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幕式上,刘慈欣与他的成都笔友见面了

成都第一时政平台 成都日报 2023-12-25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幕式上

在《遇见未来》的歌舞表演中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胥敏

现任教的学生们

用歌声唱响了对未来和科幻的期待

而在这歌声背后

有着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十年前,一封从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寄出给刘慈欣的信件里,饱含了胥敏和她的学生们对于科幻的热爱。


十年后的今天,胥敏带着她现任教及十年前的学生们,和那份热爱科幻的初心,在科幻大会的开幕式上,与刘慈欣之间来了一场跨越十年的“双向奔赴”。


一次偶然 种下对科幻的热爱

1997年,高二的胥敏如往常一样走进学校的阅览室,随手拿起的一本《科幻世界》,让她未来的20多年,都与科幻紧紧相连。


“我还记得第一次翻看《科幻世界》的感觉,与书本上的课文和公式不一样,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胥敏说,阅读科幻小说就是她当时的课余生活。而后,阅读科幻作品从爱好也渐渐变成了胥敏的习惯。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未来都与其有关。


大学毕业后,胥敏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们教授知识的同时,她也尝试着让他们在科幻作品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不同的年龄段和年级,以及对科幻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我会让他们由浅入深地去接触科幻作品。”胥敏说,刚开始我可能会让他们去读《中国太阳》《乡村教师》和课本里的《带上她的眼睛》,到了高年级,《三体》会是最推荐他们的读物。


胥敏认为,科幻作品之所以能被更多人看见,是它将文学作品和科学理念达到了一个高度融合。“它结合了科学、幻想和文学三个概念,要满足严谨和逻辑自洽的科学理念,天马行空的趣味想象,以及体现着人物、情节和思想的文学作品,这既是它吸引人的部分,也是它更难成功的原因。”胥敏说。


此外,科幻作品所产生对人本身的思考也是胥敏能够一直追求科幻的原因。“人生中有无数琐事,但都是我们以人的角度去看,但当我们以宇宙为尺度,地球上所产生的这些烦恼似乎也变得不值一提。”


一封信 在字句间产生共鸣

“不管我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每每读到刘慈欣所作的《带上她的眼睛》结尾时,胥敏都会被感动,她认为这是一份文科和理科相结合的极致浪漫。


刘慈欣作为中国科幻作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一直都是胥敏热爱的读物,也是她常常向学生们推荐的课外书籍。10年前,一封信的寄出,也让胥敏和她学生们对于科幻的向往和热爱被刘慈欣所看见。


“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因为成长而改变对科幻文学的喜爱,直至现在我也把这种喜爱播种到我的学生心中去。”2013年8月16日,胥敏在寄给时任《科幻世界》副主编杨枫的信里这样说道。信中,胥敏除了讲述自己对于科幻文学的喜爱,以及将这份喜爱延续到学生群体当中的思考和做法,同时也将39篇学生们对于《三体》的读书笔记一同寄出。


当日,杨枫便将这些读书笔记转于刘慈欣,胥敏与刘慈欣之间的联系也就此展开。3天后,胥敏在给刘慈欣的信中写道,“感谢您让一些孩子还愿意抬头仰望星空。”


星空是画布,是黑板,也是孩子们最好的想象空间。胥敏的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云天明与程心,未说心声,便被斩断,这是永恒的失落,在两个世界间,穿梭的,是情,亦是心愿;留下的我们,别无选择。在黑暗中游弋,在光明下仰望,而昼夜无尽……一字一句间,满是孩子们对科幻作品的热爱与追求。


真正的热爱,会被看得见。2013年8月21日,刘慈欣在回信中说:“感觉中国真正的科幻大师可能要从他们中出现,有你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幸运,而有你们这样的读者也是我们科幻作者的幸运。”


十年前,读者与作者之间因一封信而产生共鸣,也正是在字里行间的一来一回中,科幻的种子开始破土而出;十年后,这段故事还在延续,一本《十年之约:梦想照进现实》,由胥敏传递至刘慈欣,其中记录着往昔向往与未来期待,更记录着当年孩子们关于科幻的想象。


这是跨越时光的传递,未来还将继续——这不仅关乎胥敏与刘慈欣,同时也是广大科幻迷们与科幻世界间的精神纽带。


热爱科学,热衷幻想,“科幻梦想”也由此启航。



昨日晚间

刘慈欣背着包

拖着简单的行李落地成都

驱车前往入住酒店途中

他经过了成都科幻馆

扑面而来的“科幻感”令他震撼


“充满未来感的建筑,特别是在晚上,

就像降落在湖畔的外星飞船一样。”


今日上午

媒体记者扛着“长枪短炮”

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

为大家奉上

刘慈欣的专访



刘慈欣表示

本次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的举办

是值得被载入中国科幻史册的一笔



成都是一座和科幻关系密切的城市,在很多年前,中国的科幻很大一部分的作者、作品都是从成都走向全国的。成都在1997年就办过一次国际性科幻会议,现在世界规模最大的世界科幻大会来到成都,我认为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它可以让中国的科幻作家、读者、业内人士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人有更多的交流。科幻文学现在已经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这次会议更多探讨科幻文学的变化,以及让它在未来,让以科技和想象力为基础的这种文化在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01

科技时代,我们依旧需要科幻文学


Q

科技冲击大家的认知,现在的人们和读者是否更需要科幻小说?

刘慈欣:我们时代肯定需要科幻小说,因为我们的时代本身就是在被科技快速改变的,科技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科技和想象力这两个结合起来,就能够为我们描述出一种未来的图景,以及能够让我们到达我们到达不了的那些遥远的宇宙空间。


这两个文学因素,在现在这种快速变化、充满未来感的时代,我认为是尤其重要的。就像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的,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创建文明、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能用想象力创造出我们现实中所没有的世界,科幻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文学题材,所以我认为这个时代很需要科幻小说。


02

我希望一百年后的人类

超越这一代作家的想象


Q

如果您对一百年后的人类说一句话,您会想对他们说什么?

刘慈欣:我希望他们能够远远超越我们这一代,不管他们的生活,还是他们的成就,还是他们那个时代人类所生活的那个范围,都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科幻作家的想象,这是我对他们的希望,我也相信会是这样。


Q

你曾经说过希望30年后能进入太空,请问您现在还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吗?进入太空之后你想做的是什么?

刘慈欣:现在的情况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当时想进入太空只是想一个人作为一个太空游客进入太空,自己作为一个科幻迷、科幻作者去领略太空和感受太空。现在不一样,现在我要进入太空肯定成为一个新闻事件,大家都在报道。


从我个人的生活方式来说,我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受到关注的新闻中心,现在即便有机会,我暂时还是不会进入太空,等过很多年,我已经被大家淡忘了,而且那时候太空市场已经发展起来,进入太空变成很平常的事情,我会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买一张票进入太空。


Q

你曾经说过希望30年后能进入太空,请问您现在还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吗?进入太空之后你想做的是什么?

刘慈欣:科幻这样一个文学题材,它有最特殊的一点,不像别的文学题材,人们分国家、种族、文化,当然科幻也有这些因素,在科幻小说里,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这是科幻小说里人类的一个形象,这也是从它的视角上决定了这一点。


因为科幻小说中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们都是一个整体,都生活在这个尘埃上。所以说科幻文学是最能够引起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们共鸣的一种题材,因为它里边所描写的梦想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描写的噩梦、危机也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噩梦和危机,所以它确实是一个能连接起全世界不同文化的桥梁。我想科幻大会也是科幻文学把全人类作为一体化视角的体现。


03

科幻创作需要重大变革


Q

您说过科学带来的神奇感是科幻诞生的肥沃土壤,但是时间变化太快,刚写的时候觉得很震撼的东西不久后就会平淡无奇,请问这是您当前写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吗?你有尝试哪些应对的方法?

刘慈欣:这是我面对的挑战之一,我上一部作品出版以后,我一直在努力写作,但是那些作品开始写的时候感觉很震撼,写到一半的时候时代就已经追上来了,自己都觉得它很无聊了,就又重新开始去写,时间也就这么浪费过去了。


现在确实是这样,科幻不管它现在变成什么样子,它最初建立在科学那种神奇感之上的,这种神奇感对科幻小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科学技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会失去这种神奇感,至少对传统类型的科幻小说打击很大。但现在的科幻小说作家,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在努力用更多的表现手法、文学手法以及更多的角度来创作科幻,但是坦率地说,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效果并不是很好。


至于你问到说我有什么办法去应对现在的科技发展,对科幻小说带来的挑战,我只能实话实说。因为科幻文学发展到现在,它需要有一些重大的变革才能恢复自己的活力,至于这种变革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可能只能等时代来回答。


Q

您曾在一次对谈中提到中国科幻真的要突破还是要在创作的方向上发生一些改变,进行一些努力,而这些东西是雨果奖提供不了的,这里的创作方向上所需要作出的改变和努力,想请您展开解释一下。

刘慈欣:科幻小说在中国并不是非要有一个统一的方向,这是文学题材最忌讳的一点。不要非归到一个旗帜之下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我觉得中国科幻发展最良性的情况应该是百花齐放,有众多的风格,众多的题材。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科幻也正在朝着这个比较良好的方向去发展,至于你说中国科幻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至少目前没有看出有这种迹象,目前中国科幻的特点还是处于风格很多样化的情况。


记得把公号加星标,否则可能看不到推送哦


推荐阅读

TA们说科幻有颗“中国芯”

成都,与世界共生向未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魏捷仪 泽登旺姆
摄影 熊一凡
视频 李旻 魏嘉昕
整合编辑 周杨云 
校对 王戬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杨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