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

「核舟虽小乾坤大」荧光笔评凯音Cayin RU7小尾巴

荧光笔 耳机美学 2023-06-02

在几个月前发布的N7上,凯音向我们展示了将分立电阻 1 Bit 架构 DAC运用在便携播放器上的可能性,这在整个HIFI行业内都是非常有开创性的一步了。对于凯音这个牌子,我喜欢他的地方不仅仅是其电路设计的内功深厚,产品的稳扎稳打,还有就是其对创新的追求没有丝毫停滞。N7的余热还未散去,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1Bit电路架构这么快就被凯音玩到小尾巴上了。RU6作为行业内第一支使用R2R电路结构的小尾巴,从发布到现在服役的时间也有约一年半了,当时我对其感兴趣的最大原因,就是在小尾巴这样的方寸之地,竟然依旧能五脏俱全的塞下R2R电路架构。而RU7同样作为“第一”,更是凯音对自身的再次超越,颇有核雕家般的工匠精神了。

RU7的包装相比RU6要更“完整”了许多。除了常规的一根USB C-C短线和一个USB C-A转接头以外,在RU6上广受好评的磁吸真皮皮套以及磁贴,这次一并附进了包装当中。这么四舍五入下,RU7其实和RU6的价格也相差不多了。

这次RU7的皮套选色为黛绿色,皮质的纹路由纳帕纹改为树皮纹。比起RU6的蓝色和橙色,RU7的皮套显得更为古典而沉稳。圆形磁贴背面的3M胶可以贴附在手机壳或者手机背面,之后可以将带皮套的小尾巴直接贴附在设备上,这样就不会把这根大尾巴甩来甩去了。但是如果你的手机带无线充电的话,建议还是不要直接贴在背后。

一眼看上去RU7的外观似乎没啥变化,但是和RU6摆在一起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的:长度上RU7要多出个0.5mm,但是在厚度上要比RU6少了个2.2mm。正面的屏幕玻璃更换为曲面,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这个玻璃在光线下似乎会折射出一些蛮像声波一样的纹路;

屏幕大小基本没变,均为一块白色的LED显示屏。RU6在侧面有一个腰线来分割出两个面,三个较为细长的按键独立排列;而RU7是完整一个曲面,音量键看起来更为一体,三个按键的接触面也增大了。底部也由原来的直板面变为曲面,并且有一个装饰性的凹槽,两边也做了个收腰的过渡。USB-C口处的两侧有凸起,USB口同样有装饰的金圈。整体的设计更贴近了N7的设计风格,嗯,依旧是我们熟悉的“凯音式直男风”。你要说很难看吧,那倒也不至于,但确实也惊艳不到哪去,满满的实用主义风。但相比起RU6来讲,我认为在小细节上还是要更完美了一些。

关于分立电阻 1 Bit 架构我在这里就不再多做介绍了,在往期DC叔写的N7评测以及凯音官方的微博内的文章,已经详细的描述过它与R2R架构的区别。受限于小尾巴的体积、供电等等因素,RU7无法做到和N7一样的真全平衡架构,而是三阶有源滤波后转为单端信号并传输,因此,在实际使用时RU7的单端表现确实也是可圈可点的。同时得益于RU7在功率放大电路驱动采用并联的工作方式,相比起RU6不管是在单端还是在平衡,其驱动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32Ω负载下, 单端输出功率160mW,平衡输出功率更是高达400mW。作为“迷你N7”的RU7,其依旧采用了15K、0.1%精度25ppm的薄膜精密电阻共计128颗电阻组成了四路数模信号转换。也因此RU7算是凝聚了N7最核心部分的技术和元件了。

架构设计上改变的影响也体现在了功能性的设置上。除了都有高增益、背光时间的选项外,R2R的RU6可以切换NOS和OS两种采样模式。而1 Bit 架构的RU7可以切换All to DSD的档位。在RU7的电路架构中,所有的数字音频信号都会由音频桥进行处理,并转换为DSD信号,因此RU7中可以选择All to DSD的格式,分别是DSD64、128以及256。可以发现,当转换的档位升高,声音的改变会体现在结像的凝聚度上,尤其是DSD64和DSD256两档之间会更显著的体现出来。DSD64下整体氛围会更好一些,声音相较来讲更有些弥散和宽松感,而DSD256下整个结像会更收束、精致一些,细节体现的也会更多。只不过格式越高,其相应的耗电量也会有所增加。我粗略的测试了下,DSD256相比DSD64在我的3800毫安电池的手机上播放二十分钟会多掉1格电罢了,这点其实使用起来可以算是忽略不计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值得说道的点。其中之一是RU7还拥有LO输出功能可选,这点在RU6上是没有的。还有就是RU7的屏蔽。在非常低的音量下,可以做到贴着手机的背面依旧不会有太多信号干扰带来的pop声,这点RU6其实就已经做的不错了,RU7可以算是延续了这一优点。但是如果你想找茬,使劲往手机的天线带上凑的话,那难以避免的还是会有干扰声。

由于RU7采用了更复杂的分立元件,因此热机和煲机所带来的影响会较为明显的反应在它的声音上,这点我在N7上我就已经很切实的体验过了。因此RU7我也秉持着煲一煲的原则,再对它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再以其运行超过1h的声音作为我的参考标准,数据线则是原厂标配的,使用设备为MacBook Pro。

之所以形容RU7为“迷你N7”,一方面是其使用的核心元器件。而声音走向上,RU7与N7同样存在一定巧妙的相似性。当时在听完N7以后,它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更为现代的凯音声」。N7的风格第一耳朵甚至让我怀疑了一下这是不是凯音的机子,它并不是N8系那种大气、细腻、厚重的包裹感,也不是N62TI那种即有着细致的结像刻画,又将宽松自然进行到底的绵延感。中性,快速,冷静,扎实,这几个词看起来并不会像是形容凯音的播放器,但这确实出现在N7上。丰富的细节中隐匿融汇在基底里的那股游刃有余的流畅、丝滑感,才把我拉回来:这确实是凯音能整出来的活。话题扯远了,实际上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些形容N7听感的一部分,是同样也适用于RU7。但你硬要和N7比的话,那密度、能量、动态啥的肯定是不可能比得过的了,但是RU7和N7之间三频的框架以及这种「现代凯音声」,让两者达到了一定的“神似”。

RU7的声音密度是脱离“小尾巴声”的,即使不需要额外给它加个供电啥的(比如用QLS那个额外供电小工具),它已经能展现出不俗的凝聚力和扎实感,瞬态优秀,速度快。这点体现在其低频的铺底,量感足够的同时,并无丝毫的拖沓感。但不代表其寡淡无味,因为它低频的泛音是很充盈的,反应在贝斯、钢琴声上尤为明显。虽然在下潜的深度上略有欠缺,但低频的位置也足够和中高频分离的开,因此并无影响。另外,这个低频的弹性也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在搭配一些圈塞或者带圈的混合式耳塞时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声场与能量处理是RU7的又一大优秀之处。只要是相对容易驱动的塞子,它都能给到一个优秀的动态表现。RU7的横向较宽广,有明显往两端散开排布的趋势,但中间位置的人声却并没有因此而发空,反而是能量感最为充盈且丰满的地方,人声厚度拿捏的非常得当,结像凝聚,富有感染力且流畅丝滑。这种丝滑感是既不过多影响细节复现情况下,又对耳朵非常舒适友好的,而且是不挑歌手音色的,这是我对RU7非常欣赏的一点。但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小问题,就是在RU7没有煲开的情况下,这个人声的位置是有些偏上且明显往鼻梁上靠,有些“头中”感了。丝毫不掩饰的说,因为这个原因我差点认为RU7的声音架构翻车了。就是考虑到N7也是需要煲机的这点,所以我插根耳机花了两天让它自己在那播,不出所料的发生了正向的改善。这也是我前面说的为什么RU7一定需要一段时间去磨合的原因。

高频这块,喜欢听弦乐的人可能会觉得算不上畅快。因为RU7整体的基调还是偏向中下盘的,因此在亮度、延展之类的地方只给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度,但细节上却并不含糊。“高频顺畅”这个词语几乎可以贯穿整个凯音的产品线。在尝试和不同风格的塞子做搭配后,我认为RU7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比较纯粹的圈塞、动铁塞,亦或是混合单元的耳机,RU7都表现出了很强大的包容性,这点其实也和其本身的风格息息相关。

RU7适应的曲风大抵就是偏向流行和人声了。但有人就会问了,那RU6不也一样?虽然它们适合的曲风有所重叠,但他们所代表的风格其实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到这顺带的就来讲讲我认为的RU7和RU6这两个产品之间的关系吧。虽然RU7在系列号上要比RU6高一位,但我认为RU7并不是一个为了取代RU6而出的迭代版本,反而是作为一个平行版本共存的。如果说RU7是更注重声音形体的塑造,那RU6注重的是相对足够的素质基础上,偏向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听感上的“浑然一体”,这点切实的体现在了其中频和低频上。RU6的低频更弥散于蓬松,中频略带有染色,结像稍大,因此听起来更有韵味感。而RU7拥有更快速的瞬态以及更扎实的形体,因此更立体也更分立,对声音拥有更清晰的指向性。RU7在整体的素质上是要优胜于RU6的,但RU6的韵味儿也确实要比RU7更浓郁。因此,这两者其实没有必要说一定要分出个孰好孰坏的,选个自己最合适,最喜欢的就行了。

结尾再安利一个关于解码线的搭配。我个人手上最常用的还是ddhifi的TC09S,这根线我喜欢的原因无非就是设计合理,效果显著而且价格实惠。在RU7上我同样也推荐这根升级线,换上后能明显的感受到结像的凝聚度、密度和能量感有了更上一层的提升,而且整个纵深与层次也随之完全打开了,有效的提升了RU7框架的完整度和高级感,使得“小尾巴味”进一步的消除。另外还有一根是刚刚推出的TC07S,约朋友出去拍图时他买的,正好到货。价格比起TC09S要便宜一张,五金件更有设计感。声音上能听出对能量和密度也有较显著的加成,但是较那种框架感和能量的双双提升,我还是更喜欢TC09S下的RU7了。

PS:在看老梁写的关于N7的文时,说到今年作为凯音成立的30周年,会有16个新品的推出,到现在似乎好像就只有两?而且8月份还会有四款十分重量级的限量纪念版产品登场,这下可得好好期待下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