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读完就忘,真的浪费时间。”

花花花花总! 秃头研究所Monsters 2023-08-06


◼️ 新传考研人就像是转轴上的小仓鼠,一刻不停地跑啊跑啊跑:看《传播学教程》看《新闻学概论》,看完了马不停蹄地看《网络传播概论》和《新媒体用户研究》,彭兰老师都还没有读明白,刘海龙老师又紧跟其后,读《范式与流派》,读更多更多的参考书——读完了参考书想着背诵,还没背出点什么就想着糟糕必须要开始答题了,感觉再不答题就晚了;同时心里还焦虑着实务,担心消息写作和评论写作是不是必须要开始练习;除此之外还有论文,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彭兰、喻国明、常江、杜骏飞,每一篇都好重要,每一篇都不敢不读。


◼️ 于是从备考那一刻开始,新传考研人始终在念叨:时间不够了,来不及了,复习时间太少了,我基础太差了,我学的太慢了——更糟糕的是:参考书读完没有踏实感,背书也不知道究竟背什么,论文读完转头就忘: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心慌。


◼️ 打住!太焦虑了!


◼️ 在考研学习的任何阶段,缓解焦虑最有效的方式都是把「思考」和「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前期的学习不踏实感可以变成一份又一份的课本读书笔记、前期的学习不踏实感也需要通过适当的自我检测而不是盲目背书解决、热点积累的焦虑也应该转化为切实的热点笔记、后期对实务、答题的不安,也都应该直接去写题,大量的写题和练习,而不是停留在嘴边。


◼️ 新传考研就是不断地阅读、积累、写作的过程,更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我们现在处于大量的阅读积累的输入阶段,必须用一份又一份扎实的笔记,让现阶段学习的内容被很好的保留在大脑和大脑以外的地方,以便后期输出答题时进行调动——课本知识、热点、论文每一样都很重要。


◼️ 防止读完就忘,需要有效阅读、有效笔记。



🧻
06/12/Mon.


论文读完真的不进脑子

笔记抄完也觉得毫无用处

@TuTouSuo™️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究竟为什么要阅读论文——常规情况下,新传考研的复习逻辑是:


看书-发现考试根本不考书上的-无可奈何的进行拓展-拓展完《范式与流派》和《新媒体用户研究》后发现考试还是要考元宇宙和数字交往-只能开始为了考试而自己动手进行拓展-为了考试的拓展即把所有可能考的相关的基础考点和拓展考点进行合并同类项以此作出专题笔记-专题笔记的基础部分来源于课本拓展部分则需要借助论文-阅读论文是为了完善专题笔记-完善专题笔记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写得出论述题。

论文的阅读将决定着你拓展的上限。

因此,从结果来倒退并秉持着应试主义逻辑,论文阅读的本质就是为了让论述题可以写的更好——因为论文的语言表达实际上就是学术化的表达,论文的内容也都是考试会考的内容。某种意义上,一道论述题其实就是一篇精简的论文,都是针对某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抽丝剥茧进行分析的过程。

这样来看,我们读论文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

第一,阅读论文是为了不断培养语感,理解学术化、专业化的表达是什么样的,也理解如何才能把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条理清晰的分析透彻;

第二,阅读论文是为了进行一些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但考试可能会考的前沿知识点的积累,尤其是针对当前网络传播前沿知识和前沿理论,以及旧有理论在网络时代新变化的积累;

第三,阅读论文是为了学习如何理论、站在较为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当下新闻与传播学界不少诸如「xxx理论视角下xx现象分析」的论文,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样板,在这类论文中不仅可以用较为专业的理论来理解某些具体现象(如网络暴力、粉丝经济等),也同时可以积累问题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更可以积累到一定的理论和知识点,是论文阅读和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层目的并没有办法具象化,只能不断地阅读、感知、内化——其伴随论文阅读的始终,也不需要进行任何额外的笔记。但第二层与第三层目的则可以通过一定笔记方法来不断加以积累,将每一篇论文阅读时看到的新观点、新理论、新表达、新分析视角都进行记录,这样才能在论文阅读之后,将文章丢掉,将知识点留下。

因此,论文阅读笔记不建议直接写在「论文」中,想着我未来要再来看一遍这篇论文;也不要摘抄大量的所谓「好词好句」,想着将来答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句子都抄上去也可以背诵一下让自己的题目很牛逼;更不要想着把每一篇论文的框架(小标题)都罗列出来,指望自己未来看到框架就能回忆起这篇论文——以上,都是笔记雷区,做笔记时累死累活,后期也根本不会拿出来看。

正确的论文笔记方法,应当是根据不同论文的特点,撰写重点和考点笔记,而不是每读一篇论文,做一次笔记——接下来我们就一步一步来讲解,到底如何做好论文笔记。




🧻

📰 第一步:对论文进行分类
🕳️ / TuTouSuo / 论文笔记方法论

在我们考研学习中,会接触到的论文主要可以按照「论文内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大佬们撰写的前瞻性论文

这类论文一般都会提出非常多新的概念、新的模型、或者干脆就提出一个传播学/新闻学研究范式等,属于行业和学界综述性的论文。具体而言,如喻国明老师《行为传播学:未来传播学学科构型的核心范式》、常江老师《对抗信息失序:2022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杜骏飞老师《数字交往论:一种面向未来的传播学》等。

这类论文其实我并不建议大家在现阶段进行阅读,因为这类前瞻性论文都必须建立在当前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以我们目前学习到六月份的知识量和对学科的认知程度,阅读这类论文会非常吃力,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读了个寂寞。大家遇到这类论文可以暂且搁置一下,留到10月份之后再进行阅读,会更有收获和效果。

这类论文的笔记方法主要是「新观点」和「语料摘录」,系统的将论文中老师提出的诸如「行为传播学」「数字交往论」这样的新观点,以及观点产生的原因、观点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的意义价值进行摘录,并将大佬论文中专业的、牛逼的语言进行摘录即可——这些新观点、语录在未来会构成你论述题的开篇、结尾和升华段落,是内卷和拔高必备。

◼️ 比较常见的现象与问题分析论文

这类论文是所有的论文写作者都会写的、最主要的论文形式之一,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社会、行业问题进行分析的论文,诸如《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消除行为研究》《后疫情时代治愈系综艺节目研究》(今天推送三条)《人机何以共生:传播的结构性变革与滞后的伦理观》《社会化媒介视域下女性主体意识的新构建——基于“刻板成见”下的“她者”探析》(秃头所论文带读)等。

这些论文都是非常典型的,围绕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如「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治愈系综艺」「技术伦理」「女性主义的刻板印象」等问题分析的论文,是写作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理论和专业视角,抽丝剥茧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等角度的论文。

而这类论文的笔记方法则需要我们关注两个方面,既关注写作者在论文写作中提出的「新理论」(所有你没见过的理论),你需要记录这个理论本身的概念、含义、可以用来分析什么问题等角度,借助论文本身完成知识点的积累。第二你也要关注写作者本身的现象分析,把写作者的分析角度逐一进行记录,让你建立起对这个现象更全面和更专业的认知。

◼️ 互联网时代理论变迁论文

最后一类论文近些年出现的频率不太高,但对于我们考研来说却非常非常的重要,诸如如《议程设置理论的互联网再发展》《回归参考群体:互联网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网络发展》等等,这类论文都是针对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传播学与新闻学中非常重要理论的变化分析,一般而言论文中会给出比较具体的结论,即变化了或者没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为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

因此,如若遇到这类论文,我们并不需要单独整理相应的论文笔记,而可以直接将这部分内容合并到我们的「基础理论笔记」中,如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互联网发展,我们就可以直接补充到原有书本框架笔记或者细节笔记的议程设置理论部分,作为后期的延续——其他理论也同理。把这些理论的变迁合并到理论内容中,后续直接进行背诵和总结,才能比较全面的应对所有考试中会考到的「互联网时代理论变迁」类题。

🧻

📰 第二步:记录理论与现象
🕳️ / TuTouSuo / 论文笔记方法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论文重点就是两大部分,即「新知识点」和「现象分析」。因此我们的论文笔记实际上也就直接由这两大板块构成。

◼️ 新知识点笔记法

我们可以单独用一本笔记本,来记录各种各样书本之外的新知识点(新名词),主要记录内容包括「理论名称、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根据论文内容,适当的补充理论的出现背景、理论的产生条件、理论的限制、理论的使用场景与相关案例等。

比如在《行为传播学:未来传播学学科构型的核心范式》这篇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直接记录「行为传播学」这个新名词,记录何为行为传播学、行为传播学的出现背景、行为传播的出现意义和价值。

比如在前天的论文带读中,我们读了一篇名为《容积捕获:数字新闻的立体景观、六度自由与索麻困境》的论文,在阅读这篇论文时,我们就可以记录「容积新闻、六度自由、索麻困境」这几个新名词,分别去记录他们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名词的使用场景、名词的意义等。

这样,每阅读一篇论文,你都会积累到一些新的理论或者名词,久而久之你的传播学、新闻学乃至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学科视野都会被无限的拓展,并且每学会一个新词汇,你都同时在学习这个新词汇的使用场景和相关案例,这也意味着我们学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真的可以在未来的答题和学习中应用上这个词——如果能坚持做下来的话,真的会非常非常有用,也会让你未来的答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

◼️ 现象分析笔记法

除了要记录新名词和理论之外,所有的现象类分析论文我们都可以整理在特定的「现象分析」笔记中——这类笔记主要是记录「现象的表现、现象产生的原因、现象产生的影响、现象的措施或者未来发展趋势」等,或者根据论文本身对现象的分析视角,直接整理相关分析框架。

比如在《后疫情时代治愈系综艺节目研究》(今天推送三条)这篇论文中,我们的笔记方式就可以是「现象+现象分析框架」这一基本逻辑:

*现象:治愈系综艺节目走红
*分析角度:「1」治愈系综艺为什么会走红(原因):对抗社会性“遮蔽”:个体“可见”、逃避现实:“审美化”治愈空间、脱离孤独:重现“集体记忆”、社交倦怠:“孩童化”治愈关系;「2」从治愈系综艺的作用(影响):治愈空间:从陌生到日常、治愈元素:从形式到内容、治愈主题:从隐晦到直白。
*一些解释与分析:这部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阅读完论文后的理解,或者是论文的「摘要」部分的综述来进行撰写,目的是为了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上述论文的框架,快速的回忆起这篇论文的主干内容——建议用一些自己可以看得懂的大白话来书写,不要写成书面语言,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会议和分析。

这样,只要我们不断的阅读论文、不断的积累不同的现象——久而久之,无论你的目标院校考什么新现象,考什么社交媒体或者行业变动,考什么人际传播或者群体传播,都全部全部存在于你的论文阅读和现象积累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类现象的积累和分析不仅仅可以为考题服务,它也可以作为解释理论和答题的案例存在,一举三得。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只要我们保持一定量的论文阅读,并进行恰当、不复杂但有效的论文笔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和掌握的绝不仅仅是一些新的知识点或者新的现象,还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专业学术语言的熏陶、更通过对于框架的梳理而逐步感受到分析问题的思路与逻辑,理解到底要如何有条理的剖析问题。

这些都是论文阅读足以带来的重要影响——论文阅读当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我们现阶段学习最主要的任务。因此我建议一周阅读3篇左右的论文为佳,可以适当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最近正在学习的话题或者直接跟我们的论文带读——在阅读之后,进行相应的笔记积累,就足够啦。

而这样的论文笔记本,不仅适用于考研,更适用于你未来更长时间的新闻与传播的研究与学习。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扫描息流
获得全所新传考研公益资料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