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谈“再投资”

彼得张Peter 无慢室 2022-10-28

价值投资人对于企业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无不看重,因为这是复利的来源。对于再投资这个话题,没有比Chuck Akre更好的老师了。


Chuck Akre于1989年创办Akre Capital,其投资风格聚焦于自创的“三脚凳”理论,即1)持久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2)能力出众且诚实的管理层,对待股东平等;2)具有优秀的资本配置能力和再投资机会。

其中前两项即为“好生意”和“好管理层”,各方资料论述较多。而第三项关于资本配置(Reinvestment)的相关话题,谈论的较少,Chuck单独成文《What do we mean by Reinvestment》,本文是基于该内容引发的思考。


一、资本配置的难题

任何一项“好生意”,基本特征就是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在长期内产生稳定的自由现金流,同时又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认真想想,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企业标准,是投资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

然而,如果某个公司真的达到了上述标准,就已臻完美了么?恐怕不是。因为如果真是此类生意的公司,马上就会面临一个“新问题”,即赚了这么多钱怎么花呢?站在股东角度,公司只有两个“正确选择”,第一个是分配,以股利或者回购的形式发放给股东;另一个是不分配,把利润再投资回企业,以期产生更高的总收益。


二、如何理解分红

根据基本的财务理解,如果一个公司利润全部进行再投资,没有任何分红行为,并且再投资回报与公司本身ROE保持一致,比如16%,此时公司ROE=净利润增长率=再投资收益率=16%,如果持有期间市盈率不变,那么整个期间股票价格复合增长率就是16%,等同于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和ROE。这也是所谓“赚业绩的钱”,是投资者长期收益率等于公司ROE的理论基础。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现实中这很难实现……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设某公司ROE为16%,但是这是公司收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要购买这项资产,通常要付出一定“溢价”,比如说3倍PB,也就是说这个产生16%回报率的资产,对于投资者而言支付了三倍于账面成本的价格购买,其对应的投资回报率是5.3%(16%/3),这也就是ROE/PB,通过公式变换可知,ROE/PB=1/PE,即为净利润回报率。

此时,如果这个5.3%回报率的净利润分红给你,对应的投资收益就是5.3%(不考虑税),是不是好像收益率没有那么“优秀”了?如果不分红再投资回企业呢?可以产生16%的回报率(ROE),高下立现。这就是长期复利增长的来源,实际上,这也是复利的定义,就是中国人说的“利滚利”。

这时候,对应这个5.3%收益率的分红金额,只有当投资者保证分红的再投资收益高达16%时,才能在整个期间维持投资回报率在与公司ROE相同的水平上。而分红期间年年有,金额大小又不固定,这要求投资人面对任意金额的分红,在未来任意一个年度,分红之后马上就能投资于16%复利的投资机会中……,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投资人千万不能因为意识到了分红的问题,而矫枉过正的“厌恶分红或回购”,甚至默认不分红就是好的。在实践中,虽然“正确的选项”只有两种,而“错误的选项”却千千万万,并且其乐无穷……比如大量现金买理财当“买方”、比如盲目投资乱并购当“大款”、更有甚者比如大股东挪用、或者用公司的钱买车、买房、买飞机、泡女明星……等等。因此,纵使有各种问题,分红和回购仍然不失为一个“正确选择”,只是个次优选项而已。


三、如何理解再投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更优选项。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一个公司利润全部进行再投资,没有任何分红行为,并且再投资回报与公司本身ROE保持一致,比如16%,此时公司ROE=净利润增长率=再投资收益率=16%,很好理解。

进一步想,能否把上面这个稳健增长每年16%的公司分割成两个业务分部呢?一个分部是“基础业务”,也就是目前的状态下,公司稳定运行的业务,其特点是稳定的现金回报并且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好生意”;另一个业务分部叫作“再投资”业务分部,负责把基础业务每年产生的现金都投资运用出去,主要职能就是“资本配置”。结果见下图:


依旧是这个同样的公司,在净利润完全再投资,并且再投资回报保持与基础业务一致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再投资收益率=16%,虽然计算过程不太严谨,但把上述例子当成一个简单的财务实验,至少可以看到以下结论:
(1)净利润增长率=再投资收益率
这是个深刻的结论,也是我想单独写这篇文章的原因。通常,我们认为净利润增长率体现公司综合运营结果,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在这个拆分的角度下,就更容易看到实质,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因素影响,完全就等于再投资收益率。上图中的红色字,是个单独输入变量,用Excel算算会更增加“感受”,当再投资收益率高于16%时,会明显提高ROE,相反,当再投资收益率低于16%时,会降低企业ROE,极端情况,如果再投资收益率为0,则净利润增长率为0,而不论企业基础业务分部赚不赚钱或赚多少钱。
进一步想,此时第一个基础业务分部的利润水平16%已经不再重要,公司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与基础业务分部中“原始投资收益”对应的利润率根本没有关系!假设基础业务利润率只有5%,而再投资收益率为16%,则整个期间净利润增长率也是16%,反之,如果基础业务利润是16%,而再投资收益率仅为5%,那么整个期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也等于5%。
如果采用PE估值并假设估值不变,那么: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再投资业务收益率,因而上面所说的“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率等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就会更进一步精确成为“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率等于公司再投资取得的收益率”。
可以说,是“再投资”这项工作,决定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长率,也决定了公司的未来。我想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伯克希尔纺织厂”了吧,基础业务分部完全没有增长,并且收益率极低,然而依靠“再投资”业务分部,完全改变了公司,缔造了商业历史的奇迹。
(2)基础业务分部相当于一张“债券”
经过上面的分析,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就等于“再投资”分部的再投资收益率,而与“基础业务”分部无关。如果基础业务分部整体似乎与“收益”无关,那么其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体现在“安全”,对估值有巨大帮助。
还是上面的例子,基础业务分部净资产200元,每年产生利润32元,利润率16%,净资产收益率16%,如果净利润完全分配,下一年还是这200元净资产产生32元利润,利润率16%……长此以往。在这个图景下,整个基础业务分部的资产,就相当于一张特殊的“债券”。其面值是200元,票息是16%。
如果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中购买,支付了3倍的PB,即支付购买价600元,那么对于这个投资者而言,这就相当于一张面值200元,票息5.3%的债券(16%/3),即18.8倍市盈率;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这真是一张债券,比如同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目前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概2.8%,就假设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要求5%,那么这张债券的市场价值就是640元(32/5%)。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投资者支付了600元购买了该企业的200元资产,假设投资人能够确认企业具有护城河,能够在长期内获取稳定的“自由现金流”,即假设这已经是个“好生意”,并且能够在未来稳定的“增长“,那么这个价格至少是相对合理的,因为支付价格相当于仅购买了“基础业务“分部,而整个与增长有关的”再投资“分部,都是白送的,由于护城河保护下的增长是相对可控的,因而增长的价值,就可以作为”安全边际“。
另一个角度,如果此时市场先生对于这200元的净资产,标价不是600元(3倍PB,18.8倍PE),而变成1600元(8倍PB,50倍PE),那么应该如何思考呢?
这意味着,目前200元净资产产生了32元净利润,可以作为两个业务分部,其中“基础业务“分部如果能够保证在未来的十几年时间内,每年都产生32元净利润,即16%的利润率,不会被竞争压低回报率,并且保持这种经营状态也不用多花一分钱,完全是印钞机一直印的情况下,这部分基础业务分部才可以类比成债券,才具有600元的市场价值。如果需要支付1600元,那么差额1000元,都用来购买了“再投资”业务分部。
在此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是:你有多大的把握再投资能赚钱呢?再投资凭什么能增长呢?光凭利润再投资就可以几乎可以再造1.7个基础业务分部么(1.7=1000/600)?而如果这真的实现了,也仅仅是你支付购买的价格,保证不亏钱,要想赚钱,要在此之上才是你获取的利润。你有多大把握呢?

三、再投资的形式
既然投资人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就等于企业再投资回报率,那么实际当中再投资具体有哪些形式呢?
(1)外生式
传统上,并购无疑是一项再投资行为,并且是外生的再投资行为,此时判断管理层的再投资能力,实际就需要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进行判断。然而,投资并购与企业经营管理往往要求不同的能力范围,再加上因为管理层“激励倾向”等原因,导致企业运营当中的并购,效果往往不好。
在外生式的在投资中,有一类更加特殊的形式,就是纯投资类资本配置,并且几乎与“主营业务”分开。比如举世瞩目的伯克希尔,巴芒两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再投资;再比如腾讯,在自身业务之外的投资行为,累计了一个价值连城的资产包。
(2)内生式
在企业正常经营的过程中,实际并不可能像上述例子中的“基础业务”一样,即完全一分钱不花又取得了完全相同的收入。因而实践中,本身业务维持也需要花费一定现金,如果底层的生意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再投资回自身业务的金额,也自然会带来累计的增长,因此这也是个内生的默认选项。
比如某些重资产的制造行业,也不能简单说投资厂房设备就一定是差生意,比如芯片设计制造,如果需求旺盛,每100块钱的投入,能创造出超额的所有者盈利(扣减新资本支出),如果其收益仍是可观的,那么就不失为一个好的再投资选项;
再比如过去20年来中国住宅地产开发商,销售之后的现金又再回流拿地,这并不是个好的经营模式,但是也有其特点;
(3)孵化式(spawning)
真正值得一提的再投资是第三种,即孵化式再投资。这个概念来自于Mohnish Pabrai,本是个更大的话题,此处仅作挂一漏万的举例。关于这个话题,他在2020年12月给北大光华价值投资课的同学们做了个专题分享,名字叫做《10-100 Baggers: The Holy Grail of Investing》。
演讲中,Mohnish介绍了5种类型的孵化式投资:1)关联性孵化Adjacent Spawners,比如企业投资开发出一个具有关联性的新业务;2)生物性孵化Embryonic Spawners,比如企业并购了某个小公司,在集团内部培养成长; 3)抄袭类孵化Cloner Spawners,比如看别人啥产品好,我就学来也做一个; 4)非关联性孵化Non-Adjacent Spawners,比如买一个与主业完全无关但具有潜力的生意;以及最后一种5)综合孵化器Apex Spawner,就是同时善于运用上述四种孵化形式的企业。
简而言之,如果回看历史,今天美国的FAANG和中国的BAT巨头们,无不是第五种综合孵化器型企业,事实上所谓的孵化型企业和“孵化基因”,也是“再投资”框架范围的内容。Mohnish把Spawning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单独思考,实在因为它太重要了。
看看亚马逊,从一个电子书店发展成包罗万象的企业集团,有趣的是,目前亚马逊冠绝全球的企业价值并不来自于此,反倒是来自于与最初业务关系不大的AWS业务!其实这也是Spawning发展模式的产物,足见“再投资”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What do we mean by Reinvestment》,https://www.akrecapital.com/what-do-we-mean-by-reinvestment/

2.《10-100 Baggers: The Holy Grail of Investing》,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pUiwBs_N5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