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锣鼓BGM响起!近者悦,远者来

成都第一时政平台 成都日报 2023-12-25


经过三年紧张的施工建设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的工程主要建设项目

已经基本完成

今日

锦江剧场揭牌仪式暨中秋国庆惠民展演活动

在锦江剧场广场举行

百年“戏窝子”重装回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内,一段川剧戏歌《花重锦官城》唱段响起,婉转悠扬,余音袅袅。而唱出这一嗓子的,正是梅花奖得主、成都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超。


最近,王超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到成都川剧艺术中心走走看看,“似曾相识”的感觉迎面而来,但又多了一份古朴的新鲜感。



走过与大剧场连接的走廊,王超来到“悦来茶园”,这里已变成一个小剧场,但“万年台”的古朴布局仍在。王超看向眼前的舞台说:“这里就是我川剧梦开始的地方。”



王超的目光似乎可以透过岁月——这园子,这地界,凝缩着川剧百年历史。如今,以前的锦江剧场化身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回归,只待锣鼓重响起,好戏再开场。




梅香悠远的戏窝子



“悦来”取自《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之意,期待远近的观众和茶客都来光顾。



据《成都街巷志》记载,1908年,红星路内侧华兴正街的悦来茶园开业,茶园亦戏园,是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的、正规的剧场。郭沫若曾写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戏园,名‘悦来茶园’。”



从建成起,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就在此驻场演出。群英荟萃的“三庆会”,汇聚了当时成都的剧界名伶,创演过多部经典好戏,《江油关》《木兰从军》《杜十娘》《离燕哀》等经典剧目至今仍为人乐道。



1954年,悦来茶园进行改建,并取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之诗意,改名为“锦江剧场”。改建之后的锦江剧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建筑,有小小的天井,假山背后有腊梅飘香。


晓艇


梅香悠远。作为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首届得主,晓艇是和悦来茶园一起成长的。


“川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得到长足的发展,有资金,也有大批文人加入其中。我记得当时在悦来茶园,经常能看到李劼人帮着修改川剧剧本,非常让人怀念。”晓艇说。


蓝光临


“这里走出了太多的优秀川剧人,一代传一代。是不折不扣的川剧窝子。”上世纪六十年代,悦来茶园的剧场粉牌上一旦出现陈书舫、竞华、蓝光临、筱舫、刘成基、晓艇的名字时,剧场瞬间爆满。“去锦江剧场看戏”,成了当时极富盛名的文化景观。





“人气、仙气、猴气”



业内人士用三个词形容川剧的剧种个性:“人气、仙气、猴气”。人气即川剧有程式但不拘泥于程式,表现生活接地气,表现人物很生动。仙气即川剧中常有“神来之笔”,如变脸、踢慧眼等出人意料的手法。猴气即川剧中有着川人的调皮和机灵如藏刀、牵眼线……



1988年,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凭借一出《石怀玉·惊梦》享誉戏坛。王超至今仍记得,1991年,当他在锦江剧场观看了这部折子戏后,感受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同年,王超如愿登上了锦江剧场的舞台,演出了其人生中的第一场大幕戏《刘氏四娘》。


“戏无技不惊人,戏无情不感人”,王超说,“我除了虚心向老师、导演请教,就是更加勤奋地练功。”《刘氏四娘》于1993年进京演出,获得了多项“文华奖”。


“它(锦江剧场)是川剧的宝地,代表了川剧文化的发展。”“巴蜀鬼才”魏明伦如是评价。


陈巧茹


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梅心目中,悦来茶园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宝地。“咱们川戏的基地,不仅仅是川戏,还有曲艺在这里的历史也很悠久。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我们戏曲文化的一种传承。”


王玉梅


晓艇、刘芸、古小琴、陈智林、马文锦、陈巧茹、喻海燕、何玲……目前,四川已有20余位川剧名家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他们曾在锦江剧场或悦来茶园演出,也曾带着自己的精品力作全国巡演、走向海内外。









《尘埃落定》《落下闳》《红梅记》等多部精品川剧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注脚。





“不能少”与“再出发”



2001年,原来的锦江剧场建成并更名为“川剧艺术中心”,由此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以剧种命名、以戏曲演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场所。中心内有锦江剧场、悦来茶园、川剧博物馆等场所,形成了“北有老舍茶馆,南有悦来茶园”的艺术格局。



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曾说,锦江剧场有着最原汁原味的川剧。这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芙蓉国粹传奇变脸秀》,“变脸”、“吐火”等绝技令人叹为观止。



2020年,悦来茶馆开始拆除重建工作,随后锦江剧场、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也进行了改(扩)建。



但悦来茶园、锦江剧场、川剧博物馆等核心的功能区域都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些是戏迷朋友们有着深深情感羁绊的地方,不能少!”王超说,“悦来茶园和以前一样,会以传统的折子戏表演为主,而锦江剧场则会表演一些大戏、旅游演出等。”




秋日下,锦江区华兴街上,川剧艺术中心的红色外墙与灰色的飞檐式起翘建筑屋顶交相呼应,既有官式建筑的端正,又有川西民居的灵动,由红墙壁、红台子、红房子、红斗篷构筑而成的建筑被鲜花簇拥。


这是戏迷们熟悉的成都“川剧戏窝子”。历时3年,全新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已整装待发。




记得把公号加星标,否则可能看不到推送哦


推荐阅读

中秋国庆假期最新通知!

哇!有只熊猫跟着我!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成都日报文化名城专班

策划 张魁勇 蒲薇 庄伟伟 段祯

记者 段祯 吴雅婷 

拍摄/剪辑 钱虹辰

编辑 周杨云

海报设计 苏莹

校对 王戬

审核 陈彦川

监制 吴东伟

图片 据成都市川剧院、本报资料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