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3年第13周实盘周记 投资的三大类资产

怡恺源 怡恺源
2024-09-21

1本周交易

本周以均价145港币卖出美团,补充流动性。美团是腾讯分红所得,自己不懂美团也不知道它价值几许,所以美团到账后就倾向于卖出。

本周实盘净值上涨1.62%,年内实盘净值上涨8.05%

本周沪深300上涨0.59%,年内沪深300上涨4.63%

2投资的三大类资产

近段时间黄金期货又涨至2000美元左右,是不是又到了我国大妈跑步入场的时刻了。黄金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吗?为何要投资?

法定货币时代,现金是100%确定亏损的一种资产。“通货膨胀”这个合法的窃贼正在日夜不停地将你用汗水换来的财富,一点点偷走。如果你不想财富拱手送给别人,或者不想被通货膨胀偷走,那么投资就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必须持续一生的事。

股神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关于三大类资产的经典论述,这也是投资领域排得上号的思考!

1、第一类资产:任何以货币计价的东西,它可以债券、可以是银行存款、可以是货币基金、也可以是口袋里的现金。

任何与货币相关的投资都是在押注政府现在和未来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货币都贬值了。在所有的经济体系中货币贬值比货币升值更容易起作用。(对比现在与过去相同面值币值的购买力)

因此,作为现金类投资,不管在任何国家或任何地方,除非我们因为拥有它们而获得极高的回报,否则我们认为没有多大意义。

2、第二类资产:是指你购买的物品不会产生任何东西,但你希望以后有人会付你更多的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金。

当你买这类资产的时候,你只是希望一年后或者五年后别人会付更多的钱来买你的资产。换句话说,你赌的不仅仅是人们现在对纸币有多恐惧,你赌的是他们认为一年后人们会有多害怕或者五年后人们会有多害怕。

你购买一项不能做任何事、不能生产任何东西的资产,你只是在打赌,别人是否会为一项不能做任何事的资产支付更高的价格。

3、第三类资产:是你基于其价值的东西,它将产生什么,它将提供什么。就是有生产力的资产,也就是股票等。

投资于股权这跟你把钱投进一个实体公司(或合伙去经营),本质是上没有差别的。前者是流动起来了的公司股权,而后者投的是不具有流动性的股权,但都是投资。

这些投资品,能在通胀时期让产品保持自身的购买力价值。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产品和服务的涨价,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主要由企业提供的。所以产品或服务涨价这件事,本身就会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抵消通胀造成的损害。

优秀的企业能跑赢社会财富平均增长速度,就好比班上前三名成绩会高过全班几十人的平均成绩一样明显;如果能够以合理乃至偏低的价格参股一个或多个优秀企业,长期来看,财富增长速度会超过社会平均增长速度。

明白了什么是投资的最佳选择之后,一切要以提升自己核心能力为目标,取得更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在维持日常支出稳定的情况下,同时尽可能让其增长,为财富增值需求构建更大的理财基数;另一方面,系统化地学习投资的相关知识。这也是自己日拱一卒的原因和动力,只要不停舞着,终将会到达自己想要的人生舞台!

3阅读

本周阅读2本书籍,3月阅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的语言》《无条件养育》《正面管教》《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大国护眼之策》《好好学习》《费曼学习法》《从总账到总监》《24堂财富课》合计10本书。

古今中外,有关人性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无论在官场还是职场,要升得快,就靠三样—能力,关系以及可视度。而我们通常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足20%。如果没有可视度,你能力再强,做决定的大佬们看不到,一样没用。人总是习惯重用自己熟悉的人。

外面的圈是我们的关注圈,我们可以关注很多事情(比如换届选举,某某八卦)。但是,我们真正能施展影响力的圈,往往很小是内在的圈。

要有所作为,需要把能量聚集在影响圈上。一个做事积极的人会把精力聚焦在自己能掌握的内圈,然后随着专注行动带来的积极改变,这个内圈会不断向外扩张,外面的关注圈也随之减小了。

当你向前跨出一步的时候,你周围的世界就不一样了;当你朝目标的方向把自己扔出去,余下的(你影响不到的,如别人的评价)就不用管了。

本书以管理者和财务新兵的两种视角,去看待各种财务数据背后实际的公司经营情况;职场的上下级沟通方法、现代化企业数字化数据化的效率,公司经营的财务规划。。。

是财务类书籍,又而不单纯是财务类的书籍。初入职场的可以看到自我的提升、思维的校正与转变、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管理者可以看到如何运用全局观的视野和格局,怎样沟通上下级的关系;企业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现代的数字化去把控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的效率。

值得反复阅读的一本好书!

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与12岁女儿关于商业模式、商业思维及中美文化差异的对话,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商业模式:

微软:“边际成本为零的商业模式”、星巴克:“不花钱值做广告就建立的顶尖品牌”、沃尔玛:“规模经济”、戴尔:“定制加直销”、公用事业:“政府管制”、太阳能:“垂直一体化整合的商业模式”及全球化下的创业模式和社会文化。

投资:

今天的中国,多数人还是把“投资”跟办实业联在一起,把证券交易、金融交易与“投机”连在一起,总认为“用钱赚钱”是某种意义的剥削,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

其实买卖股票等于在买卖上市公司的无限多年的收入流权利;这跟你把钱投进一个实体公司(或合伙去经营),本质是上没有差别的。前者是流动起来了的公司股权,而后者投的是不具有流动性的股权,但都是投资。

中美不同的家庭模式

在中国儒家的家庭理想中,父母生儿育女,是“养儿防老”,是为可能出现的病残、意外损失进行保险,所以养儿育女是一种投资;儿女长大后,必须无条件地“孝敬”、回报长辈,要在经济和精神上回报老人。而且之所以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是因为这样能降低投资风险,增加回报的概率。

“三纲五常”则是保证这种交易能执行、减少违约风险的具体价值秩序;其他关于“光宗耀祖”、祭祖、祠庙等等文化活动形式和建筑,都是为了强化这些代际、家内交易契约的可执行性,让大家更愿意留在该交易体系中。

通过这些价值体系和文化素质,儒家强调的是后辈对长辈的义务,是无条件、无选择、必须履行的义务。所以,儒家主张的是一种以“孝敬回报”为主线的家庭模式,强调的是后辈对长辈的义务。

美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及养老院为每个人提供了最低的养老保障。

美国社会强调的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子女成年后不一定对长辈有明确的回报义务。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是他们一旦生了小孩,就有义务把孩子照顾好、养大成人、有义务供他们上学,受教育。今天一般以小孩大学毕业为界,从此以后,孩子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能再指望父母了。而父母对他们也不再有任何义务。

父母当然希望子女常来看自己,但是,他们不会以道义强迫子女这样做;子女则可以选择常去看望父母,也可以给予父母经济支持,实际上,许多美国子女也的确这样做,但他们没有义务这样。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父母很在乎跟子女的交流,培养自愿的感情,你这种方式让子女从小就“恋家”、念父母。

美国社会主张的是一种以“利益下传”为主线的家庭模式,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而不是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义务。美国社会没有“三纲五常”这种压抑个人权利、抑制个人自由的文化体系,父母也用不着逼着子女时时刻刻听自己的话,喜欢父母是自愿的,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家庭模式的逻辑:由于小孩在出生前是没有选择权的,而父母则有选择权,如果他们不愿意承担养育的责任,完全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是,如果在知道这种养育责任的前提下还是选择要生,那么他们就必须承担这种责任。

在今天的中国,个人未来经济安全、生活需要逐渐能通过保险、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金融品种安排好,我们有条件把家庭从经济利益交换的功能中解放出来,让家庭重新定位在感情交流、心灵沟通的功能上,以及能够跟子女平等交流沟通而欣慰。

4冥想

本周冥想7次合计70分钟,3月冥想29次合计290分钟。

5跑步

本周跑步3次合计15公里,3月累计跑步14次合计70公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怡恺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