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观智库 | 如何通过稳预期强信心 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成都日报 成都日报 2023-07-18




编者按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信心的支撑,预期稳、信心足,企业家就敢于扩大投资、专业人才就会创新迸发、居民消费需求就能持续释放,从而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形成良性循环。


从春天出发,鼓足信心,抓住机遇。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把握经济恢复关键期,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用实招细招扭转市场预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如何通过稳预期、强信心,实现成都今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本期《锦观智库》采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柴剑峰。



精彩观点速览


我们需要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在供需两端发力,鼓励投资和消费。


加快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行动,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环节,提高效率,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温情与温暖。


重中之重还是要修复并持续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比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增加购买力,将潜在性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消费需求


成都全市上下铆足干劲,拼发展、谋突破,将不断增强各类人才挑战自我、融入成都发展的信心。



01

要特别注重改善人们的预期和信心

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文章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当前,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注重改善人的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社会心理预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对方向、前途的预判,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如果人们信心不足,就会减少消费和投资,众多微观个人行为则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进而降低心理预期和发展信心,陷入循环积累下降通道。因此,无论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均体现了信心的重要作用。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需要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在供需两端发力,鼓励投资和消费。当前,距离市场信心完全恢复还需要时间,但只要我们持续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就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经济大循环,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


此外,依然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凸显,经济景气走弱,影响着社会心理预期和信心。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存在。可以说,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和信心迫在眉睫。



02

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温情与温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家群体、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常用“56789”来概括他们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新的一年,如何坚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激发民营经济等市场主体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决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坚持贯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平等对待国企和民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保障其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发挥企业家精神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作用,引导企业家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敢于在迷茫中探索规则和出路。持续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时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披荆斩棘、扬帆远航。


要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增强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传递全力拼经济、定心谋发展的部署,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的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引导民企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寻找未来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生产点、增长点,不断挖掘自身发展潜能。


要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融资、审批等一揽子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鼓励市场良性竞争。加快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行动,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环节,提高效率,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温情与温暖。调查民营企业的运行状况,及时回应其普遍担心的问题,“一企一策”地制定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的具体办法。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03

激活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热情

预期和信心也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如何修复和增强广大群众的信心,激活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热情,打通国民经济循环?


重中之重还是要修复并持续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比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增加购买力,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消费需求;增加居民财产净收入,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机制创新,使中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要素收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和主体债务负担,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提升就业的稳定性,减轻就业压力,让消费者敢于消费。


增强消费意愿。推出更多产品的优惠、主题促销、节假日庆祝活动来拉动消费,继续发放消费券或补贴等发挥杠杆的撬动作用,更大限度来改善消费者的预期。成都要加大力度刺激群众的消费热情,高效匹配供给和需求,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断健全并创新升级消费市场,释放居民消费需求。


创新消费场景。支持营造绿色消费、品牌消费、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消费新场景。积极开拓新型消费行业如新型养老、智能体育等,创造新消费需求。提供更多直达便捷时尚的消费场景。健全消费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严格把关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健全消费市场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营造消费氛围。开展常态化促消费活动,营造积极热闹的消费氛围。通过节日消费,商超消费活动、文化旅游节、美食节等手段来营造消费热潮。支持夜食、夜购、夜游等夜间经济生态,营造全时段、全领域消费氛围。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引导电商企业举办线上年货节、网上赶大集等促消费活动,支持实体商业发展线上业务,推动互联网平台向线下拓展。



04

增强高层次人才对城市发展的信心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成都如何把握人才发展的规律特点,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全方位增强高层次人才对成都城市发展的信心,为成都发展蓄力?


2022年,成都全市GDP跨越2万亿元门槛,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023年是成都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全市上下铆足干劲,拼发展、谋突破,将不断增强各类人才挑战自我、融入成都发展的信心。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牵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促进双城间人才共享和人才流动。坚持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一体推进,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引导政府、社会和大学由信任寻共识、由互助创企业,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联动的“大科创”格局。


坚持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一体部署,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就近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招引培育高能级“链主”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创新协同、生产配套,打造支撑“链主”企业集群。加快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供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全链条服务,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注重人才服务的公平对等和人才需求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不受清单局限的多样化服务。灵活融合电子办理建设人才一网通平台,各项人才事务一键办理、人才供需一点匹配,为其去繁从简,提供便利。


持续探索人才选用机制,充分放权用人主体,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断优化“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推动人才流动,扩大市场的开放性和信息透明度,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认定、评价、筛选机制,如推行科技人才代表性成果评价、以团队为基础的整体性评价制度、规范化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如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促成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



推荐阅读


高举旗帜 团结奋斗开新局——写在2023年成都市两会召开之际(上)


步行15分钟,让修鞋、配钥匙等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仕印

编辑 王戬

摄影 成都日报资料图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庄伟伟

监制 杨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