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个故事,说说“我”与雪域高原的11年

成都第一时政平台 成都日报 2023-12-25


3000米,海拔很高

一所所学校

在雪域之上拔地而起

11年,时光漫漫

一批批队伍前赴后继

扎根涉藏地区倾囊献策

-10℃,寒风刺骨

一箱箱贝母与酪蛋白

走出高原甚至迈出国门


今年,是成都接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奋进之年。2012年以来,成都市20个对口支援区(市)县先后派出7批次共计万余名干部人才对口支援省内涉藏地区,为助力脱贫奔康、接续乡村振兴、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时光转瞬

在这11年中

省内涉藏地区发生了

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们又与支援队伍有着哪些难忘的故事?

👇👇👇


01

马背慢游理塘


甘孜州理塘县作为赛马文化之乡,却缺少马文化体验项目。2022年初,新都区对口帮扶工作队、高城镇政府、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借力千户藏寨德西一村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依托德西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勒通马背慢游集体产业合作社。


去年“五一”期间,理塘县的乡村振兴项目“马背慢游理塘”正式运营,推出了马背骑游、藏装租赁、藏餐品尝、拍照写真等旅游互动体验项目,受到了各地游客的欢迎。


截至2023年9月底,项目实现营收35万余元,其中承包户15户每户增收20000元,村集体收入5万元。


02

76个牦牛养殖场


牦牛产业是阿坝州小金县的支柱产业。在对口支援过程中,如何抓住“牛鼻子”,对牦牛产业进行现代化全产业链开发?


新津区结合当地实际,交出解题答卷——补齐产业链前端,夯实稳步发展“支撑底座”;做强产业链中端,培育快速壮大“核心动力”;完善产业链后端,拓展持续惠民“长效渠道”。


目前,利用村集体闲置圈舍建设牦牛集中育肥大棚,新津区已帮助小金县建成适度规模标准化牦牛养殖场76个,覆盖农户460余户。牦牛产业示范基地6个,通过4-5个月集中标准化养殖,每头牦牛净增重100-200公斤,每头增收1000-3000元不等。有效解决牦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困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科学养牛致富。


03

红星女子足球队


高原正午的阳光洒在学校操场上,一群小女孩身穿运动服,奔跑在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上,而她们也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红星女子足球队。这支高原女子足球队的诞生,正是温江区对口帮扶甘孜州色达县十一年成效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温江区自2012年对口帮扶色达县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帮扶,聚焦“帮扶先帮学、帮扶必扶智”的理念,建设了色达县红军小学,推进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展。色达教育事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农牧民散居,孩子入学难。2012年,全县入校学生仅54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50%。


如今,通过2批次工作队持续帮扶,投入6000万元援建的色达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校占地98461平方米,建筑面积29994平方米。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房。此外,学校以艺体为特色,探索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原之路,组建艺体社团,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在艺体活动感受教育魅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04

下山过上好日子


甘孜州巴塘县“桃源地坞”异地扶贫整村搬迁项目是双流、巴塘共同打造的异地搬迁项目,项目面积229.23亩,共涉及119户、595人。该项目位于巴塘县夏邛镇架炮顶村,整村搬迁包括的3个村常年居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寒深山,距离巴塘县城130公里左右,3个村搬迁前交通道路不通、没有生活用电、生活用水靠冰雪融化后才能饮用。


2018年12月1日,“桃源地坞”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完工,举行入住仪式。让巴塘县最偏远的3个村——地巫乡中珍村、甲雪村、坝伙村的贫困农牧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项目还完成了50亩集体桃园建设和各户庭院景观打造,为搬迁群众发展民俗接待创造了条件,仅桃树种植每年就可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群众增收,直接惠及异地搬迁点及周边村民600余人。


05

撂荒地变聚宝盆


甘孜州石渠县正科乡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带,平均海拔3200米,受青藏高原整体高寒气候影响,许巴村、然足村、曲德村交界处一块闲置空地部分土地沙化,水土呈现流失,成为了撂荒地。


金牛区在帮扶石渠的道路上,打造“生态+”特色产业,建设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成功将闲置的贫瘠之地变成“聚宝盆”。


现在,“石渠特色”蔬菜不仅销售到了成都,在绵阳以及青海、西藏等地也能看到。入股的42个村每年固定分红126.51万元,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固定分红45万元,农牧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就近上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01万元,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于2020年成功实现出列和脱贫。


06

贝母的“钱”景


大山大水是阿坝州黑水县发展的瓶颈,也是资源禀赋。近年来,彭州市借助自身打造天府中药城的契机,引进协力制药、成都第一制药等多家企业发展黑水县道地中药材产业。


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用料的替代品,具有比传统川贝母价格更低,药效更高的特性。目前全县拥有5家瓦布贝母种植经营主体,已建成中药材瓦布贝母标准化育苗大棚36栋,可推广大田种植面积300余亩,涉及瓦钵梁子乡、洛多乡、知木林镇、芦花镇、石碉楼乡等5个乡镇。


据悉,彭州市已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594万元建设瓦布贝母示范基地,三达古贝母基地土地流转费用每亩每年980元,提供了临时用工岗位200余个,己产生超过12000余人次生产劳务用工,支付工人工资超过15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达到2700元/年。帮黑水县走出一条以中药材产业为核心,全域互联结对的帮扶之路。


07

共建生态产业园


阿坝州马尔康市地形属于高原峡谷地形,平地较少,虽特色农牧业资源品类丰富,但受制于地理条件,种植、养殖难成规模,且缺少加工、冷链、销售等产业链环节。


如何克服自然地理环境,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崇州市按照“推动点线面循序渐进,串联核心区域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投入资金2300万元,联合浙江嵊州、马尔康共商共建,建成莫斯都生态产业园,这也是马尔康唯一的中小微企业产业孵化园。


如今,园区已建成综合办公大楼1栋、肉牛加工厂1栋、生猪屠宰厂1栋、标准化厂房6栋、配套办公楼2栋,宿舍楼3栋,建筑面积约9156㎡。园区企业以农畜加工产业为主,并入驻林下菌加工、肉牛加工、生猪屠宰、食品加工等企业。


08

格萨尔文化与飞地旅游


几乎每个甘孜人从出生就在格萨尔王的故事浸润下长大。龙泉驿区从厚重的格萨尔文化着眼,帮助甘孜州甘孜县找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集约多村资源整合发展,发展农村新型“飞地旅游经济”,在现有基础条件下促进农牧民通过旅游业实现增收。


在格萨尔王城的一栋栋建筑,分别属于不同贫困村的村集体,在此就业的大多是贫困群众。将扶贫资金集中使用,根据甘孜县资源禀赋,开启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增收之门,这是帮扶方龙泉驿区的创新之举。


截至2022年,甘孜县格萨尔王城项目“百村产业基地”128个脱贫村物业租赁收入共计约1500万元,共解决各镇村就业人数约1400余人。2023年以来,随着G317自驾旅游热度提升,景区游客流量大幅增加。目前,格萨尔王城已先后获得2020年四川网红打卡地、2022年全国非遗旅游融合景区、2022年大美中国优秀奖等荣誉,当前正在公示的2023年四川省高品质示范步行街,格萨尔王城步行街项目已榜上有名。


09

精品民宿与乡村旅游


“这个民宿的落地,在示范带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有力提振了当地群众建设家乡、发展旅游的信心。”阿坝州九寨沟县上四寨村支书唐铃对村上乡村旅游发展信心满满。


近年来,邛崃市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聚力推动“九寨云裳”精品民宿建成落地,在实现“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同时,通过培育精品业态、提供精细服务、创造精致生活,示范带动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项目通过对本地农户进行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当地务工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构建“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让当地农户直接参与乡村旅游,首次签订15年租用协议,实现每户每年4万余元的资产性收入,原房主、附近农户还可在酒店务工,参与项目运营的群众年增收5-10万元。


10

甘孜首个县级大数据中心


自开展第三轮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成华区立足甘孜州丹巴实际,携手丹巴县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建设,高标准提升丹巴县大数据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


2022年,成华区启动实施基层社会智慧治理援建项目,加快推动“数字丹巴”项目建设;2023年6月,甘孜州首个县级大数据中心建成,并全面投入体系化运营。


“数字丹巴”项目的投运推进了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全县各族群众畅享数字化成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丹巴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已经全面汇聚政务数据100余万条,接入天网、雪亮、林草、应急、教育等视频资源600余路,整合各类单兵、感知设备数据30000多条,通过平台已处理执法案件22条、城市管理类事件192条、诉求事件1934条、应急事件27件、督查事件46件、互联网+回收258件、党政同责事件75件;升级后政务服务中心,已有14个部门入驻,接待5000余人次,办件2892件。


11

牦牛工业产品出国门


在炉霍县高原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酪蛋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目前我们已拥有日产1.6吨高纯度酪蛋白的生产能力,下半年是牦牛产奶高峰期,产量将会进一步提升,完全不愁销路。”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酪蛋白加工厂厂长格绒信心十足。


自对口支援甘孜州炉霍县以来,锦江区坚持围绕炉霍县域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干得最主动,走在最前列,成效最明显”帮扶目标,精准施策、集中发力,不断巩固提升多年来对口支援工作成效,以三个坚持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为炉霍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产业支撑的不竭新动能。


2022年,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全年产值达到2560万元,惠及炉霍及周边农牧民5000户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完成四川省首次酪蛋白产品出口(出口韩国),这也是甘孜牦牛工业产品的第一次出口。不仅如此,2023年企业完成新建一条年产3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1.8亿元。


12

草原上的围炉音乐会


日前,2023年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草原露营围炉音乐会在新都桥镇拔桑二村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尽情享受美食和音乐交融的美好时刻。


这一幕幕,是都江堰市对口支援甘孜州康定市的缩影,新都桥镇拔桑二村“绿石游牧花海”乡村振兴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据介绍,该项目依托山、水、花、草原资源自然元素,围绕“显山、亲水、赏花、游憩”打造思路,塑造乡村振兴特色品牌,通过政府配套基础设施,社会企业一期项目已正式营业,主要包含接待大厅、后勤厨房、6个餐厅帐篷小包间、6间印第安帐篷屋、4间安第斯帐篷屋、4间营地卫生间。在暑假旺季、国庆节,每天满房,餐饮转化率达到50%,每天到访和线上咨询客人约50位。项目经营期间聘用当地员工10余人,计划2期再聘用15人;每年预计营业收入500万,实现村集体分红20-30万。


13

教育“结对”发展


2023年8月31日,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第七批对口支援道孚工作队一行12人新旧交融,在家人的依依惜别中,整装出发。


近年来,郫都区以培养道孚教育发展内生动力为根本,加强教育资金保障,选派优秀教师力量,加大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和教育基础设施援建力度。按照“补齐短板、保障基础、布局优化”原则,投入资金3000万元修建完成道孚教育产业园,投入资金2538万元打造麻孜乡新江沟村幼儿园、龙灯乡集时中村幼儿园、银维小学等项目,不断完善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布局,有效解决农牧民家庭幼儿就学需求。


目前,郫都区27所中小学幼儿园与甘孜州道孚县中小学及3所公办幼儿园建立全覆盖“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关系,全域实施送培送教、工作坊研修、跟岗代培、物资捐助等多种实质性帮扶,坚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上百余次,引进“杜鹃-格桑”美丽园丁教师培训等成都市教师培训项目,共计提供示范课65节、专题讲座55场、教师培训23场(次),专项指导覆盖道孚教师680余人次;开展“格桑花”“小马驹”学生干部成长营培训活动,实施“郫都-道孚圆梦行动”及“金杜鹃”助学工程,落实道孚学校帮扶资金205余万元、学生资助资金117.05万元,资助大中小学生827人次。


14

道地中药材不滞销了


道地的中药材却因销售渠道不畅而“砸”手中,怎么办?针对阿坝州松潘县中药材滞销的难题,大邑县展开了至今为止长达七年的探索——2016年以来,大邑县结合自身优势和松潘实际,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效机制;2017年引进大邑县利民中药饮片公司,在松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订单中药材收购体系和羌活等标准化种植基地;2019年成立四川通利荣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松潘县共建中药材加工基地,项目于2020年10月投产,主要从事中药材初加工和中药饮片加工;2023年9月大邑帮扶工作队牵头协调,四川通利荣松药业与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和专家工作站,共同开发大健康产品。


截至目前,四川通利荣松药业累计收购阿坝地产中药材2000余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新增中药材种植700余亩,解决当地富裕劳动力就业110余人,基地常年稳定就业40余人,促进中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切实解决了松潘县农户中药材种植增收难题,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建立了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


15

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不断创新产业培育新模式,深度推进“生命线工程”。经验积累起的培育之道,也被带进对口支援工作中。甘孜州德格县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其县域面积的1%。新鲜蔬菜,曾是这里的奢侈品。让当地群众吃上自己种的蔬菜,甚至能增收,是成都高新区帮扶德格县农业发展的第一步。


2018年至2023年,成都高新区共投入援建资金700余万元,在温拖片区打造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园区覆盖中扎科镇、年古乡和温拖镇,目前已建成4个生产基地和1个冷链物流及电商服务中心,并于2021年成功创建为州级三星农业园区。


现在再走进德格县,这里的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一片繁忙,园区现有现代化立体栽培玻璃温室1座,冬暖式智能温室大棚1241座、简易钢架大棚34座,露地种植面积接近2000亩,藏香猪舍11座,总用地面积为3163亩。在致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养殖业,成都高新区还助力德格县探索建立相配套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16

快递方便了的背后


位于甘孜州东南部,雅砻江畔的九龙县,素有藏彝走廊、川西秘境的美誉。那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但同时也因道路曲折,难以实现完成“最后一公里”寄递服务。


瞄准县内商贸流通业薄弱领域及快递分拨不畅等关键环节,青白江区依托自身招商资源平台,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成功招引成都小魔盒电子商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小魔盒”)落地九龙县,以全县快递免费配送为突破口,整合县域内商贸快递、邮政、客运以及农特产品上下行资源,依托各乡镇邮政、客运以及电子商务进农村站点,投资400余万元打造九龙县县域三级商贸物流体系。


同时,促成小魔盒与青白江区吉选柴门、盒马鲜生等商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投资200万元,在青白江区自贸区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运输及跨境贸易前置仓,建设大宗商品入州、州内农产品出川出国“前进基地”,打造甘孜州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贸流通的区域“双循环”示范样板。


17

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教育是民生之本,也是乡村振兴之要。走进甘孜州白玉县的每所学校,整洁的教学楼、敞亮的宿舍、LED屏幕映入眼帘......自2021年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开启以来,成都市武侯区从基础建设到人才培育、从资源共享到爱心助学,不断拓展优化教育帮扶机制,全力助推白玉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是制约白玉县教育质量提升和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初二、一个上小学,现在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与网课相结合,我对今年即将步入初三的大儿子非常有信心。”学生家长阿白说。


18

国道227沿线的“极地果蔬”


几年前,新鲜果蔬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还是“奢侈品”。如今,甘孜州理塘县的蔬果已小有名气,“极地果蔬”在内地和沿海地区打响了品牌,一天之内,长在高原的蔬果就可以出现在600公里外成都市民的餐桌上。“极地果蔬”是指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有机果蔬,因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品质优异。


自金堂县对口帮扶理塘县以来,拥有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和经验的金堂县为理塘带去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创新理念,先后投入财政资金400余万元帮助理塘县濯桑现代特色农业园区修建蔬菜种植大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助力理塘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功种出小番茄、大棚西瓜、白萝卜、上海青、香菇等20余个品种的水果和蔬菜,近10万亩的“极地果蔬”产业带在国道227沿线分布,绵延10余公里。


依托国道227沿线游客量大这一优势,金堂县还助力理塘县打起了“农旅融合”牌,投入财政资金支持理塘县在濯桑乡打造藏巴拉花海景区,打造特色民宿、星空帐篷营地、配套餐饮等辅助设施。景区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6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每人实现旅游年增收3500元。


19

盘活红色旅游资源


2012年10月,泸定县修建了岚安乡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成后,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纪念碑周围地面泥泞没有硬化,且周边无围栏,存在安全隐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岚安乡红色产业发展。


经过调研,蒲江县委、泸定县委将岚安乡红军烈士纪念碑维修加固列入对口帮扶项目,投入近100万元实施纪念碑碑体维护、周边地面硬化铺装、周边区域绿化美化、增设围栏、安装监控设施等。项目于2021年3月启动,6月完工。岚安乡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维修完善,吸引了众多单位及个人赴岚安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当地特色乡村民宿、景区生态圈等发展新格局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20

“树德实验班”进高原


甘孜州得荣县作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最偏远的县城之一,县域内长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落后。


在这里,唯一一所中学地处海拔3200米的地方,距离县城38公里,交通及地理条件较差,冬季气候寒冷,加上周边生活、医疗配套等不完善,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得荣县作为青羊区的对口援建地区,早在23年前,双方便开启了教育追寻之路。2022年7月,青羊区在得荣县开设“树德实验班”,把四川最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带上了高原,并助力本地教师专业成长,真正为得荣打造一支“留得住、带不走、拿得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一年办学,得荣“树德实验班”在2023年甘孜州调考中取得全州学校综合排名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已逐步成长为全县家长、学生向往的学校,社会信任的学校。


记得把公号加星标,否则可能看不到推送哦


推荐阅读

1232套(间)!成都新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始登记

2023天府书展10月13日开展,领券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升涛 李菲菲
图片 受访者
编辑 蔺虹豆
校对 王戬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杨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