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循环”下金融支持云南口岸经济模式与路径研究

柴正猛 马孝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9-04

【作者简介】柴正猛,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基金项目】202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 “云南口岸建设发展研究”(2023CX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融科技下跨境供应链金融促GMS产业链升级演进机理与路径研究”(72163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本流动、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与全球治理能力提升研究”(72164021)阶段成果。

【摘要】依托云南省地缘优势,实现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路径。文章从空港经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三区”探讨金融支持云南口岸经济建设的机理与路径。深入分析发现,金融支持“三区”发展能够通过贸易创造效应促进贸易“双循环”,直接驱动口岸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升级效应促进产业“双循环”,进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文章基于“三区”场景,结合数智化技术提出了“数智化+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创新模式,包括“数智化+空港贸易贷”“数智化+临空产业贷”与“数智化+空港基建贷”的金融支持空港经济区发展模式,“数智化+边民互市贷”“数智化+沿边产业贷”与“数智化+边境口岸基建贷”的金融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模式以及从融资渠道探索“数智化+”的金融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

【关键词】口岸经济;金融支持;贸易创造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技术升级效应

一、引言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掀起,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明显颓势,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多数国家将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自主发展模式作为新的战略选择。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云南有着突出的地缘优势,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通道。云南承担着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及“面向东盟国际通道”的重任。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先后印发《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政策措施》,以及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贸易中心实施方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等若干政策性文件,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这一新使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引。依托云南区位优势,建设云南口岸经济是推进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
云南分布着27个口岸,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21个,贯穿25个边境县,作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衔接带”。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陆路、河港、空运口岸体系已基本形成,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物理连接。依托云南省口岸地理位置分布,形成了以境内区、边境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三区”为典型的产业集群区。境内区以航空口岸为依托形成空港经济区,边境区以陆路口岸和河港口岸为依托形成边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依托边境物理口岸与境内企业连接。产业倾向于向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集聚,基于“三区”场景探索金融支持云南口岸经济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并结合数智化技术探索“数智化+”的金融支持创新模式,形成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的虚拟通道,为云南口岸经济实现“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做足充分准备。
文章尝试从金融供给侧发力,基于“三区”场景与数智化技术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云南省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可能产生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探讨空港经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三区”与口岸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第二,依据“三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识别“三区”差异化金融需求以及从“三区”贸易“双循环”、产业“双循环”两个维度剖析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机制;第三,基于“三区”的差异化金融需求,设计“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创新模式;第四,提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供需匹配良性互动路径,为金融支持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一)口岸与口岸经济
与之相关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口岸发展模式。既有研究大多从区位条件、双边城镇发展水平、双边国家政治关系等方面探讨口岸发展模式,例如冯瑜满依据岸城关系将口岸发展模式归纳为边缘节点模式、区域联通模式以及国际节点模式三种。第二,口岸经济概念界定。学术界多从地理空间分布、口岸产业体系、口岸功能等多个视角定义口岸经济,口岸经济是依托口岸形成的新经济形态,是一种与边境产业相关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配置,促进口岸腹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第三,口岸功能分析。口岸经济发展能够优化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加速边境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贸易结构优化。口岸经济能够汇集生产要素,通过推动产业极化成长促进口岸与口岸腹地城市互动,通过辐射效应促进口岸腹地经济发展。第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大部分学者从边民互市贸易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究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二)金融支持与口岸经济
金融发展为口岸发展提供金融资源,通过金融资源协同形成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学者多从供给端、需求端与风险端三方面探究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现状。第一,从供给端看,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存在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金融要素缺位、金融结构失衡、跨境金融产品不足、金融机构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同时,边境地区多为欠发达县域,农村普惠金融普及率较低,融资模式多以间接融资主导。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区域性金融交易市场有待健全,数字货币交易市场有待拓展。基于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发展格局尚未建成,限制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效能释放。第二,从需求端看,跨境电商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信用风险,贷款交易中存在信任困境,金融机构甄别信息的难度加大。沿边产业园区与境外合作区产业布局具有地域性特点,产业结构欠合理,传统金融模式难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供需匹配视角来看,云南省沿边地区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与口岸产业适配性弱的问题。第三,从风险端看,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间具有小世界效应,金融危机容易沿着贸易网络加速传染,同时增加口岸腹地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区域内金融一体化标准、经济制度越相似越有利于贸易开展。云南边境口岸对接国家金融制度与中国存在差异,境外债券发行存在更大的违约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同时面临着汇率风险与环境风险。
(三)研究框架
已有研究对于口岸经济发展机理的探讨多聚焦于边境口岸,很少学者将内陆型航空口岸纳入分析。与口岸经济相关的文献较为丰富,但较少有学者关注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鉴于此,文章将内陆型航空口岸纳入分析框架,依据口岸的空间分布,将与口岸经济互动的园区分为“三区”:空港经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尝试基于“三区”场景探讨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并结合数智化技术探索“数智化+”的金融支持创新模式。首先,探讨“三区”与口岸经济的互动机制。其次,对金融支持“三区”发展进而促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再次,设计“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创新模式。最后,提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三区”与口岸经济联动性分析
基于产业生态理论,政府、生产部门、消费者等国内外行为主体彼此间时刻发生着资源要素、产品和服务的流转互动关系,形成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境内企业依托口岸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摆脱了境内企业因地理区位产生的制约,提高境内企业获得贸易机会的概率,刺激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通过贸易创造效应促进贸易“双循环”,直接驱动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依托口岸增强“三区”与国际市场的产业联动,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借助航空枢纽、陆路交通枢纽以及河港交通枢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促进“三区”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提高口岸腹地的市场潜力。境内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过程中遭受的技术壁垒能够刺激企业增加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倒逼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型,进而推动“三区”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升级效应实现产业“双循环”,辐射带动口岸经济发展。“三区”与口岸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如图2所示。
(一)空港经济区与口岸经济
推动空港经济区建设,进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可以从空港贸易、临空产业与空港口岸基础设施三个节点展开:第一,空港贸易发展。依托航空枢纽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联动发展,推动空港货物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助力空港口岸经济发展。第二,临空产业发展。空港经济区的产业具有极强的临空指向性特征,临空产业、临空关联产业及临空引致产业在空港口岸周围落地发展,形成具有临空指向性特征的产业集群,推动着临空产业体系形成。临空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并依托先进技术通过产业关联渠道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空港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完善。推进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与服务能力,完善空港口岸服务功能,助力空港口岸经济“换挡提速”。
(二)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口岸经济
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可以从边民互市贸易、沿边产业与边境口岸基础设施三个节点展开:第一,边民互市贸易发展。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地理空间接壤,边界两侧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存在空间差异,有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机缘,充分发挥边民互市的兴城、稳民以及富民通道功能,助力口岸经济发展。第二,沿边产业发展。沿边产业聚集和沿边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提高边境区域劳动力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同时,产业链对技术链存在拉动作用,上游产业的技术能够通过产业链向边境地区溢出,提高沿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第三,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完善。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有助于促进边贸城镇发展。边贸型城镇发展有助于为口岸聚集人气商气,提供劳动力资源与引进沿边互补型产业,扩大口岸经济规模,逐渐将边界的“屏蔽效应”转化为“中介效应”,向外产生较强的辐射能力,进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
(三)境外经贸合作区与口岸经济
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对口岸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直接的贸易创造效应以及通过倒逼机制促进境内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技术。第一,贸易创造效应。依托东道国与中国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互补关系,境外经贸合作区企业与国内企业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可以有效带动中国母公司零部件、中间品等核心材料的出口,通过贸易创造效应促进口岸经济发展。第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境外经贸园区将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产业联盟创新结合起来,促进贸易规模扩展、贸易结构优化以及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同时,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内、国际循环。第三,技术升级效应。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序转移,将母国资源配置到国内优势产业中,即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使得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同时,中国企业依托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载体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通过技术的外溢效应促进本国技术升级,进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
四、“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机理分析
要研究“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机制,需要从“三区”的金融需求侧破题,识别“三区”差异化金融需求。
(一)“三区”差异化金融需求分析
1.空港经济区金融需求分析
昆明空港经济区临空产业以航空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为主,西双版纳空运口岸、丽江空运口岸与芒市空运口岸以旅游业、临空加工业、临空物流业等产业为依托,形成各具特色的临空经济。高端制造业具有慢周期产业特点,属于知识要素依赖性强、研发投入大、人才密集程度与产品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空港经济区中小微企业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科技含量、高市场风险的特点,相比较大型企业抵押担保能力较弱,其接受的金融支持力度较小。金融机构尚较少能提供满足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制造业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供给模式与临空产业适配性差的问题催生了优化金融供给结构的需求。
2.边境经济合作区金融需求分析
云南边民互市贸易主要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主。以天保口岸为例,越籍商品与中籍商品在天保口岸边民互市贸易交易区交易,中籍商品主要以魔芋、香蕉、火龙果等天保口岸附近的特色产业为主。依托孟定清水河口岸、磨憨口岸、天保口岸等,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进行经贸往来,贸易类型以出口为主。尽管云南边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与边境农村和边境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同时金融服务业务手续繁琐问题也亟待解决。需加强边境口岸、边民互市点与口岸腹地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信贷资源向边民与边境企业精准滴灌,简化金融服务业务流程,提升边境口岸贸易自由便利化水平。
3.境外经贸合作区金融需求分析
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较为集中的区域,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例如,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以纺织品加工、食品加工和化工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依托中老铁路与境内企业实现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等贸易往来。同时,中老铁路途经磨憨铁路口岸和磨丁铁路口岸,推动口岸贸易与产业融合发展。资金链紧张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境外经贸园区多数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民营企业面临抗风险能力弱、抵押物缺乏等问题,较难从境内传统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同时,东道国金融机构融资成本较高、服务质量差,境内企业在境外的融资可得性也相对较差。金融支持需聚焦于保障境内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链稳定,实现境外经贸合作区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供给结构与“三区”金融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金融供给结构较难满足“三区”贸易与产业的差异化金融需求。
(二)“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机制研究
完善金融支持是云南口岸经济建设的关键一招,可通过提升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完善金融结构体系、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面完善金融支持云南口岸经济建设体系。文章从金融支持“三区”贸易“双循环”、产业“双循环”两个维度探讨“三区”金融与口岸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的机制如图3所示。
1.金融支持“三区”贸易“双循环”的机制研究
“三区”金融聚集通过促进“三区”贸易“双循环”进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第一,提高“三区”贸易开放程度。金融市场开放能够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三区”聚集,根据要素报酬布局“三区”产业,形成多样化的省际和国际贸易,扩大贸易开放程度。同时,金融市场开放度提升能够促使“三区”企业扩大中间品和资本品等的进出口,双边贸易往来有助于扩大口岸通关量,促进口岸经济发展。第二,促进“三区”贸易结构转型升级。金融支持能够实现国际贸易产业链的资源优化配置,适当加大对优质企业的资金倾斜力度,通过优质企业带动国内品牌走向国际市场,促进我国贸易出口。同时,优质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效应,优化贸易结构。第三,缓解国际贸易风险。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金融监管,识别“三区”的国别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等,做好金融风险检测,筑牢金融保护屏障,缓解国际贸易风险。第四,推动贸易结算便利化。加大金融持续扩大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为口岸贸易结算提供便利。
2.金融支持“三区”产业“双循环”的机制研究
依据“三区”产业特点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口岸产业优化布局与口岸腹地产业技术升级,实现“三区”产业“双循环”。第一,助推“三区”产业结构优化。金融支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国内外贸易通道。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贸易商品市场、商贸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沿边特色产业,完善边境贸易产业链。金融支持产业链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上下游关联带动传统产业发展,进而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基建的“乘数效应”推动产业优化布局。第二,助力“三区”技术升级。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金融系统能够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远距离的服务。完善金融供给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向技术密集型企业倾斜,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的研发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市场竞争效应刺激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扩张。
五、“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模式设计
“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模式设计的关键在于满足“三区”金融需求。文章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化技术,构建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将政府机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等组织机构整合进同一平台,根据“三区”贸易方式、产业结构、企业主体还款能力等特点匹配相应的跨境贸易融资模式,探索“数智化+三区”金融支持模式。通过对“三区”企业的经营与信用状况实施过程控制与全程数据跟踪监控,为支持“三区”融资增信提供解决思路,从而助力口岸经济提质增效。
(一)金融支持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模式设计
金融支持空港经济区发展模式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跨境贸易融资便利性以及为空港产业集群发展和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空港经济区的模式设计可细分为“数智化+空港贸易贷”模式、“数智化+临空产业贷”模式以及“数智化+空港基建贷”模式三类,如图4所示。
1.“数智化+空港贸易贷”模式
空港企业主体向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出融资需求申请,上传贸易交易数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对空港企业主体进行智能化综合评估。商业银行根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对企业的综合评估结果,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为空港企业主体提供相匹配的融资模式,包括仓单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同时,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对企业的贸易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并将空港企业贸易情况反馈给融资机构。
2.“数智化+临空产业贷”模式
政府机构出资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业务奖励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对空港企业主体进行服务,商业银行通过获取空港企业主体的股权为其提供贷款。空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通过向商业银行质押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获得贷款,破解融资困境。同时,政府机构对空港经济区企业实施减税降费以及退税缓税缓费政策,降低空港经济区企业主体的现金流量压力。政府通过信贷政策引导政策性银行向空港经济区企业主体提供政策性融资,引导信贷资源向空港区中小企业倾斜。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债权或股权方式为空港企业主体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
3.“数智化+空港基建贷”模式
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特点,金融支持主要以政府机构牵头实施。首先,政府机构直接为空港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政府机构作为担保机构推动商业银行对项目进行融资对接。最后,政府机构与信托投资机构合作开展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规模。同时,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对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运用情况以及建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控数据反馈给政府机构与商业银行、信托投资机构等融资机构。
(二)金融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的模式设计
金融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模式设计的关键在于支持边民互市贸易与沿边产业发展以及完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模式设计可细分为“数智化+边民互市贷”模式、“数智化+沿边产业贷”模式以及“数智化+边境口岸基建贷”模式三类,如图5所示。
1.“数智化+边民互市贷”模式
由于边境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数智化”金融支持模式,首先需要先完善沿边互联网基础设施。政府机构出资建设沿边互联网基础设施,边民与沿边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融资需求上传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政府机构向商业银行提供专项基金,商业银行对边民提供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林权等产权抵押品进行评估并向边民提供普惠贷款,支持边民参与边民互市贸易。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实时对沿边企业主体进行监控,掌握企业生产、销售等数据信息,依托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数智化技术,对企业进行征信评估。政府机构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依据企业信用评估结果提供融资,支持沿边企业参与边民互市贸易。
2.“数智化+沿边产业贷”模式
首先,政府机构对沿边企业实施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政策以及通过信贷政策引导政策性银行向沿边企业主体提供政策性融资。其次,沿边产业贷主要依托沿边产业特点,以供应链融资为主,推动边境口岸产业发展。边民与沿边企业签订订单生产合作协议,沿边企业依托商业信用向边民提前支付货款,支持边民生产,边民在约定时间向沿边企业提供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边境特色农产品。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核心主体在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交易信息,与边境口岸物流企业、边境国际仓储企业合作,根据订单、仓单、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为沿边企业主体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支持沿边产业发展。
3.“数智化+边境口岸基建贷”模式
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具有与空港口岸基础设施相似的特点,资金投入量大、产业链条长且具有公益性特征,“数智化+边境口岸基建贷”模式与上文“数智化+空港基建贷”模式相似,不再赘述。
(三)金融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的模式设计
金融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的模式设计旨在支持境内企业境外投资建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境内外产业联动,实现口岸通关量以及贸易量稳增长。结合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从融资渠道探索“数智化+”的金融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包括“数智化+境外投资专项贷”“数智化+内保外贷”“数智化+国际银团贷”以及“数智化+境外发债”四种模式,如图6所示。
境内投资主体向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出融资需求申请,并上传相关境外园区项目数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境外投资项目进行智能化综合评估。同时,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对境外园区项目进行实时监控。政府机构与进出口银行、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根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评估结果以及实时监控数据为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进行融资。基于“数智化+”的融资渠道包括:
1.“数智化+境外投资专项贷”模式
境内投资主体向政府机构申请备案,明确提出具有境外投资专项贷款需求。政府机构依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评估结果出具融资意见,并将附有境外投资专项贷款意见的备案文件抄送至进出口银行。境内投资主体还需同时向进出口银行提出境外投资专项贷款需求。进出口银行结合政府机构提供的备案文件和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评估结果对符合条件的境外项目提供专项贷款。
2.“数智化+内保外贷”模式
境内投资主体向境内银行提出为其境外投资项目融资的担保申请,境内商业银行依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评估结果向境外合作的金融机构开具融资性保函或备用信用证,最终由境外合作的金融机构向境外园区项目提供信用融资、贸易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
3.“数智化+国际银团贷”模式
境内商业银行、境外银行等不同国家银行联合组成银行集团,银行集团依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相关境外投资项目数据以及评估结果共同商议贷款协议,并依据同一贷款协议为境外经贸合作区企业主体提供定期贷款、周转贷款、备用信用证额度等多种形式贷款。
4.“数智化+境外发债”模式
境内投资主体向境外投资项目提供担保,境内商业银行依据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的相关境外投资项目数据以及评估结果向境外信托机构开具融资性保函或者备用信用证。同时,境外项目公司作为债券发行主体到境外发行债券,并由境外信托机构承销以此获得资金。
六、“三区”金融支持口岸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三区”金融支持云南省口岸经济建设应从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助推金融数智化转型以及金融市场开放创新三方面精准发力,进而助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三区”金融供给结构与“三区”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机制,促进金融与口岸经济良性互动
“三区”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同催生了金融需求的差异性,从金融供给侧发力,探索“三区”金融结构与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协调模式。针对“三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差异,因地制宜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临空产业的特点意味着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金融服务需聚焦于解决风险与收益之间的鸿沟问题。边境农村金融供给短缺以及金融服务乏力,边民互市贸易主体面临“金融贫血”困境,金融服务需聚焦于“精准”与“普惠”两方面。入驻南亚、东南亚的境内金融机构较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境外经贸合作区面临的一大难题,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金融供给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创新。
(二)助力“三区”金融数智化转型,多方协同助力口岸经济发展融资
强化数智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数智化转型,是当前金融发展的趋势。将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技术嵌入金融服务系统,打造“三区”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将政府机构、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等不同性质的组织整合进同一平台,多方协同助力口岸经济发展融资。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能够有效识别“三区”业务交易真实性,创新金融业务,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精准满足“三区”差异化金融需求。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传统金融业务,加速资本、数据、信息等要素的跨境流通,将金融要素聚拢于“三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数智化金融服务平台将“三区”场景与金融深度整合,实现金融与“三区”贸易、“三区”产业融合发展。
(三)建立“三区”金融市场开放创新机制,以高水平金融支撑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金融服务创新两个维度建立“三区”金融市场开放创新机制。首先,金融市场开放创新有助于提高贸易自由便利化、投资自由便利化以及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化水平。同时,促进金融要素在更大空间实现优化配置,有助于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助力人民币跨越国界、迈向国际。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破解境内企业融资困境,缓解经贸园区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其次,探索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完善金融供给体系,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依据“三区”贸易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提供风险水平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完善专利权质押贷款、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等,为“三区”贸易与产业的发展分散和转移风险。
七、结语
口岸经济是云南省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与通道经济相比,口岸经济具有更加丰富的实践内涵。口岸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枢纽,依托口岸突破区域合作障碍实现多边合作。推动金融要素向口岸腹地集聚,进而实现口岸腹地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基于空港经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境外经贸合作区“三区”场景探讨金融支持云南省口岸经济建设的路径不乏创新之处。“三区”通过贸易创造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与技术升级效应与口岸经济产生联动。金融助力“三区”贸易“双循环”与产业“双循环”的形成,进而促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云南省口岸经济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强化“三区”贸易运行与产业发展过程的资金保障,加强“三区”金融供给结构与“三区”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适配性,有效缓解和转移国际金融风险,助推云南省口岸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俞   茹 
执行编辑:伍琼华



文章刊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篇幅限制,注释从略。若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往刊浏览:

2023年第4期全文链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