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观智库 | 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量质并重”成都怎么办?

成都第一时政平台 成都日报 2023-07-18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将“城镇化”列为四化同步的内容之一。随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四川在“十四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路线图”,同时《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基本建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理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四川与成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全省主干城市,成都又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量质并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更多成都力量?本期《锦观智库》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新型城镇化课题组负责人肖桢。



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和

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Q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A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城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镇化作为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分的生产要素支持和原始创新,为信息化提供优秀人才集聚和技术场景应用场所。


从城市发展实践来看,新型城镇化战略支撑新时代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探索发展、快速发展和提质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我国城镇化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4座城市进入GDP万亿俱乐部。


从经济发展任务来看,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的重点任务。新型城镇化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国内需求的黄金结合点,一边链接的是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另一边链接的是现代化生产、生活等高质量供给体系,对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有巨大促进作用。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看,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1.8亿左右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城镇棚户区改造3961万套惠及9000多万居民、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000多万户,就是坚持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好体现。


Q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四川的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当前,四川的城镇化还面临哪些挑战?

A

2021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372万、位居全国第五,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8%,按照城镇化后期70%标准计算,将有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这将给转入地和转出地带来一系列影响。


首先,是城市体系结构失衡。目前,四川省内仅成都1个超大城市,没有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仅有4个。城镇体系的不完善将导致人口城镇化流向过度集中,不仅给成都带来巨大城市建设压力,也不利于省内其他市(州)享受城镇化红利、实现协同发展。


其次,是工业化相对滞后。工业化进程的滞后不利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当前,四川省工业化率较全国低了近4个百分点,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四川规模农业发展不足、农业生产率相对不高,也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化。第三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进城落户意愿不强,产业吸附就业能力较弱,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所以,四川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上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问题,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推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


成都日报资料图


把扩大内需

和新型城镇化衔接起来


Q

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成都应该如何发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A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必须积极抢抓“双城记”“都市圈”“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做强城市核心功能,不断提升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首先,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创新策源功能,提高科研成果本地转化水平。其次,要坚持把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根本支撑,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第三,要坚持提高资源要素运筹能力,不断强化全球资源调配和区域生产组织能力,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持续增强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运筹功能。第四,要坚持把扩大内需摆在突出位置。成都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辐射川渝以及整个西部,近日又刚刚获国务院批复成为6个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内需潜力巨大。


Q

刚刚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您认为如何才能激发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潜力和作用?

A

我认为,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通过新型城镇化集聚产业、人口等资源要素,引领经济生产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全面转型,这需要消费端和投资端同步发力,才能激发释放其巨大的潜力。


从消费端来看,必须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规模。要让市民“留得下来、消费得起、买得舒心”,就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刚性公共服务需求供给,大力推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新市民的消费能力,推动住房、汽车、家电、家具、家装大宗消费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从投资端来看,必须持续激发城市建设投资潜能。要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释放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城市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运营,提高项目收支平衡水平。


成都日报资料图


推动“三个做优做强” 

实现各展其长、竞相发展


Q

作为城市功能集聚度、复合度最高的区域,中心城区应该怎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城市职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A

目前,成都市主城五区的城镇化率均为100%,已实现完全城镇化。但过去几十年间,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规划更新速度,这使得中心城区在城市风貌、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显著短板,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差距。


当前,就主城五区来说,一方面要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并做强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往、现代服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加速推动产业重构,植入都市工业、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新场景;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多层次精准化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推动过度集中的优质公共资源向外辐射,塑造优美环境和开敞空间,推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对于其他中心城区,则要加强与主城五区的功能衔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强开放枢纽,推动功能差异化提升,促进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良性互动。


Q

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应该如何把握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提升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必要支撑?

A

第一,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应该全面分析自身发展现状,包括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历史文脉、自然资源等,在全市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放大自身特色优势,做优做强核心功能、特色功能、基础功能,坚定不移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第二,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城市经济由投资拉动型向产业支撑型转变,通过着力畅通城乡要素流通、优化分配结构,推动产业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形成“产—城—人”高效循环。


第三,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还应该积极拓宽开放合作路径,深入探寻与其他城区携手发展的共赢点,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不断巩固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推荐阅读


58项措施出台!成渝这样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记者探访 | 发热诊疗站,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张舟

编辑 王戬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庄伟伟

监制 杨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