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纽约时间
5
1'
6
习近平
7
bxss.me
8
@诉说趣闻
9
x博士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纽约时间
5
1'
6
习近平
7
bxss.me
8
@诉说趣闻
9
x博士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李宜雪的良知卖了2万元,真正需要声援的是罗灿宏啊
中国紫砂博物馆出品!2025紫砂五福杯:五福云集,宜藏宜礼!
亲密关系中,比“不爱了”更残酷的,是这3种相处模式
三联,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笔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与实践创新
Original
李燕琴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9-04
主持人:李燕琴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今年正值该公约发布2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也被称为无形或活态遗产,指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言之,非遗是关于人、韧性和代代相传的知识。非遗唤起人们内心对某一地方、某一传统、某一生活方式的归属感,这种“根”与社会联系带来的存在感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之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特别提出要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掘和培育传统节庆、赛事、农事、节气活动,推动非遗工坊、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建设,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可见,非遗正成为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此,本期笔谈特邀旅游、文化、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从多个角度凝聚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并探究未来可能的有效创新路径,以此推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20周年。
在本期笔谈中,李燕琴等从“数实融合”视角,应用“共振-共创-共生”价值协调链分析框架,阐述如何通过数字化创新实践,在主客价值协同中传承好、利用好乡村非遗;石美玉等从价值共创模式、价值增值空间与路径等多角度,阐述了非遗工坊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探索了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黄锐等强调了人才赋能乡村非遗的价值意蕴,在剖析乡村非遗人才面临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优化乡村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李亚娟等构建了“文化-身体-经济-社会-治理”五维传承人主体性概念框架,探索促进传承人更好发挥乡村非遗活态传承作用的五大路径;曾博伟等认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政策支持,但是还需要对市场化还是行政化配置资源、分散化还是集聚化赋能、保护和开发等政策选择做进一步的考量;张祖群等在探讨非遗融入艺术乡建面临的主要困难基础上,分析了非遗融入艺术乡建的特征、类型与途径。
责任编辑:伍琼华
执行编辑:伍琼华
文章刊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篇幅限制,注释从略。若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往刊浏览:
2023年第4期全文链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