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中欧“互相吸引”究竟是为什么?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同马克龙总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时,深刻剖析中欧关系的内生动力、中欧合作的互利本质,重申“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攸关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指出,“中法两国同属亚欧大陆,一个在东端,一个在西端;一个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一个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两国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益冲突,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共鸣,有着灿烂文化的彼此吸引,更有着利益广泛的务实合作。”
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夫人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厦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习近平表示,“塞尔维亚被称为欧洲的十字路口,位于‘东方之西方,西方之东方’,素来享有‘巴尔干之钥’的美誉。”这赋予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对中欧、东西文明交流的先导、示范、引领意义。
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夫人雷沃伊参观匈中双语学校,寄托了中匈人文交流的美好愿望。
图源:新华网
可以说,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既是成功的政治之旅、经济之行,也为中欧人文交流谱写浓墨重彩的华丽乐章。
一
历史上,东学西渐、西学东渐,成就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佳话。从中国的科举制到欧洲的文官制度,从18世纪欧洲“中国热〞到近代中国的“欧风美雨〞,不一而足。
总的看,有三个特点:
第一,互补性。中国农耕文明反哺欧洲的封建社会与启蒙运动,成就欧洲现代文明。近代欧洲工商文明轰开中国大门,客观上将中国纳入人类现代化进程。六十年前,中法建交,引领中西关系正常化,开启了中国积极主动学习借鉴欧洲先进技术如法国民用核能,航空航天,高铁等,成就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非对等性。中欧所代表的东西文明相互欣赏,相互取长补短,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总体多元,非对等,非对称。
第三,实用性。从需要出发,缺啥补啥,对对方的一种想象,正如托克维尔批评伏尔泰对中国的痴迷所说的,“塑造了各自形象”。
新时代,中欧文明进入竞争性交流互鉴,又迎来数字和生态文明新时代,中欧文明对话有何新意义呢?
中欧人文交流跟以前历史上有三个不同:
第一,超越东西、体用之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从相互成就到共同成就。中法(欧)新能源与数字化的竞争合作,助力欧盟数字主权与战略自主,也推动数字多极世界,反对数字帝国主义。
第二,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笔者日前赴巴黎参加中法高级别人文对话会,法国动物园园长说,熊猫在中国,却是被法国人发现的,这是中法的共同作品。现代奥运会起源于法国,顾拜旦是它的创始人,但是中国已举办两次奥运会,奥运会是中国的,也是法国的,更是世界的。这已经在起一种化学反应。
法国博瓦勒动物园园长鲁道夫·德洛尔
第三,中欧文明对话从自我为中心思考,欣赏对方,到了双方共同探讨、成就世界的新阶段。以此次中法人文交流为例,双方谈到气候变化、人工智能,过去我们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把上帝的给了上帝,凯撒的给了凯撒,到今天能不能把机器的给了机器,把人成为人,到底是人在定义机器,还是机器定义人,能不能开启人类的文艺复兴和世界的启蒙运动,共同成就世界的美好未来。
放眼全球,只要中欧互利合作,阵营对抗就搞不起来。只要中欧开放共赢,“逆全球化”就不会得势。这深刻阐明了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欧关系具有日益突出的战略意义。
欧洲人常说:当今世界唯一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从何而来?近代以来,我们说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现在中国和西方在器物、制度和精神文明三大领域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他们质疑我们的补贴政策以及举国体制;在数据安全方面,涉及到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最后甚至上升到了文化文明层面。这是中西方关系不确定性的一个周期原因。与此同时,世界本身的不确定性也需要中西方共同来应对,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去中心化等技术变革。这是从两个维度上思考如何规避西方从器物、制度到精神文明所谓的竞争,以及如何应对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威胁。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底会见欧盟领导人时,对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十年做了一个概述,“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习主席特别提到三个伙伴关系: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中欧应该相互支持、加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欧洲一体化,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数字文明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而言,欧盟是所有大国、大经济体中最受重视的伙伴。因为中国的未来现代化愿景,包括低碳生活、绿色经济等方面,既受到欧洲人的启发,也与欧洲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对未来世界的设想相契合。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改变的事实。
中欧关系需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同时避免在某些旧领域陷入竞争。我提出一个口号:“从后天看明天”。所谓“后天”,是指人类社会必须超越地缘政治博弈、大国对抗,并着眼于人类的未来。而“明天”则意味着直接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构成挑战的未来。比如,AI发展拷问:人定义机器,还是机器定义人?人类与地球母亲如何和合共生?中法(欧)合作开启人类文艺复兴,就是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就是数字文明、生态文明新时代中法(欧)文明对话的新意义。
二
在西方,法国最懂中国;在东方,中国最懂法国。中法文明交流互鉴会经常擦出火花。
60年前,戴高乐在中法建交的记者招待会上形象地说,中国的历史与世界一样古老,承认中国就是承认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
1964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首任特命全权大使黄镇(左)在法国巴黎总统府爱丽舍宫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戴高乐(中)递交了国书。(图源:新华社)
中法人文历史对话不光是文明古国的关于死了的历史对话,还是关于活着的历史对话。伏尔泰在他的作品中曾留下这样的一段话:“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中国人将天上的历史与地上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他在《风俗论》里面提到中国历史和文化高度结合在一起,老百姓日用而不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天中法人文交流大量是关于文物遗产保护、奥运会、中医、人居的互学互鉴,文化实际是跟美好生活相关的。
中法文明对话不仅是相互欣赏、相互成就,我觉得今天要共同成就世界。这也是去年去小平故居法国勤工俭学留言写的这句话,过去是法国通过中国而成就了世界,历史上中国还通过法国成就了世界,到今天是中法共同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中法作为两大文明,两个伟大大的民族和伟大的人民,应该肩负起特殊的使命,就像戴高乐将军说的法国不成为伟大就不成为法国。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也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所以从相互的物理反应到化学的共同成就人类的未来,这就是中法文明对话的新时代意义。
比如,中法文物保护合作,可以说是时代化、大众化。时代化数字化方面有大量合作空间,大众化让老百姓参与文物保护,尤其是让青少年参与进来。还可以世界化,现在提出中法开发第三方市场,因为巴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法国在非洲、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中法合作在非洲进行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合作,相互成就到成就世界,接下来中法制建在这方面有大量可以挖掘的地方,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数字敦煌这样一些做法技术在法语区国家里面也是非常可以探讨的。
中法文明对话或曰人文交流的普遍意义,三句话:发现对方、发现自我、发现世界。就像中国儒释道并存,佛强调我和我的关系,我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我、你、我们”三个元素。但是我觉得今天的文化交流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觉得我要通过你而发现我自己,我要通过你成为我,成为我们,所以我们文化交流对话能够发现一种新的对话式的文明,成就了整个世界本身。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光是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比如说我常穿的青年装大家以为是中山装,实际来自于欧洲,最开始叫普鲁斯军服,在日本,我们引进来叫青年装,这是中西结合的作品。所以我们讲文物交流最能够体现这样一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希望故宫也好或者凡尔赛宫,能不能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以天下观天下,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将来如果能展示就善莫大焉。
图源:互联网
中国是法国或者西方的一种想象,实际上中国也是对于西方的一种想象。我们把最美好的词汇都给了西方,比如说叫法兰西、英吉利、美利坚、圣经,这都是一种想象。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西方对中国的想象,比如说我们看《丁丁历险记》,甚至孟德斯鸠本人其他著作对于中国有很多批评。拓客维尔也是对于伏尔泰有很多的批评,说他们就凭传教士的二手材料,从来没有去过中国,把专制落后的东方文化想象那么好,是一种虚幻的,所以他是借助中国的想象搞启蒙运动,告别中世纪的。我觉得今天,中法的对话可以超越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对方的一种想象一种参照,而心平气和更加客观理性直接地深入交流,发现自我,发现对方,发现世界,这就是我们一个对话重要的意义。
法国对中国深深的影响了近代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从文明共和国这个词儿就可以看的出来,我们的教科书上自由引导人民,创立了人民共和国,我觉得包括中国的country、state、nation、people。共同体讲世界讲人类的,现在我们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多思想可以从法国再次得到启发、借鉴,会形成对整个人类现代文明更大的创新。
确实东方让西方伟大,西方也让东方伟大。比如赵无极的画,有书法的线条,明显看得出来,东方的,这个作为法国人很少有这样一些理解,大家知道印象画派来自日本的启发,它的源头也是来自中国,所以东方成就了西方,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去巴黎,不仅巴黎很浪漫,有一种异域的文化,我觉得是在巴黎发现了亚洲,发现了中国,不仅因为巴黎有众多的博物馆保存了中国的文物,更重要的是它表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在故宫博物院,在中国为中国,但是在巴黎博物馆里面看到的是在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叙述中看待东方看待中国的,我觉得这个非常有启发意义,所以要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去巴黎,去看博物馆的文物怎么表达这个故事。
卢浮宫(图源:新华网)
20多年前我在学习的时候,巴黎政治大学教授告诉我,如果你只会一门外语,你等于什么外语都不会,因为老是用自己的母语和外语对比,他者的一种想象参照,所以我觉得中法文化文明交流也要超越双边回到真正的多边,多元文化生态里面理解。套用习近平主席说的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觉得“无我”才能“有你”,才能有他。所以有了我们才有了我,也有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