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押一个今年新考点。

花花花花总! 秃头研究所Monsters 2023-12-07


◼️ 沿着人类文明的踪迹一路追溯,最后人类必然像柏拉图洞穴寓言所说的那般站在神秘、漆黑的洞穴面前:如若点起一盏来自现代文明的电灯,那么这束来自21世纪的光亮将穿透几千年的时间,那公元前15000年人类生活的图景全然展示出来——生活在旷野草原中的人类,与野牛和鹿群共同生活的记忆,在只有人类栖息的洞穴里,拿起烧剩下的木柴或炭枝,开始记录起他们生活中的惊险、勇敢、捕获的快乐,或者死亡的痛苦——这些碳基元素与山洞石壁一起,以记录下了最初来自于现实的人类故事。


◼️ 而后人类开始围坐在篝火前,以来自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的理想来驱逐黑色的不确定性和冬日的严寒,围坐之时总要分享点什么,从今日的见闻,到梦中的场景,到编撰的故事——于是薄伽丘创作出《十日谈》,用这一百多个故事,隐喻所有现实的阴霾。


◼️ 故事与想象力从来不满足于口口相传,被演绎是故事的宿命,于是最先出现了文字的演绎,从《哈姆雷特》到十四行诗,从《悲惨世界》到《茶花女》《红楼梦》,文字与其符号力量创生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文学世界,而后文学又被改编成了戏剧,舞台剧;电子媒介技术又催生了荧幕化的呈现,电影和电视剧又一次用视觉化的表达,全面的演绎了故事的世界。


◼️ “当我们在聊人类未来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


◼️ 在2022年四月,由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和腾讯新闻联合执笔的《2021-2022元宇宙报告》中,邓建国教授从人类的壁画谈及演绎的戏剧,又从戏剧谈到了电影和今日的vr技术与电影——就是这一次又一次对现实世界的回应和记录,这些溢满了人类想象力的第二空间的塑造,这些独立于人类世界之外的壁画世界、文学世界、影视世界,自史前时代便为为人类进入元宇宙时代埋下了伏笔。


◼️ 如果在这巨大的、结构化的,虚无化的、情绪化的现代社会继续清醒的活着,倒不如逃入元宇宙的社会里——元宇宙的概念本就来自一本反乌托邦小说,其存在本身便易激发出人们「逃离到元宇宙的世界里」的联想,所以元宇宙的概念太火爆了,它顺应了这个时代里摆烂与逃避的社会情绪,又用一种玄乎的技术视角让人们对其抱有无限的冲动。


◼️ 但元宇宙从来都不是新鲜的玩意,不过是人类社会一步一步在技术下创造出的那个想象世界的惊鸿一瞥罢了。


◼️ “我们正在聊着的,是属于人类与传播的想象力。”


*美妙的/脆弱的/想象力/


◽️

7/19/Tues.


但我押的考点。

真的不是元宇宙。

@TuTouSuo™️ 

#媒介化与数字交往。


“文科生懂元宇宙,文科生里面的艺术家,更应当懂元宇宙——今后对元宇宙的构建不会由工程师主导,而会是由艺术家们主导的,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关于人类生活新可能性的世界。”邓建国教授曾在一次关于元宇宙的对谈中如此说道。


“但艺术家只会反叛和浪漫,艺术家不懂结构和平衡,如此一来建构在想象基础上的元宇宙空间必然伴随着秩序的失衡。”与邓建国教授对话的夏德元继续说道:“但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巴里·威尔曼则认为人类的一只脚在网上,另一只脚永远在现实,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完全脱离对方的——所以或许可以理解,元宇宙技术并不是全然的虚拟世界,而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混合和相互操作,现实和虚拟是互相嵌套、互相印证、互相建构的。


以往虚拟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但之所以会清晰的区分虚拟和现实,往往是对「虚拟」本身的定义不够清晰,一方面很多人认为非真才虚,完全脱离现实才能称之为「虚拟」,但实际情况是人类的想象力并非真的如我们所设想的那边美妙,所有的想象本质上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构建,是一种高度符号化和意义化的第二重现实。


其实人类很早就进入某种程度的虚拟,甚至元宇宙中去了。


毕竟我们对于社会的认知来自于特定的信息或者新闻,而信息与新闻本身是拟态环境的结构,我们对任何遥远事物的了解无非是一堆电视影像、虚拟数字而已,我们无法确证自己对他的了解是否真实。但是我们会凭借着自己的认知而采取行动,作为这种行动的结果,现实被建构起来。关于真实世界的符号性和虚拟性,美国符号互动论学派的学者霍顿·库和赫伯特·米德、法国的让·鲍德里亚等都有很多论述。


按照麦克卢汉曾经的推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因为媒介可以帮助人在现实社会更好的传情达意,但现在媒介交织在虚拟和限制之中,人也同样处于虚拟和现实的摇摆中——所以人的存在就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存在与社会行为,而游走在了数字化生存的边缘,用自身的存在性建构虚拟的社会,再用虚拟的社会不断影响现实社会。


邓建国教授一锤定音,“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让现实符合自己想象的过程,而不是按照所谓的客观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虚拟现实,而是反过来重构现实。”


人、技术、时间、空间、虚拟、现实。


传播正在跨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跨越媒介与人的边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边界,跨越所有我们所以为的存在性和想象力的边界,构建出了一幅全新的,不同于以往人类传播新可能,与新图景。


这幅图景,被称之为「数字交往」。


*一种新的想象力

@TuTouSuo4.0/新传考研




◼️ 数字交往大事纪.


◼️ 彼得斯曾提到基特勒及麦克卢汉的一种观点:“媒介之研究”(media studies)应该成为意义更广泛的“研究之媒介”(media of study),这个观点直接的回应了在传播学百年之际,当代传播学所遭遇到的学科内在合法性的困境——传统的大众传播学已然衰落,旧的逻辑老去的同时新的框架和范式尚未建立,而如若想要进一步框定当代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式,就必须不断打破传播学自大众传媒研究开始就建立起的内在藩篱,将传播无限的融于社会结构与人文社科,将传播学的边界无限的外延。于是媒介学研究的出现,便意味着学科自我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范围的革新。


◼️ 在这样的大变动下,由杜骏飞教授提议,由多位学者共同发起了一次关于传播学再创新的实验——其中包括了陈昌凤教授、邓建国教授、胡泳教授、彭兰教授、王成军教授、张子柯教授等人,他们以其笔谈、交谈和论文,定义了当下媒介之研究,以及媒介研究中的「数字交往」之核心。


◼️ 数字交往一词,既是赛博时代传播的革新,也是赛博时代人与人关系的诠释,更是数位传播学研究者们的笔谈、论文的言下之意:数字空间的交流。


◼️ 而在他们的「数字交往」之下,诞生了《元元媒介与数字孪生:元宇宙的媒介理论分析》(邓建国)《“未托邦”:元宇宙与Web3的思想笔记》(杜骏飞)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彭兰)三篇论文,刊登于《新闻大学》七月数字交往特刊。


◼️ 2021年史称元宇宙元年;2022即将成为数字交往元年。


◼️ 以下文字记载,为数字交往元年,人类早期资料与观点整合的珍贵记录——且看且学,做个时代与答题背景建构,或者当作是概念学习,都再好不过了。




⚪️


|定义这个时代的

|数字交往

 @TuTouSuo


“媒介走向巨变,数字科技走向巨变,传播走向巨变,人的数字生存正在发生着总体性的转变——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虚实共生的未来时代。2019年,凯文·凯利曾经预言,镜像世界将成为未来20年的变革主题,它会将数字世界(如物联网、3D模型、SLAM等)层层叠加到现实的物理世界中。实际上,互联网的进展正如他所言,依靠数字孪生、扩展现实这样的科技,数字化正在人的感知上将虚拟与现实融合起来,试图创造出一种无缝转换的交互体验。


未来已来,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已渐渐抵达,而这也是一个崭新的“传播+”的学术时代。如果说,互联网曾建构了一种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那么,今天的数字科技则在建构一种人-物-实践融合的数字交往。数字文明开始走向更为广阔而深邃的数字实践,这种数字交往的叙事,正在跨越三种界限:(1)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界限;(2)社会实践与交流行为本身的界限;(3)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杜骏飞教授数字交往发刊词,定义数字交往的时代背景,与数字交往的基本特征——一种界限模糊的,技术与个人无限融合的全新交往图景。


探讨「数字交往」,第一步便是探讨交往的主体,即「人」。近年来媒介的具身化和人的媒介化一直是传播学讨论的重心,在此基础上邓建国教授在元宇宙的背景下进一步探讨了人与媒介的关系,指出人的身体是一种元媒介,它中介化了个体的时空观(自我意识),元宇宙技术能丰富地记录和高效地传输身体,因此我们可以视其为“元元媒介”。


所谓元元媒介,或许可以理解是元宇宙技术本身的整合性和基础性:元宇宙又不仅是技术,而是可以被用来中介(mediate)所有物件和人类所有的活动,因此是一种同时涵盖人类身体和互联网这两个“元媒介”的“元元媒介”。作为一种容器和环境,元宇宙为人类的所做作为提供新的条件,也将如此前的人类身体(口语、戏剧和隐喻)、文字、电子媒介和电子媒介一样,对人类关于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和体验产生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转移”——而这种传输所创造出的,是“完美记录(沉浸性)vs.高效传输(互动性)的整合,是一种元宇宙率。


*在邓建国教授的《元元媒介与数字孪生:元宇宙的媒介理论分析》一文中,教授用两个新概念定性了元宇宙与个体在元宇宙时代的数字交往,从元元媒介中强调了元宇宙技术的整合性,又从元宇宙率里凸显了这种整合性带来的两大优势,是在时代背景之下,对技术抱有的辩证性期待。


界定完元宇宙,下一步就是界定「人类身体」:在元宇宙方向下,空间与身体这两个在以往虚拟世界中相对缺位的对象得到强调,它们也将编织虚拟与现实的新关系。元宇宙应用会带来孪生空间的兴起,这些空间不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数字化复制,也意味着现实空间意义的继承或重塑,以及场景、社会场景的重建。虚拟信息、虚拟空间也会与现实空间形成增强或融合的关系,空间的融合也会带来空间的冲突。元宇宙时代,借助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现实身体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得以增强,但沉浸式体验也可能成为元宇宙的“黑洞”。赛博格化的身体会进一步嵌入信息网络中甚至形成身联网,但身体也可能因此进一步被“物化”。虚拟空间中,身体的虚拟化会变得普遍并形成两种走向,一是数字元件化、分身化对身体的分化,二是化身对身体的再造。


*于是,彭兰老师进一步在《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一文中探讨了赛博格与元宇宙背景下,人的变化——人的身体将在新的空间与心的技术演变中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彭兰老师用数字化元件和数字化身两个字,来理解未来的我们,与我们的存在。


当元宇宙深刻的重塑了空间和空间中的人之时,就必然要讨论作为一种技术而言他的价值属性,如果说元宇宙本身诞生于乌托邦中的「逃避现实」之含义,那么今日元宇宙技术与现实的无限交融,或许会创造出另一种「未托邦」的概念。


所谓“未托邦”是对utopia一词的映射,是用来对冲“电子乌托邦”,“技术乌托邦”或“数字乌托邦主义”的新词汇:与技术乌托邦相比,“未托邦”是迥然不同的想象,它是要抽象一种我们必须关注但又感到疑虑的未来生活。更准确地说,当我们站在一个陌生时代的门槛前,“未托邦”的省思便会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模糊的秩序展望,一种复杂的生活憧憬,以及一种深刻的理性戒惧。


从“未托邦”一词的期待与反思性便可进一步预言元宇宙对社会的影响:


方面,元宇宙与Web3所奠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会给数字未来带来一种“流动部落化”的宿命——其意味着社会和人都会存在于巨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中,一种新文明中的“新人”或许可以这样生存:肉身在一个世界,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或者,被凝聚在一个体系,却独立在另一个体系,又或者,精神的一面在一个部落,精神的另一面在其他部落——而互联网人民,将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媒介流动部落的社会属性:奔向现实的虚拟,奔向聚合的分离,奔向分裂自我的完整意义。


另一方面,这种流动趋势,也必然会带来数字治理的新议题:《公正传播论》中所言:“趋势不明的互联网应用、不可靠的公民新闻、具有偶然性的群体社会动力机制,共同颠覆着新闻事实和新闻理性”,可以说,技术越是先进,越具有影响力,就越可能被资本和政治利用,并损害社会利益;而越是被资本和政治利用,技术就越可能进一步保持先进。媒介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福祉来说,并不一定都是坏消息,也并不一定都是好消息,但坏消息的危机,有时候会大过好消息的福利——于是,Web3和元宇宙的治理,是一种“未定义治理”。


*最后,杜骏飞教授在《“未托邦”:元宇宙与Web3的思想笔记》中从社会层面探讨了web3.0、元宇宙与数字化未来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层面上的影响,与彭兰教授的个人层面上的影响相互用。杜骏飞教授从技术的辩证性态度,和对技术治理的隐忧两个角度切入,在更宏大的社会层面,将元宇宙技术引入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文主义之中。


*从邓建国教授的背景定性,到彭兰教授的对人的影响,再到杜骏飞教授的对社会之影响——三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元宇宙与当代社会的宏大话题,希望这篇简明扼要挑捡重点的论文解读方式,可以让你对「元宇宙」和「数字交往」有一个大致的认知,也记得未来翻出这篇推送看看,别让它在收藏夹落灰。


尾声:我们需要在媒介科技狂奔之时保持人文的谦卑,对虚拟生存中的人的欲望保持警醒,对Web3和元宇宙的技术主义叙事保持批评——毕竟,数字文明还遥遥无期:Web3的问候,只是它懵懂的开始,元宇宙的猜想,也只是它部分的可能(杜骏飞)。







⚪️

- 晚 安 -

「常驻广子-No.01」
˗ˋˏ♡ˎˊ˗


「常驻广子-No.02」
🛀

小破所的夏日每晚直播
考题、考法的完整对接


「常驻广子-No.03」
🥯

2023届新传考研专题笔记
70万字与95个热门考点


「常驻广子-No.04」
🥐

42天答题打卡公益课程
秃头所的实用主义用爱发电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