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创新链”,如何共融共舞? | 中国式现代化成都调研行③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报告正文如下
有“花蕊”造型的金融城双子塔,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天府软件园,还有“人”字形的欧洲中心……这些伫立在成都高新区的建筑,不仅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想象力,也是这个国家级高新区科创活力四射的体现。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勉励企业抢抓机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去年来川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鲜明提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目标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就将“科创”基因融入成长血脉,综合实力长期位于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产业链、创新链“双链共舞”,一首蹁跹悠扬的“圆舞曲”正在成都高新区上演。
6月
我们走进成都高新区
深入调研成都高新区
在新的“攀高”路上
如何找准产业链、创新链
“双链”深度融合的
结合点、联结点和发力点
在关键处落子布局
助力全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01
“双链共舞”,谁来主导?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面向国内外顶尖团队“揭榜挂帅”
5月26日,北京,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现场,“其貌不扬”的PSA5000A矢量信号分析仪作为成都科创力的代表之一亮相,吸引了不少目标观众。
这是一款攻克了高相噪频率合成等核心技术的高性能台式信号分析仪,诞生于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AI创新中心,2021年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由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我们认为企业是推动科技发展、创新的主体,提高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推出更好的产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助理徐云龙在采访中说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也是市场主体、经济细胞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呢?
👇
这需要政府既俯下身子,把“基础功课”做在前面,也需要登高望远、前瞻部署。
自2018年开始,成都高新区以产业培育为核心,构建“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潜在)—上市龙头企业”的四级梯度培育体系,并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金融、人才等配套政策支持。
截至2022年底,成都高新区已累计培育上市龙头企业13家、独角兽企业(潜在)近3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8家)、瞪羚企业653家、种子期雏鹰企业805家。在今年发布的2022年备案四川省瞪羚企业名单中,62家入选企业有一半来自成都高新区。
立足“高原”,筑造“高峰”。2021年1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岷山行动”计划,面向国内外顶尖团队“揭榜挂帅”,以“一链双轮六维”的制度创新体系,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
目前,发布的3批需求榜单已吸引超过200个团队申报,11个团队成功揭榜,随着成都岷山氢能与碳中和研究院、成都岷山华西医疗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院、成都岷山先进封测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企业的落地扎根,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也有了新动力源。
不论是体系化培育科创企业,还是结合产业需求引入创新力量,要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
02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谁来推动?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突出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长期以来,“双链融合”的一大堵点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在产业中进入应用场景,能否真正解决问题?研发的产品能否生产出来,客户会不会重复购买?能否量产,市场空间多大?……
科技成果不是商品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谁来推动”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
走进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的展厅,一张由三个圈层构成的圆形图格外显眼:核心圈是锦城实验室,第二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最外一圈则是华大基因、华为公司等头部企业。
这张图,是“核心+基地+网格”的“环实验室产业生态”具象化呈现。
天府锦城实验室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基地”、与关联头部企业“共建转化网格”,一条从项目源头科学家(PI)出发、产出高值知识产权(IP)的科技成果,再借力上市公司(IPO)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就此形成。
沿着“PI-IP-IPO”这条路径,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包括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内的109个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功能平台,以及赛诺菲、美敦力、成都先导等3000余家企业,去年为成都高新区带来了1200亿元产值的生物产业规模。
“中试平台”一头连接“创新”、一头连接“产业”。今年以来,“中试平台”成为了成都高新区的另一高频词:
1月9日,发布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中试十条政策”,以及首批十大中试平台招引方向,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3月6日,举办“中试+”生态大会,成都高新区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理念,通过中试赋能,5年内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平台处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招引‘瓦特式’人才、汇聚各类投资主体,构建‘中试+投资+孵化’模式,形成中试平台市场化盈利能力。”
位于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生物医药国际平行实验室,建设有CAR-T等7大技术平台,为优赛诺 (荣获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最高奖项)等初创型企业提供中试生产线,助力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要突出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当好一个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推动者”。
03
为“产业链+创新链”提供给养,钱从哪来?
构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综合运用产业基金
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能级提升
如何发挥资金链发挥催化作用?
👇
今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其中成都上榜的10家企业有7家来自成都高新区。
“作为成都高新区重点搭建的产业投资平台,在区内协同上,策源资本积极参与高新区天使基金的‘接力投’,在高新区天使基金孵化的项目中优中选优。”策源资本总经理李小波说。
在“0到1”、“1到10”关键节点上
成都高新区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
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为企业精准注入“血液”
“加速键”就此按下
👇
除了直接投资,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基金工作也在不断完善——
2022年,修订出台成都高新区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会同策源资本已完成清科PE/VC前20榜单、共计40家投资机构的对接全覆盖,完成6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目标,共组建21支基金,其中15支基金注册在成都高新区。
发挥产业基金对招引工作的“强磁场”效应——
成都高新区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建圈强链,截至今年5月,已收到合作基金推荐项目信息约600个,正在深入洽谈推进的“卡脖子”技术、“专精特新”、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项目90余个,已通过决策审议及落地的重大项目45个,累计拟投资规模达300亿元……基金助力产业建圈强链,一大批高能级项目落地高新区。
今年2月,在2023中国(成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上,成都高新区集中签约全国20家机构,签约规模超600亿元。
“产业基金、产业投资、共创未来”,不仅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必须深度挖掘、充分激活资金链的给养作用,让“双链共舞”的活力进一步涌现。
04
创新人才,如何“引得来”“留得住”?
用好市场化手段
把“人才链”的设计嵌入产业发展需求中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引聚人才总量超75万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超过450人、省市级人才超过1100人。
成都高新区作为中西部地区
人才密度最高
人才吸引力最强
人才活力最优的区域之一
为什么获得众多人才青睐?
👇
位于天府三街的国际人才城楼上,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区)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回答道,“我们为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和企业需求提供专业保障,按照产业园‘聚集产业、培育市场、孵化企业、服务人才’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做好产业打造、企业培育、品牌推广和协同赋能相关工作。”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如何打造?
一方面要聚焦自身,优化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另一方面要眼光放大,扩大招商储备库。目前产业园内的147家人力资源服务专业机构,已有瑞人云、宝航等6家行业百强企业将全国总部设在这里。
怎么做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企业培育?
产业园做细“一对一”企业服务,聚焦企业需求和企业特色,增强差异化培养力度。产业园内2019年上市的人瑞人才,是中国西部第一家港交所上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今年4月上市的北森控股,成为“中国HR SaaS第一股”。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品牌推广、协同赋能怎么做?
今年3月,“蓉漂杯”首届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国际人才港举办,成都高新区向优质项目伸出橄榄枝,红外图像的深度处理与智能分析技术及产业化等7个项目与成都高新区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将意向落户成都高新区;毫米波雷达模组等4个项目与高投创投达成合作意向,签署投资协议。
通过做优专业能力,成都高新区为破解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等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预计本月底,我们将上线升级后的小程序,本次升级将为初到和拟到成都高新区的人才,提供‘首站式’理念全方位服务。”在运营项目经理的展示中,新版金熊猫人才通,就像一个热情友善的“好朋友”,正等待着与成都高新区的新朋友们相见。
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成都高新区
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
一流科技园区正加快建设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也将获得更多助力
专家观察
李晶晶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核心城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应聚焦技术核心能力、“四链”协同配套、互融互促机制等方面,建造高能级创新链,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加强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建设,提高创新策源力对产业的引领作用;
建强高质量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创新链,构建协同高效的产业链;
建立高富集资金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合理布局资金链,提高资金在创新链上配置的灵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建设高层次人才链,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营建“四链”融合创新生态,健全创新链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主体与企业协同合作转化的互融互促机制,切实提高城市创新引领力、竞争力。
近年来,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围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提升科技创造能级水平,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显著;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成都积极打造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共同体,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加大力度引进落地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强建设运行高能级创新平台,创新整体水平表现优异。
成都创新能级水平主要体现在创新策源力、科技竞争力、创新主体集聚力等方面。今年一季度,成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成都超算中心运营已为超过23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算力服务,超260家用户完成软件适配和性能测试;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14家,同比增长71.1%;技术合同成交5052项,成交额增长87.9%,其中输出技术2866项,成交额增长128.0%;新增新经济企业注册数2.8万户,同比增长77.7%,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连续8个月位列全国第二。
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百强园区中脱颖而出。
2021-2022年,成都高新区连续两年在赛迪发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位列第7名,2022年经济指标迈上新千亿,达3005亿元。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体目标,成都高新区着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通过加快建设四大功能区,实现区域共融发展,高质量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积极打造产业基金集群等多种路径,做优做强区域能级。
成都高新区发布了一揽子科创新政,积极打造“PI-IP-IPO”创新链条。聚力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实施“岷山行动”计划,率先在全市探索“揭榜挂帅”制度;聚力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聚焦重点产业链、未来产业赛道培育引领性企业;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首次在政策中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全面实施“科技创富”计划,不断优化人才“金字塔”结构,大力塑造高新“金熊猫”人才品牌。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紧扣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强化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努力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
二是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落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突破性、示范性改革试点成果;
三是努力建设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挥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动力和重要引擎作用,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四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展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成都高新”品牌国际影响力。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成都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报告执笔: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帆;
调研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黄建华、刘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何晓蓉、陈伟、陈仕印、张舟、黄琴
记得把公号加星标,否则可能看不到推送哦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