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质量,高频词!

成都日报 成都日报 2023-07-18


每年“两会”如同开年序曲

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话心声,说期待

让我们一起倾听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微心愿


“两会”现场

关于这些“民生之问”

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们

如何建言献策

👇👇👇


孙晓滨:肿瘤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医务工作者要担起责任

“现场聆听了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高质量’三个字是高频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中午,在成都日报2023成都两会新闻会客厅,记者采访了市人大代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孙晓滨。


作为一名从医31年的医生,他说,作为一名新当选的人大代表,他非常自豪,同时也是责任在肩。他非常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在这方面,对疾病的预防和早诊早治尤为重要,特别是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提出的,“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这就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担负起应担的责任,把‘高质量’三个字落到实处。”孙晓滨说,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诊疗技术,提高早诊率;另一方面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有益的健康宣教,要让人们意识到肿瘤的早诊早治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好处。三医院对肿瘤的早诊早治非常重视,已把各种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作为常规。


“也希望各级基层医院在这方面能更好的担负起责任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说。


邓喻文:加强大运会场馆可持续利用 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今年7月,第31届夏季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举行。如何加强大运会赛事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市人大代表、民盟金牛区总支主委邓喻文接受采访时建议:通过加强招商、融合周边产业生态等综合措施,推动成都大中型体育场馆可持续利用。


邓喻文介绍,成都目前拥有大中型体育场馆67个,但存在赛演资源不丰富、无形资产开发不充分、公益效益尚未彰显等短板。为此,她建议,涉及相关部门要紧扣核心加强招商引资,按自身场馆的特色和场馆基础,拓展赛演资源品牌。围绕场馆核心赛演业务积极外出招商引资,引进各类赛演资源、上下游产业链、500强企业等,打造区域体育产业生态链,培育融合产业生态。要围绕周边打造文商体旅融合消费场景,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以体引流推动消费。市级相关部门要联动起来,打造自身特色赛事节会IP、体育研学项目、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场馆或赛事特色的文创产品、纪念品等,吸引市民群众参与,带活场馆人气,带火体育消费。


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还在于还馆于民、服务群众。为此,邓喻文建议,场馆赛后可逐步探索非赛时阶段低免开放业务,让高大上的场馆真正为民所用。同时,可与相关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运动会、展会等活动,让群众近距离体验场馆魅力。


陈学平:把生态文化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传家宝

“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融,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扎实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未来乡村建设。”市人大代表、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学平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农村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保护好本地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卫生等,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保护好南宝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溪一鸟,有了美丽的家园,才有我们发展的基础。”陈学平说。
作为“天府羌寨”上的南宝山直台村,羌文化底蕴深厚,羌绣、羌笛、释比、羊皮鼓舞等被列全国级非遗名录。“按照打造羌文化特色村寨示范村定位要求,我们将坚持羌文化特色引领,用心塑造精品,打造‘天府羌寨、云上南宝’核心品牌,从景观小品、绿化节点、装饰雕饰、公共设施入手,积极梳理一批羌文化意象标识、特色形象、典型色调,将羌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管理。”陈学平介绍。
直台村将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为主抓手,把当地的生态文化、自然资源、人文优势充分利用发挥,持续抓好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持续壮大以羌绣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保护羌文化遗产和手工艺人,做好传承发展,构筑南宝山羌文化产业生态圈。把当地生态资源、羌文化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传家宝。


张裕鹏:多元展现天府文化 做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成都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如何进一步扩大全球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对此,成都市政协委员张裕鹏提出了相关建议。


多元展现天府文化,擦亮“一带一路”上的成都城市名片,是他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成都应依托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牢牢把握大运会契机,将其打造为推动成都对话世界的核心载体。”


具体而言,持续做大做强广受世界喜爱的大熊猫超级IP。深挖以熊猫IP为核心的天府文化特色内涵,优化整合产业链,围绕天府数字文创城,高质量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功能区,促进文化产业与新经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文化产业与其它“一带一路”优势产业合作开发,加速推动“文化软实力”向“产业硬实力”高效转化。


不断增强和提高成都天府文化在世界上的外交影响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建立双边合作机制,以多元的天府文化为媒介,持续拓展成都代表性的三国文化、川剧文化、酒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具象表达边界,增强成都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国际化传播力度。


此外,他还建议担好极核城市使命,为“一带一路”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面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成都应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展壮大开放型产业。”他表示,一是抢抓“一带一路”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对跨境物流运输效率带来大幅提升的发展机遇,鼓励优质商品进口,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持续增强成都作为国际陆港双重枢纽的设施承载能力,更好地促进货物贸易强链、服务贸易扩能。二是紧扣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其发展。


“作为政协第十六届成都市委员会港澳委员,我也会充分发挥国际化智库的桥梁纽带作用,向海外朋友、国际客户讲好成都故事,以实际行动支持蓉港合作交流工作,在城市发展、招商引智等方面积极作为,为蓉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表示。


吴博燊: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验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可以起到‘1+1>2’的聚变效用。”围绕这一建议,成都市政协委员吴博燊的提案写了满满五大页。


他表示,成渝地区拥有高等院校199所,年毕业大学生近百万人。他建议学习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高标准共建成渝科创走廊。


“首先是强化成渝地区科技联合创新,其次是共同培育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此外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同时还要加大对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其次,加快建设国家级的国际交流门户。“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总领事馆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22年11月,成都有总领事馆20家,重庆有总领事馆11家(含1家临时闭馆),成渝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议学习粤港澳国际化大湾区经验,打造中国内地国际交流门户。”他提出,支持提高国际交流中的“成渝元素”,积极承办重要国际会议,吸引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及活动落户成渝;发掘“蓉欧”“渝欧”的国际贸易潜力,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为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支持成渝企业转型为“跨国公司”,支持成渝地区企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带动成渝地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去”。


此外,加快建设国家级的新兴产业集群一一“建议学习粤港澳建设全球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成渝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国家级的特色金融中心一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成渝建设成为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议按照《纲要》要求,学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经验,在金融领域实现特色定位和协同发展。




推荐阅读


话心声,说期待!听代表、委员说微心愿


在成都街头与两会现场同频共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袁弘 李柯雨 何良

整合编辑 王戬

海报设计 赵蕴如

图片 受访者

校对 蔺虹豆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杨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