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内陆开放高地的“枢纽效应”|中国式现代化成都调研行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白江区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实施“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面向泛欧泛亚、“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引领区、开放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示范区、国际品质生活区和成都国际陆港门户枢纽“四区一枢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实现了由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港口城市、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
成都日报社联合成都市委政研室开展的
2023“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调研行
联合调研组第六站走进成都青白江区
探访他们如何发挥
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
推动高水平开放
服务成都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
辐射作用更强、经济活力更加充沛的
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敬请关注!
报告正文如下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开放,也是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经济活力更加充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成都国际班列开行十周年。十年间,穿梭往返的国际班列和日夜繁忙的成都国际铁路港,见证着青白江区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从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港口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一座城市,如何在高水平开放中提升经济能级、推进高质量发展?成都日报社联合成都市委政研室开展的2023“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调研行联合调研组第六站走进成都市青白江区,实地了解青白江区如何立足成都国际陆港优势,充分发挥内陆开放高地的“枢纽效应”?
01
如何依托国际通道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8月8日晚,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下一届大运会主办城市德国莱茵-鲁尔区的代表,接过了大运会的旗帜。
驰骋往返在“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是青白江区拥抱世界、链接全球的生动写照。
作为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老工业基地,青白江区如何蹚出一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道路,发展成为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从不断延伸、四通八达的国际班列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2013年,首列蓉欧快铁(后统一为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远赴欧洲,正式开启青白江区国际化的旅程。不久前,“澜湄蓉欧快线”班列首发,中欧班列“牵手”中老铁路,标志着“东南亚—成都—欧洲”多式联运通道正式打通,构建起一条全新的亚蓉欧大通道。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十年间,随着新线路不断开通,一系列从青白江区出发的“新发”“首发”班列,呼啸着驶向全新的终点。截至目前,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量已超2.3万列,联通境外105个城市,形成中欧(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越)班列等多向度班列协同运行格局,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至欧洲、北至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国际班列开行量和综合评价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青白江区为何脱颖而出?这背后是发展理念从“培育通道”向“运营网络、运行效率、服务体验”更高标准的转变。
今年5月,一个“特殊”的水果集装箱在彭州濛阳的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开箱。它来自东南亚,装满了进口山竹,这是成都国际班列首次为中心商户提供“门到门”水果冷链运输服务。
通过成都国际班列专线,新鲜的水果从东南亚“产地”直达成都“市场”,用时不到3天。相较于以往,不仅运输时间更短,安全性、稳定性也更高。“规避了以往全程公路运输模式中由于气候、路况、通关等因素造成的时效延误和损耗,极大地保障了水果的鲜度。”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全国率先推出“蓉欧速达国际五定班列”,率先开启全程冷链运输模式,首创跨区域中欧班列合作协调机制……近年来,成都国际班列不断优化运营组织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极大提升了运行效能。
要提升看得见的速度,还要提升看不见的速度。围绕成都国际铁路港口岸高效畅通的现实需求,青白江区一系列政策应运而生——深化“智慧陆港”建设,深入推进通关便利化,加快建成数字班列、智能场站;创新落地“智能云分流”“内陆综保区通关一体化”“车边直提”等模式,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入境口岸与综保区货物直转。
如今,成都国际铁路港进出口货物实现“运抵、落箱、转关核销、核放”4个关键环节企业“零跑动、零等待、秒办理”,极大压缩了原本纸质单证交接的人工、时间、耗材成本。
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借力国际班列的高质量开行和成都国际铁路港高水平开放,青白江区正实现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
02
如何做强枢纽功能
变“经济通道”为“通道经济”?
每两小时就有一趟班列驶出或到达港区,每一天就有2000车次进出集装箱中心站……如何将“经济通道”转变为“通道经济”,一直是青白江区不懈探索的方向。
“以通道促贸易”。近年来,青白江区依托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高能级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8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形成了以汽车整车及零配件贸易、跨境电商、冷链贸易、大宗商品等为特色的进出口贸易产业链。
强化企业外引内培,推动巨石、天马、厦钨、台嘉等生产型贸易企业稳步增长;58企服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开园,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模式全覆盖;先后承接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二手车出口试点等国家级汽车贸易试点工作,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综保区外的平行进口汽车保税车城;推动大宗进口贸易跨越式增长,实现肉类贸易、粮食贸易、有色金属贸易等品类常态化运行……
今年上半年,青白江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92.6亿元,同比增长63.9%,国际贸易已经逐步成为推动青白江区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催生出一系列新市场、新业态。
富有异国风情的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已成为青白江区的高能级进口贸易载体。今年以来,青白江区连续举办“陆港枢纽青白江、安逸蓉城购全球”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夏日购物节暨成都进口商品展销系列活动,集中展销来自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商品)馆特色跨境商品。
“我们希望通过活动打造标志性消费场景,让市民零时差、零距离享受全球优质产品。”青白江区国贸和物流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白江区正聚焦红酒、奶粉、肉类、整车等高端消费品类,构建“口岸+商圈”消费联动模式,着力打造特色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实现外贸消费双促进。
外贸领域的突破,也为青白江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
国内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80%以上落户港区,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顺丰、香港玉湖、盒马鲜生、TCL等近200个重大项目陆续引进……青白江区将工业基础优势和枢纽开放优势深度融合,以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欧洲产业城、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为承载,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初步形成国际供应链、国际贸易、保税加工、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
03
如何借势国际枢纽
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
当国际枢纽链接“中试”,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为什么选择“中试产业”?其基础是青白江区具有背靠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成都国际铁路港带来的物流枢纽优势、深厚的工业积淀优势。去年6月,青白江区在全国率先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推动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搭建起了青白江区与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共享的交流平台。以产业链为核心,结合供应链、创新链,乃至信息链、资金链,青白江区的中试产业基地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链接。
今年7月,青白江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成以新材料、新消费、新能源、国际供应链、装备制造、都市开放农业为主的六大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和中试产业两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竞争力,高质量打造具有青白江特色的“6+2”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等都绕不开中试这道门槛,其科技成果和技术基本都要通过中试实现产业化。
“中试产业”给青白江区带来了什么?青白江中试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构建起了“1+3+N”的中试产业发展体系,即1个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实施意见、3个中试服务平台、N个中试产业支持政策。目前,已有60余项科技成果在青白江区完成试验验证,12项科技成果实现中试产业化应用。
去年,青白江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115家,同比增长59.7%。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18件,同比增长13.18%。“我们区科技创新投入基本呈现两位数增长,2022年各项指标都排在全市前五位。”青白江区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试像是一个支点,将支撑起青白江区未来的大发展。”青白江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随着贯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全链条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将有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加速形成创新策源高地,推动青白江区更高水平开放合作,以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助力成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线思考
池勇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
助力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青白江区作为成都中欧班列始发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提出的“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殷殷嘱托,主动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市战略中找定位、强担当,全力打造更高能级开放平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经济,营造更高水平开放环境,助力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高水平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全力发展更高层次开放经济。以圈链思维优化产业顶层设计。坚持把“经济通道”转化为“通道经济”,立足全面开放优势,提出构建以新材料、新消费、新能源、国际供应链、装备制造、都市开放农业为主的六大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和中试产业两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打造具有青白江特色的“6+2”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陆港优势,加快建设国际供应链经济重要承载区,今年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92.6亿元,同比增长63.9%。以创新理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贯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全链条中试产业生态,以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各类技术创新平台42个,推动50余项创新成果转化利用,带动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以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强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和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依托华为、SAP等头部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元宇宙产业,签约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元宇宙数字文化产业园,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产业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模式,引入蜜雪冰城、茶百道等链主企业发展新消费产业,不断强化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高标准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全力营造更高水平开放环境。深化制度创新夯实保障。积极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形成改革创新经验成果116项。深化“智慧陆港”建设,实现海关、班列及场站间数据集成交互,创新落地“智能云分流”“内陆综保区通关一体化”“车边直提”等模式。完善公服配套优化品质。先后引入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实验小学合作办学,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办医。优化提升万达、美程、水街等城市商圈,加快推进总投资超100亿元的城厢临港未来公园社区等项目建设,投入2.5亿元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1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景观品质及服务功能,厚植公园城市本底。强化智慧治理提升效能。深化“智慧蓉城”建设,全面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和先进技术迭代,形成态势呈现、风险预警、高效处置、情况反馈的工作闭环。健全“微网实格”体系,“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实现标准化、实体化运行。完善源头治理、源头化解、源头处置长效机制,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持续构建。
专家观察
贾若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沿边地区一起成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广阔的内陆腹地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是我国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以强大的国内大循环联动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在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和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重要的极核,位于我国地理几何中心,拥有以自贸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国别合作园区等为主要支撑的开放合作平台,形成了以“双枢纽双机场”为主要优势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构建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正奋力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高地,为更好服务和支撑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着眼于高水平开放要求,成都要聚焦以下重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一是聚焦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和加强开放平台互动,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上实现重大突破。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促进不同类型开放平台的协同互动,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着力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二是聚焦畅通综合立体开放通道建设,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实现重大突破。成都位于我国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交汇处,要立足四川,加快畅通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立体交通大通道,更好辐射西部,支撑全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在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实现重大突破。三是聚焦对外开放环境建设,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聚焦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青白江区拥有高水平的开放平台、畅通的开放通道和一流的开放环境,是成都高水平开放高地建设中的排头兵。青白江区努力扩内需、增优势、补短板、畅循环,深入实施运贸产一体化战略,着力推进枢纽通道向枢纽经济发展,通过高水平开放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并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是通过畅通开放通道努力做好“运”的文章。依托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立起西至欧洲、北至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铁路通道和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二是通过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做好“贸”的文章。以贸易集聚资源,拓展市场,助力川货出川,同时,聚焦贸易,加快建设贸易结算中心,引导国际贸易总部结算落地和本地产业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三是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做好“产”的文章。依托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道通,大力发展国际供应链、国际贸易、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成都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报告执笔: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谢夏冬
调研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 黄建华、刘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何晓蓉、陈伟、陈仕印、张舟、黄琴
记得把公号加星标,否则可能看不到推送哦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