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溯华夏|绿松石龙形器:探寻龙图腾的起源



绿松石龙形器:探寻龙图腾的起源

文物档案

名称:绿松石龙形器

时代:二里头文化
用途:礼器
出土地点:200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VT15M3出土
简介:此物出自高等级贵族墓葬。龙长64.5、中部最宽处4厘米。它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此龙形器制作精美、技术高超、体量巨大空、形象复杂,为中国后世龙崇拜找到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千年华夏,源于此都;腾腾蛟龙,于斯为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之中就诞生了许多的“图腾文化”,如鱼图腾、鸟图腾等等,而在众多图腾文化之中,龙图腾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当中则是最重要、最受重视的一个文化。



图-1鱼纹彩陶盆——半坡文化的鱼图腾崇拜

图-2 太阳神鸟金饰——古蜀国的鸟图腾崇拜

中国古代龙图腾的器物:

东周龙形玉佩

汉代龙纹瓦当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易经》记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闻一多先生赞为“我国的本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敢的象征,龙文化更是激励推动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奋勇前进,赓续奋斗。而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不仅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更是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最早的发源之一。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二十一年前:2002年的春天,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发掘清理二里头三号遗址的一座墓葬中突然发现了一个绿色的铃铛,紧接着周围就陆续出现了许多的小块绿松石片,起初大家都以为这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墓葬,这些绿松石片也只属于一块普通的绿松石铜牌饰,可后来这些绿松石片越挖越多,大家才意识到这些绿松石片本应属于一个整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绿松石龙形器。由于这些绿松石片极其细小,其基础底座也已经被三千多年的时光所腐蚀,二里头的考古工作者们急忙将其使用套箱固定,打包送回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过工作者们两年的不断研究,龙形器终于在2004年被基本清理干净,露出了绿松石龙的“真正面目”,揭示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



当我们细细观察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时,会发现其制作精良、技艺高超:绿松石龙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绿松石龙由20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直径为0.2~0.9厘米,厚度约0.1厘米,比一枚5角钱的硬币还要小;这两千多片绿松石原应粘在某种有机物上,和这件有机物一起称为绿松石龙形器。龙头呈椭圆形,鼻端为整块的蒜头状绿松石,眼部则为梭形,兼以白玉填充鼻与眼,龙身呈波状曲伏,中脊微凸,两侧下斜,龙尾内蜷。可以说,绿松石龙形器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色彩艳丽,艺术性十足;同时它也具有很高的文物考证价值:后来商周时期的铜器、铁器和玉器中含有的龙,大概率都发源于这块绿松石龙形器。

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考证,这座墓葬的主人是一名成年男性,年龄大概在30-35岁之间;他胸中怀抱着这件龙形器,手里握着铜铃;因为这座墓葬还同时出土了三件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而铜铃在古代也扮演着祭祀神祖仪式上沟通人神、祝福人间的法器角色,所以工作者们推测这位墓主人可能属于以使用各种独具一格、能沟通人神的法器而有别于其他高级贵族的祭司集团,通过祭祀神祖达到维系传统、加强统治的根本目的。



龙图腾与上古天文历法也有密切联系。上古时期,华夏先民曾长期使用龙星纪时制度,得以指导农事。在这种原始历法中,天上的群星被划为了四象二十八宿,其中,角、亢、氐(dī)、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东方苍龙星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的形状就与苍龙星象极其相似。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的是苍龙星象与龙形器的形状都具有头部椭圆较大、尾部弯曲较长的特点。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是三千多年前的华夏先民对于苍龙星象的生动诠释与实物表达,体现了我国龙图腾文化的历史悠久,古代劳动人民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他们的智慧和精神也值得我们赞美。

龙星纪时制度

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古时,人们观察到:

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的角宿

仲春出现在地平线上,即为“龙抬头”,此为夔龙

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此为应龙

秋天苍龙自西方落下,此为烛龙

冬天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此为相柳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为指导农时,上古人民逐渐形成了龙星纪时制度。

《山海经》中对于夔龙、应龙、烛龙、相柳的记载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来源于先民对于星空的观察。

绿松石龙形器的发掘是二里头考古、夏商周考古乃至中国考古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发现证明了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于龙的图腾崇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龙图腾文化,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以溯华夏”文物志愿推荐队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项晨曦

排版|田  雨

制图|陈楷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