在去年年底也提出“制造强市”。努力将武汉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策源地、数字赋能先行地、转型升级样板地——写进其党代会报告。


路特斯武汉制造基地


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武汉将强力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全面提升武汉制造影响力和竞争力。到2025年工业占比保持在27%左右、工业投资累计超过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000户,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记者在分析国内对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发现,诸多城市始终保持制造业的发展定力,在工业化后期仍然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比如上海一直强调守住25%的底线、深圳则保持在35%左右,苏州更是达到40%以上。


02

重要的是找准发展问题

02

制造强市,不仅仅涉及城市执政者顶层设计的考量,更重要的是,针对自身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准自身发展问题,这才是最为关键!

● 记者梳理发现


深圳早在2005年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


今年深圳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再次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对比这两次的时代背景,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深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当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仅仅为2432.16亿元,而当年上海的这一数据为4155.23亿元,相较之下,深圳仅为上海58%左右。城市的自我发展以及深圳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之后,效果逐渐显现。


到2012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达到5672.23亿元,同年上海的数据为7159.36亿元——比例上升至79%。



对深圳而言,这一次“制造强市”帮助其找到了新定位。到今天,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占GDP比重高达18.4%,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中,精准描述了“深圳问题”:更高质量的工业投资结构,更强有力的要素供给体系,更加畅通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高能级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再看成都


2021年成都的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9︰30.7︰6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28.6%和69.4%。而从发展历史的数据分析,成都在2012年二产业占比达到46%的峰值之后,之后逐年下降。



记者认为,成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


基于当前的发展实际情况,在66.37%的占比下,成都服务业已经形成强大市场功能的良好生态。这种情况下,继续提升服务业的占比,显然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而与服务业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制造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当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亟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们说,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又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迈进的标志。



成都提出,针对成都产业建圈强链的难点、研发投入偏低的痛点、创新转化不足的堵点等问题,深刻把握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趋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打响“成都智造”品牌,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同时明确提出要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记者分析认为,“这正是瞄准了成都制造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所在,以短期稳增长和长期提质效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强市’。”


03

城市的作用在于引导

03

在制造业重回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应如何做?记者认为,关键在于城市的引导作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高翔、秦海林此前撰文认为——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旗帜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发挥优势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搭建示范引领性强的制造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应该是各个城市在新一轮“制造强市”战略中应该重点着力的方向。

记者梳理发现,各个城市在新一轮的“制造强市”战略中,选择产业的侧重和路径各有不同。


◆深圳 


在推进加快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建设方面,提出:在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链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


◆武汉 


除了重点推进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发展,还特别提出“强化产业基础再造”:


针对行业有需求、武汉有基础的重要领域,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建设,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解决一批产业卡脖子问题,提升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业基础再造,着力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主导能力。


◆成都 


除了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等重点打造之外,还推出自己的工作方法论:产业“建圈强链”。


成都提出,将着眼支柱、新兴、未来三个方面,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聚焦链主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鼓励链主企业通过并购、发展总部经济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更多企业挺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发挥链主企业行业聚合、信息灵敏等优势,“以商招商”带动链属企业集群发展。


来自成都市发改委的“建圈强链推进动态清单”显示,目前成都已确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12个成都产业生态圈,并进一步细化为集成电路等26条重点产业链,这其中,既有产业规模在2020年达到122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的集成电路产业,也有产业规模约2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


制造业重回城市,正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时代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带动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推荐阅读


锦评|制造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


制造强市,成都绝不是说说而已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钟文

编辑 周杨云

图片 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深圳特区报 长江日报

校对 蔺虹豆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吴东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