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历史看英国:这个国家与民族是如何炼成的?

本号讯 德欧华商 2022-01-14


英国为何是英国(连载一)
倚天
 
英国是欧洲的重要部分,但是它与欧洲大陆保持着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英国历史的头绪繁多,既有自己的轨迹又与欧洲大陆有剪不断的关系。英国人延续着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君主制;英国移民开辟了北美新大陆并将其建设成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人开启了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人通过海洋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英国人以一己之力熬过纳粹德国的狂轰滥炸,等到反攻和胜利;英国人入欧又脱欧。


英格兰国族(nationa)是如何炼成的?英格兰为什么是英格兰?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混沌时期

英格兰国族不是天生而成的。铁器时代以后最早居住在不列颠岛的是凯尔特人的部落。公元前54年,凯撒的罗马军团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岛上的凯尔特人进行了几次征服战争。公元43年,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再派军团入侵不列颠,占据了大部分英格兰和威尔士,及小部分苏格兰南部地区,将占领区命名“不列颠尼亚行省”(拉丁语:Britannia;英语:Roman Britain)。


随着罗马军团的到来,不列颠岛兴建了很多城镇,大量农田碑额开垦,生产技术也得到提升。今天,在英格兰乡间仍可以看到幸存的罗马时代的建筑,例如哈德良长城、切斯特城墙和滨海堡垒、波特切斯特、佩文西和伯格城堡、菲什伯恩宫殿、巴斯浴场。凯尔特人也开始说拉丁语,穿罗马服装,泡温泉,按照罗马方式生活。这个时期,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上帝国的其他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葡萄酒、橄榄油、陶器以及家具成为进口货物的大宗,而不列颠的铅、锡、铁、小麦和羊毛被销往欧洲各地。这种贸易随着罗马帝国末期的经济衰退以及罗马军团于公元5世纪初撤离不列颠而没落。

英格兰北部一段哈德良长城遗址

罗马人撤出不列颠的原因是北方日耳曼蛮族日益猖狂的入侵中欧,出于防御之需要,驻守不列颠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三世将军队撤出不列颠,留在当地的罗马-不列颠贵族面临日益恶劣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来自苏格兰的皮克特人频繁骚扰英格兰东海岸。为此,罗马-不列颠领袖以割让领土为回报,引入盎格鲁-撒克逊雇佣军作战。442年,盎格鲁-撒克逊雇佣军叛变,不列颠人求助西罗马的埃提乌斯将军平息岛内叛乱,但是早在410年,霍诺留皇帝就示意不列颠人自我保卫。此后不列颠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持续抗争,到6世纪时不列颠人遭受惨重失败,并丧失了大量土地,不列颠进入昂格鲁-撒克逊英格兰(英语:Anglo-Saxon England)时代。

这一时代从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诸国的建立到1066年诺曼底征服。盎格鲁-撒克逊是移居不列颠的北欧日耳曼部落的总称,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弗里斯兰人、朱特人。9世纪前的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由七个王国主导: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埃塞克斯、肯特、萨塞克斯、威塞克斯。这些蛮族王国在7世纪完成了基督教化。

9世纪时候威塞克斯做大,10世纪时,割据王国统一于英格兰王国,以抗衡英格兰北部和东米兰德斯地区的维京人国。1013年—1042年,英格兰王国被纳入丹麦王朝统治下,后威塞克斯王朝复辟。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队入侵英格兰,与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争夺英格兰王位,哈罗德二世败于黑斯廷斯战役,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成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不列颠岛进入诺曼王朝时代。诺曼征服成为英格兰历史的拐点,诺曼人继承了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和不列颠本土人的领土,使其欧陆化,英格兰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不断加深,斯堪的纳维亚的痕迹逐渐消退。英格兰文化也因诺曼征服而改变了,最典型的是语言的变化,诺曼征服后,古英语的发展停滞,古法语的北部方言取而代之,成为上层社会的通用语——盎格鲁-诺曼语,英语中融入大量法语词汇,多为政治、法律、宗教、食品方面的词语。现代英语中有半数单词来自法语。

因为英格兰国王和诺曼底公爵的双重身份,加上法国、英国王位继承的错综复杂的规定,威廉一世的继承人不断与法国国王发生王位继承纠纷,终于酿成百年战争(英语:Hundred Years' War):1337年至1453年期间,发生在金雀花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统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兰西王国统治权的战争。这场历时116年的战争历经五代统治者,最后以法国胜出而结束。
11世纪叶贝挂毯描绘的诺曼征服场景


百年战争对英格兰和法国的人民都是大灾难,期间又逢黑死病爆发,两国受到战争和疫病双重打击,经济重创民不聊生。法国做为战场,国土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但战争胜利使法兰西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国王丧失所有在法国的领地,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向海洋发展,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百年战争的另一结果是:英格兰、法兰西的民族意识觉醒,发展出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制约王权

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是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国家政体形式之一,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议会制、内阁制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主义或民主主义。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个制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百年,不断修订成型。事情起源于1215年的《大宪章》。

从君主制度开始,除了宗教和王室内部的继承法等规定,王权基本是不受其他约束的。当贵族阶层、富商阶层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他们对权利和财富安全的要求随之增加。《大宪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3世纪初诞生在英格兰。


英王约翰在1199年即位之后,一连串的事件使他遭到英格兰封建贵族的反抗,并要求限制他的绝对王权。6月10日,英格兰的贵族们在伦敦聚集,挟持了约翰,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6月15日,约翰在温莎附近的兰尼米德签署该法案,贵族们在6月19日重申效忠约翰。最后王室秘书将国王与贵族间的协议正式成文,但将大部分直接限制王室绝对权力的条目删除,即成为最初的《大宪章》,并将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王室官员及主教保存。
1199 年 6 月 15日 ,英王约翰在温莎附近的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对君王权力加以限制

《大宪章》于1225年首次成为法律,之后历经多次修订,1297年发布的《大宪章》至今仍是英国法律的一部分。《大宪章》的实际法律效用已很微小,只在司法过程中偶尔被控辩双方和法官引用。但不少日后编成的政府宪法,包括《美国宪法》,都是起源自《大宪章》保障私有财产的观念。

以前每次英王发布《大宪章》,都会抄送多份到各地,这些抄本部分被带到北美殖民地,保存至今。约翰被迫签署的《大宪章》中,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国王在征税权力方面的限制,以及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一些内容。这既是君主立宪制的最早起源,也是英国宪法的开端。

1688年至1689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英国国会中的辉格党以及部分支持新教(英国国教)的托利党人联合发动不流血政变,1688年12月议会将信奉天主教的国王詹姆斯二世驱逐流放,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与王夫威廉三世执掌王权。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重要事件。其内容有: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实施,不得征收和支配赋税,在和平时期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应定期召开议会,议员由人民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自由发言的权利,国王不得干涉;不得另设宗教法院或特别法院,不得滥用残酷的刑罚,不得在判决前没收特定人的财产等等。这就确立了议会至上、司法独立,臣民的权利和自由不被侵犯等几大基本原则。君主立宪制政体得以在英国确立。
保存至今的《权利法案》原件

相隔5百多年的《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订立都起因于贵族(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尽管发生过内战,最终强势的议会派没有将国王派斩草除根,而是制订法律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也愿意妥协。尽管当时的具体情节对于现代人也比较费解,但是,不能不说,英国人很早就懂得讲道理、妥协和退让,最重要的:讲信用、维护法律和条约的权威。从诺曼王朝、金雀花王朝、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英国因为王位继承或者君主与议会矛盾,发生过多次统治危机,但是大都通过权谋、协商、修订法规来解决危机,延续政权。这是英国上千年君主制度有序更替的保障。
1688年12月,玛丽二世与威廉三世继承英国王位

欧洲封建君主统治与中国有根本的区别。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只有短短的14年,最长的两汉合计405年。并且,中国王朝更替都始于暴动,推倒重来。欧洲各封建王国更多采用联姻的办法,各个封建王国实现利益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某个王国出现王位继承危机,可以按照规矩由利益共同体中的其他分支替补继位。这就是欧洲的家族统治模式。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王室,在长达7百多年的时间里,其各个分支统治了半个欧洲。欧洲其他封建王国比如不列颠、北欧、南欧、俄罗斯非哈布斯堡家族的王室也会互相联姻,实现统治权的利益共同化。


简而言之,中国封建王朝只有纵向的皇位传承,没有横向的家族联姻,因此可续续性比较脆弱。欧洲是纵横交错,更有变通性和适应性,于是有更好的可持续性。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地理因素。中国地域辽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欧洲地形狭窄而复杂,加上宗教因素,无法形成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欧洲历史上唯一的大一统帝国——罗马帝国建于公元前30年,因为内忧外患,公元286年被皇帝戴克里先分割成西罗马、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延续至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回过头来说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玛丽和安妮两位女王相继继位,不幸二人都无后代可继承王位。安妮女王长子威廉王子夭折后,国会为避免兼领英国国教的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立《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若《1689年权利法案》中所规定的顺位继承人全部无子嗣,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和她的新教后代继承。这部法律使得前50名顺位继承人都失去王位继承资格,尽管遭到王室质疑,排名第52的继承人——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George I)还是于1714年继位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时代。


1837年继位的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夫是来自萨克森-科堡-哥达的艾尔伯特亲王,于是英国又变成“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14年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作战。为争取民意,英王乔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姓氏和王室父系后裔的私人姓氏改为典型的英国姓氏——温莎,不再采用祖父阿尔伯特的德国姓氏——哥达,此举得到大量民意支持。英国改成“温莎王朝”,延续至今。

未完待续......

相关报道:

从历史看德国:德意志跨入列强之林
从历史看德国: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
从历史看德国:战后重建和两德统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德欧华商”。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